我回来了,带着对“荷塘精神”更深的感悟

我回来了,带着对“荷塘精神”更深的感悟

采访对象:朱礼兵 景德镇市昌江区荷塘乡上村人

采访记者:童霞燕

采访时间:2020年4月28日

采访地点:景德镇市昌江区荷塘乡上村

记者:您好!您在2016年的时候选择回乡创业,是什么原因让您有创业这个想法呢?

朱礼兵:2016年的时候,景德镇乃至我们荷塘乡的招商环境都很好,党和政府也是大力支持我们创业,但我觉得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自己对荷塘、对家乡的一种情怀吧,毕竟我是土生土长的荷塘人,就是想着能为家乡做些什么都是好的。

我是1991年毕业的,当时毕业之后在景德镇瓷厂干了4年,1995年的时候开始从事电力行业一直到现在。2016年的时候手上有点钱了,就想着家乡的路修好了,各种基础设施也完善了,环境也好起来了,我是不是能用这么多年赚到的钱回乡创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宣传和打造咱们荷塘。

当时的荷塘,外出务工的人很多,地没人种,房子也空着,看着一片片荒废的土地,说实话,很心疼。我们都知道,荷塘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天然的资源优势,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说,这里的自然风景优美,人文底蕴深厚,是“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荷塘精神”在这里不断传承并且发扬光大。很久之前我就在思考,我们的荷塘这么好,很适合发展旅游业,也非常值得被更多的人发现其中的美好,于是,我就怀着对家乡的这份执着,一直坚持到现在。

荷塘乡“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刚开始是怀着对家乡的归宿感回来的,但当看着在自己的努力下,身边的人以及家乡真的在慢慢变好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信心。

刚创业的时候,缺少人力,我就把目光放在了村里空闲的劳动力上,这样既方便又能帮助村民提高收入,空闲的时候在我这里工作,且做的工作都是他们熟悉的事情。当时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就立即去了解村里人的情况,张万林是我们村的低保户,他是第一批被我招进来的人,一直干到现在。大概一年的话我会请五六个人,平均一年有2万多块钱的收入,虽然不是很多,但能让他们日子过好一点,我就很满足。

记者:那在您创业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有没有想过放弃?您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朱礼兵:创业初期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专业,因为我也不是从事农业方面的,对这方面完全没有经验,只能从头学起。

前期的准备工作我整整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正因为是外行,所以才要更加谨慎。当时我最喜欢的就是去跟村民们讨教经验,通过各种方式查找各种资料,然后去摸索去实践,只有真正着手去做的时候,才会发现真的很不容易。其中也碰见过很多困难,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年就是2018年,那年汛期发大水,地里种的18亩辣椒冲没了,两个鱼塘也被淹了,因为种植的是季节性的蔬菜,冲掉之后等于这一季度就白干了,这么长时间付出的心血也白费了,当时的损失很大,对我的打击也很大。

但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可能是从小受“荷塘精神”的影响吧,我是听着父辈们的故事长大的,他们在艰苦岁月里,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同甘共苦,充分发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苦为乐,唱响劳动者之歌,比学习、比干劲,用火热的青春把山高水冷的荷塘变成了欣欣向荣的新垦区,他们前后奋战8个多月、历经250多个日日夜夜,硬是用自己的双手,劈开了两座高山,填平了一条深沟,架设起两座路桥,建起一条11公里长的公路,这就是新时代的愚公精神,也是迎难而上、自力更生的“荷塘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那种“真善美”,永远值得我学习。耳濡目染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荷塘精神”就深深地印刻在我的骨子里。不为困难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父辈们身上体现的不仅仅是智慧,更重要的是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所以我没有放弃的理由。

洪水过后,田地遭到了破坏,为了尽力挽回损失,我及时补救,同时吃一堑长一智,我开始学着改良品种,更多的去思考如何应对自然灾害这个之前没有考虑过的问题。除了我自己的补救之外,让我又意外又惊喜的是来自政府的帮助,给予我资金上的帮助,让我渡过此次难关。其实我的创业路能走下去,少不了来自党和政府的帮助。还记着印象最深刻的那一次,当时市财政局分管农业的一位领导到我们这里来调研,他看见我做的这些东西,主动来找我了解情况,当时他问,“你这个是个人的还是政府出资的?”“有没有享受相关的政策?”“你这个注册了吗?”知道我是个人创业之后,马上让我找来营业执照,并给予了我政策上和资金上的支持。

我仍然记得他说的那句:“像你这样踏踏实实做事的年轻人,我们是很支持的!”这些年帮助我的部门单位很多,他们经常会来乡里调研,时常会问我,“作物的生长情况怎么样?”“今年预计产量多少?”“有没有遇见什么困难?”……真的没想到自己做的事情能得到来自各方面的支持,感动的同时我也意识到,现在的景德镇各方面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记者:您能说说现在跟以前相比不一样的地方吗,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朱礼兵:首先最明显的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变了,城市变得宜居了,城市环境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城市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城乡环境大整治和城市“双创双修”工作的开展让这座城市改造升级,出行更加方便了,城市道路越来越宽广、植草种树成为常态,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我们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了。我有一些外地的朋友,他们经常会来景德镇,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景德镇确实变化相当大”!听到他们这样说,我是真的很骄傲。

这其中的变化很多,拿我们荷塘乡来说,以前的路都是坑坑洼洼的,别人进不来,我们出去也不方便,更别说发展乡村旅游了。现在的荷塘,交通便利,道路硬化率达到了100%,距高速公路只有8公里,距景德镇市区仅15公里,距景德镇机场仅40分钟车程,非常适合旅游业的发展。电力、通讯、网络、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也完善了起来。在环境上,卫生变好了,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让荷塘乡更加秀美。

还有就是各项政策的变化,作为体验者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咱们景德镇想要更好发展的决心,也看见了其中的变化。作为荷塘乡的党员代表和咱们村小组组长,正因为看到了这种变化,所以我时常会在开会的时候建言献策,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因为我知道我的建议有时候会成为现实。同时我也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发展需要的是党和政府以及咱们老百姓共同去做的。2014年我刚当上村小组组长的时候,我就拉了一个群,群里都是村里的年轻人,我会第一时间把关乎我们生产生活的政策发在群里,然后他们再可以告诉他们的家人,让他们了解咱们当下的情况。我们也会在群里分享自己对建设家乡的意见和建议,让自己参与到建设家园这个大环境中去。

当今时代在改变,我们的观念也要改变,我们不能被动地等着,要勇敢迈出第一步。所以我还是希望能多方面宣传各项政策,让老百姓听到更多的声音,引导老百姓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景德镇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也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创业之中来,把我们的家乡建设成为更好的荷塘。

景德镇的变化,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整个景德镇市每一个人努力的结果。

记者:作为土生土长的荷塘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荷塘精神”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朱礼兵:很难说清楚,因为她会是一直存活在我的生活中的存在,也渐渐地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对于“荷塘精神”,我既是感激也是自豪,她给了我很多,让我收获也让我付出,给了我自信和勇敢,更多的是给予我一种力量,让我在遇见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而不是转身逃避。

还记得1995年的时候,那时我刚从事电力行业,当时我们荷塘乡的几个人都是一家单位的电力工程师,那个时候做工程是单位一项一项派发的,做完一个工程可能下一个就没有着落。那时候我们在九江永修的一个水电站完成第一单工程,工程做完以后我们单位立马就留了我们的地址,那时候我们没有电话,信息往来只能发电报。当接到第二个工程的时候,单位马上发电报给我们,让我们去完成这个项目,当时他们就是通过第一个项目的接触,在工作中了解了我们的为人。“踏实、诚实”这是很多人对我们的评价,他们也从我们身上体会到属于我们家乡的“荷塘精神”。

第二个项目是在赣州,那时候需要的人比较多,单位让我们多带些人过去。当时我们乡里有不少待业青年,我们就带了20多个待业青年过去,他们也都是土生土长的荷塘人。渐渐的,我们做的项目多了,接触的人也多了,身上这股吃苦耐劳的精神也被更多人发现,于是,我们荷塘乡也就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接纳。后来我们整个江西的电力市场扩大,基建的项目增多,我们能接到的项目也就多了起来,我们整个的经济效益也好起来了,所以也可以说“荷塘精神”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遇。

随着项目的增多,我们的人手又不够了,于是,我们再次把目光放回了我们自己的家乡,让更多家乡的待业青年加入到我们之中来,直到今天,已经有一百多荷塘人的就业问题在这里得到了解决。随着人数的增加,后面我就注册了一个劳务公司,采取劳务承包的形式,在原来的单位里直接承包劳务,这样我们做的项目经济效益就更好了,大家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了。

我很感激自己生在荷塘,也很感激祖辈们传扬下来的“荷塘精神”。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人,这么多年,我一直是这么想的,所以我又回来了,带着对家乡的满腔热爱,带着对“荷塘精神”更深的感悟。

“荷塘秀美,仿佛一个画廊;荷塘精神,生长一种力量……”荷塘农垦精神到今天,已经过去了六十多年,岁月带走的是年轮,带不走的是那个年代的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则会在一代又一代荷塘人的身上,发扬光大,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