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景德镇建成中国文化典范城市

将景德镇建成中国文化典范城市

采访对象:徐辉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创新中心主任

“中欧城市实验室”项目执行负责人

采访记者:邹勇宾

采访时间:2020年7月29日

采访地点: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

记者:中欧城市实验室项目落户景德镇,请问是这座城市的什么特质吸引了这个项目的落地?

徐辉:提起景德镇,国内无人不知,甚至许多欧洲人也知道景德镇是陶瓷的故乡。可是对于景德镇这座城市真实的面貌,人们往往难以探究,随着对她的深入了解,观察者的认知和感受也会不断变化。

最初的期待里,景德镇似乎应该是小桥流水的中国古典城市。直到第一次站在景德镇街头,目之所及似乎和其他城市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内心不免滑过一丝失落,只有一间又一间连绵不断的陶瓷店铺提示着,这里是瓷都。接下来,当走进陶溪川、御窑厂、古窑民俗博物馆等近年来逐渐成熟的这些城市片区之后,情绪渐渐高涨起来——景德镇的陶瓷文化果然积淀深厚、博大精深。再继续深入探索这个城市,来到老厂、新厂、樊家井、老鸦滩、进坑、三宝……与越来越多的手艺人和艺术家交流攀谈,了解“景漂”们的故事,就会止不住好奇,景德镇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让这些投身艺术和陶瓷的人们扎根于此并甘之如饴?

“千年窑火相传”不是一句空话。景德镇人世代浸润在这一行当中,从行为到心态都有一种独属于景德镇的风格。做的是官窑,所以心无旁骛务求完美,可晾干、烧窑又不是人为可控的,所以面对结果云淡风轻。景德镇人在随意与极致间切换,自然流露出一种迷人的矛盾。

这种矛盾的魅力也在城市中体现。看似拥挤不堪的樊家井专门生产仿古瓷,身在北美的艺术家从阿里巴巴看到之后,千里迢迢来到樊家井,老板娘用流利的英文和艺术家对话,并帮助他突破技术难点,进行陶瓷创作。这样的故事在景德镇常常可以听到。

同时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的城市建设还是有一些短板。才华横溢而受困于颜值或表现,这是景德镇可以提升、需要突破的地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发端于欧洲文化之都,但是中国文化城市的魅力与之相比并不逊色。我们有信心有理由把景德镇的魅力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展示,让更多人感受到。

记者:景德镇是座开放的城市,千百年来,这里的瓷器对世界,尤其是欧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欧城市实验室项目的落地,是否会书写中欧交流新的篇章?

徐辉:景德镇是千年古镇、世界瓷都,制瓷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瓷器产品名扬海外,瓷文化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景德镇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通过陶瓷贸易与欧洲产生了密切往来。在新航路开辟之后,大量景德镇瓷器经海上丝绸之路流入欧洲,很快成为了欧洲上流家庭的必备用品,在欧洲人的日常生活中留下了重要印记。瓷器的输入推动了欧洲陶瓷业的发展,也对18世纪欧洲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那时候没有如今这样的国际合作项目,但这些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赋予了这座城市一种国际视野和传统与开放的胸襟。

对欧盟来说,在历史上,景德镇就借助陶瓷贸易,与欧洲有着密切的商贸和文化往来,这种文化影响力跨越时空,持续至今。一直到今天景德镇依然在欧洲有着重要的认知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景德镇代表了新时期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在前半程城镇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城镇发展体现在大工业生产、高污染、高能耗、新城新区建设以及土地财政上,在那个时期如果要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那很可能是有着大量工业园区,代表着世界车间气质的一座大城市。而在后半程城镇化阶段,我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更新转型。像景德镇这样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山水环境优美、艺术创意氛围浓郁、城市规模适中的城市,更能代表新时期城市以人为本、生活适宜的特征。而这样“小而美”的文化城市,也与对标的欧盟欧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的特质不谋而合。

我们通过大量实地踏勘和现场采访各类艺术人士,认为景德镇是“文化共生城市”,从这个角度来看景德镇从骨子里就有着与世界其他文化城市密切互动的先天基因。

在这里我还想提两件事情。一是在某艺术家汇聚的网站上,我认识了一位在意大利的中国艺术家,她以设计艺术瓷为业,半年在意大利,半年在景德镇。央视关于海外知名华人的节目也播出过她的事例,这些故事,都在网络上进行了广泛传播。二是我认识的一名德国艺术家,在世界各地进行艺术创造和策展,后来定居中国,一开始是在北京成立了工作室,后来又到景德镇成立工作室,还计划将欧洲数百名各领域艺术家引入景德镇。这都体现了景德镇在中欧艺术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记者:对景德镇而言,中欧城市实验室项目的意义是什么,会从哪些方面影响这座城市?

徐辉:景德镇拥有诸多知名品牌的陶瓷厂商,拥有大量驰名海外的陶瓷艺术大师,拥有三宝、陶溪川这样作为城市名片的陶瓷文创区。有些城市研究者将景德镇称为“文化上的一线城市”,这是一个跳脱出传统城市层级体系的一个观察视角。事实上,以互联网和数字化的视角来看,城市的传播性甚至可以远远超越其体量。或者说,拥有大量文创品牌的城市,并不是一个知名的城市级文创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景德镇”也将进行城市品牌拓展及宣传策划,将围绕景德镇文化城市指标体系,征集民意、汇集民智,联合景德镇官方媒体及各类新媒体,策划文化活动事件进行宣传和推广。

景德镇实际上是城市变革的前沿,在这里能看到许多数字游民、斜杠青年、家庭办公、异地生产等生产生活方式的最新趋势,具有更多的弹性和跳跃性。伴随着全球城市网络的变革,信息化赋能新的叙事空间和城市发展逻辑正在这里展开。如果能将艺术家们使用的互联网、社交网络、行业网络进行“三网融合”,那么文创城市的营销,将会迸发出更大的力量,城市的品牌效应和价值将得到指数级放大。我们致力的就是通过建立“科技+文化+创意+媒体”的全产业链生态圈,将景德镇打造成现实和虚拟世界联通的节点。

因此,在中欧合作的框架下,借鉴欧洲文化之都发展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以“文化+科技”为重要发展路径,将景德镇建设成为“中国文化典范城市”的做法,也就很好理解了。中欧城市实验室项目,与时俱进地体现了对等交流的互联网思维。数字时代,全球城市真正第一次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展开竞争。在以往的中外合作中,大多都是中方单方面借鉴国外经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但这次合作,是在一种开放、共荣的平台上展开,通过合作链接双方资源,通过景德镇的“中欧城市实验室”向世界输出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文创的能量。

记者:这个项目从调研,到开始建设,您一直参与其中,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事?

徐辉:从项目的策划、景德镇文化挖掘、现场调研、项目启动的工作中,我们团队不断推进,付出了努力,而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同与大力支持,包括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文旅局等政府部门,珠山区、浮梁县等区县政府密切协作。正是双方在推动景德镇城市蝶变、城市名片打造的共同目标之下,持续的磨合、策划想法的碰撞才推进了项目的提升与发展。我们组成了一个跨国界、跨专业的团队,不仅包括欧洲高校、创意、规划团队,也包括以我们中规院团队牵头的国内各大高校、研究机构。

2018年,我们在故宫与景德镇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意向,正式开始了景德镇中欧城市实验室的项目。在2018年10月,正值瓷博会期间,我们带着欧洲专家前往景德镇,召开了“景德镇中欧城市实验室”2018年度的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我们同欧洲专家一起参观、调研了景德镇不同类型的陶瓷文化空间,陶溪川文创区、三宝村、中国陶瓷博物馆以及正在转型的建国瓷厂等。整个过程,景德镇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都一路跟随,很自信地讲述景德镇的故事,我们每到一个地方,也会有陶瓷文创人才、“景漂”十分积极地跟我们交流,能看得出,景德镇上至政府各部门,下至“景漂”、艺术家,大家都对景德镇这座城市充满着无尽的文化自信。

这份对千年瓷都的文化自信,促进了古往今来文脉的延续,也持续感染着我们。老鸦滩社区改造、改造建国瓷厂建造景德镇数字展厅、建设陶瓷文化数字博物馆等。一项项工作的推进,都是团队与景德镇地方的合力与协同。

为了更加充分了解景德镇,我们通过实地田野调查,走遍了景德镇所有瓷相关的空间,并详细打卡记录,访谈。这个过程中,我们从景德镇母亲河昌江支流的瓷之源——东河浮梁瑶里、高岭村、东埠村,到南河进坑村;从宋元明清的陶瓷作坊、古窑、码头,到20世纪的十大国营瓷厂;从景德镇陶瓷分区——瓷板画老鸦滩、仿古瓷樊家井、花瓶瓷新厂,到蝶变后的陶瓷创意区陶溪川、雕塑瓷厂、三宝国际陶艺村等,真正扎根其中,深入到了景德镇这座城市中。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景德镇的包容性和对城市蝶变的渴望。我们采访过三宝国际陶艺村的“名誉村长”李见深,在三宝国际村我们也见到了来自世界各国的陶艺家。在调研老鸦滩的时候,正值七月,天气十分炎热,当时由珠山区政府部门人员陪同调研,一路走下来,虽然汗流浃背,但都热情高涨。

记者:能否介绍下项目进展的情况,最早的规划有了哪些调整,预计未来进度如何?

徐辉:景德镇“中欧城市实验室”从创立之初即构建了“五个一”工作框架:制定一套中欧文化城市指标体系——对标世界文化之都的景德镇标准,指引景德镇市转型创新发展;举办中欧文化城市对话论坛和交流;建立一套中欧文化城市数字平台——“数字景德镇”;打造一处中欧文化城市交往场所——文化会客厅;建设一个中欧“文化+科技”创新示范区——老鸦滩艺术社区。目前这五项工作都在稳步推进中。实验室是开放的架构,合适的文化类项目都可以加入,我们更希望通过精品项目以小见大,与欧方携手共同推动景德镇的文化复兴与城市蝶变。

符合景德镇特色的文化指标体系目前已经确立,该指标体系不仅借鉴了欧洲文化城市的相关指标标准,也充分利用大数据能反映的文化空间特征、文化价值认同和文化精神内涵,使得通过指标体系能够全面认知景德镇,并看到景德镇在全球文化城市坐标中的优势和短板。后续等待邀请国内外专家研讨后,也会通过中欧文化城市对话论坛形式发布出来。从指标体系的数据分析中我们发现景德镇一项很有国际范的指标,就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艺术社区共生的网络,由文化社区分布密度和社区内交往密度等指标构成。其内涵是大量手工艺创意、创业者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高度聚集并开展交流学习,自下而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产业链体系和文化艺术社区,如三宝瓷谷、老鸦滩等。这个文化艺术社区网络是千年瓷都“窑作居”体系在现代社会的一种演变,很有意思,这项指标反而领先于北京、深圳这类超级大城市。

中欧城市实验室的“数字景德镇”以突出文化价值、唤起公众自豪感为使命。“数字景德镇”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景德镇的全域山水风光、窑火与瓷茶历史遗产、古城景德镇风貌、民间艺术社区集中呈现出来,形成独特的文化城市“数字孪生”格局,打造全域数字博物馆,并通过互联网与欧洲的线上博物馆建立窗口链接,便于更多人了解认识景德镇。目前已经开发完成了景德镇全域文化互动地图、“瓷之源——景德镇传统村落”虚拟展馆、《您好景德镇》电子书等文创产品,已经引起了国内外社会的高度关注。

社会公众可以实地体验的落地项目分别是文化会客厅和老鸦滩艺术社区。文化会客厅位于御窑博物馆东侧,由荷兰卡恩建筑事务所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合作进行改造设计,目前已经完成设计方案,预计年底可以完成改造。会客厅将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呈现景德镇的文化内涵,并成为中欧艺术家在景德镇的一处线上和线下互动的交流场所,地方不大但体现出全球交往节点意义。老鸦滩艺术社区则是选择村民共同缔造的发展路径,小心呵护瓷板画这一特色产业,引入宣传、电商等外部必要资源,吸引艺术家,打造业态丰富、价值多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艺术社区。老鸦滩艺术社区经过一年多的稳步推进已经在村民间达成发展共识,预计明年即可见到更新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