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梦惊醒之后的飞跃
采访对象:李见深 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创始人
采访记者:邹勇宾 吴海根
采访时间:2020年8月16日
采访地点:景德镇市三宝国际陶艺村国际工作室
记者:提到三宝,人们都会想起您的名字,在很多人看来,您与三宝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能不能谈谈您和三宝是如何结缘的?
李见深:一个地方,从遥远的地方看她,从侧面看她,和从里面看她,每一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我1978年来到景德镇,在景德镇陶瓷学院(编者注:现景德镇陶瓷大学)度过了7年的求学时光,20世纪90年代初去了美国,待了一段时间,1995年又回到这里,在景德镇陶瓷学院创办了第一个国际陶艺夏季进修学院,带着很多外来艺术家,沿着宋代的瓷石之路在三宝考察,在四家里的小院里,竹林环抱着老房子,脚下溪流潺潺,放眼周围,青山环绕。
一瞬间,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改变了我一生的轨迹,我把这些房子买了下来,开始将这里创建为中国第一个国际陶艺交流的平台,在过去的20年里,三宝感动了世界,影响了中国整个文创进程。
今天,三宝国际陶艺村无疑是三宝最为重要的标签之一,也是构筑三宝在整个陶瓷界影响力的重要因素,最近5年,特别是近3年来,景德镇对三宝价值的认知和理解也愈发深刻,市委、市政府也看到了三宝在这一领域潜在的国际影响力和品牌价值——三宝不仅仅是景德镇国际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承载了世界对景德镇的期许。
二十多年前,我在这里扎根伊始,别人会说,这是景德镇的三宝,但今天,人们会觉得,三宝不仅仅是景德镇的三宝,也不仅仅是中国的三宝——三宝是世界的。
我时常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三宝可以感动世界,我想是一千年的制瓷声响的深厚回音,所有历史遗留的痕迹,今天的景德镇,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地去全面梳理、挖掘景德镇非常珍贵、独有的文化资源和历史价值。这种挖掘和梳理,是对三宝国际陶艺村一直以来坚持的一种褒奖和回应,是对三宝后农耕时代手艺传承与创新践行的肯定。
三宝晨曦
记者:这5年,景德镇与世界对话,陶瓷产业和陶瓷文化发展风生水起、亮点纷呈,对此您怎么看?
李见深:景德镇应该是整个中国的精神家园,陶瓷承载了全人类的记忆,最近的五年,景德镇的容貌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比如陶溪川——景德镇对工业遗产的改造以及整个理念的改变,所代表的意义是十分丰富的,可以说,在对待这个问题上,国内其他城市都没有像景德镇这样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取得了这么大的成果,成为整个中国陶瓷文化产业及陶瓷产区的样板。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形容景德镇这几年的变化,我想这就是从旧梦中惊醒后的飞跃,我之前说的陶溪川,还有御窑厂等等,都是这种飞跃的代表,我去过很多城市,其中包括很多产瓷区,我要说的是,景德镇这几年的发展,以及在陶瓷文创等领域所做出的努力,是其他城市比不了的。
在这种标志性的变化背后,城乡环境的大改变,为这个城市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几年景德镇的城乡变化,任何一个身在其中,和初来景德镇的人,都会有十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甚至在再普通不过的乡镇道路旁,这种改变是显而易见的。
更为重要的,是城市管理体系、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因为这种改变,不是打扫一次卫生,种一片树林能做到的,只有管理模式和理念的更新,才能使这种改变不断进行下去,带来长久的成效。
过去的痕迹得以保留,新鲜的血液又不断注入,过去的五年,大量的年轻人留在这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景德镇更加适合年轻人创业和生活,这个城市坦诚且包容,质朴又亲切。
对于景德镇这几年的变化,我喜欢这样去形容——一位美女如果要出席一场盛宴,那么她必须要精心准备,这是个很烦琐的过程,从洗漱到化妆、再到首饰衣服的选择。景德镇正是这样一位美女,这五年都在精心准备着,等待着一场盛宴的到来。
记者:对景德镇而言,建设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是千载难逢的一次机遇,您有什么建议?
李见深:景德镇是世界的景德镇,认识景德镇的价值,一定要放到世界这个大平台上,要让景德镇成为世界陶瓷文化交融、交流和汇集的平台,这个平台需要若干个高点,景德镇这座千年古城有历史的长度与厚度,同时景德镇需要一个能够承载当代世界陶瓷的设计、创作、科研展示、交流等各方面成果的国际平台,这个平台是全新的,是对世界开放的。毫无疑问,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建设,为这个平台的建立,注入了巨大的力量。
景德镇的历史和过往,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中国五千年农耕文化手工劳作的丰硕成果造就了“工匠精神”。如果没有手工,如果没有农耕文化的基础,就谈不上工匠。农耕的积累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手艺,才得以让我们在今天将其上升为一种精神。
我们传承这些工匠的精神,才能把我们文化的载体,通过今天的生活呈现出来。而陶瓷恰恰是在所有的载体中最具有东方和中国特色的载体。过去的匠人,在今天看来也许就是一位艺术家。
陶瓷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因为它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一个核心载体。在中国文化里,制作和传承陶瓷是五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在做的一件事,说明它有着巨大的持续力。今天还能感受古人的手艺,能深刻体会古人的匠心。
这些辉煌的成果,代表着景德镇最为美好的记忆,当下,我们需要的,是借助这个平台,确定对于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意义。这个平台和国家试验区的互补关系是十分强烈的,它可以践行试验区的前瞻性、前卫性、广泛性。
如果说,陶瓷是全人类的记忆,那么景德镇承载了所有的浪漫和幻想,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可以代替的地方。我们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国人重温祖先留下来的手艺和蕴含于其中的精神,能够探寻支撑我们不断进行创作的原动力,能够在总结过去宝贵精神财富的基础上放眼未来,期许下一个五千年。
记者: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城市,奋力建设国际瓷都,您对景德镇的未来有什么期待?对未来的三宝有什么期待?
李见深:如果要把景德镇打造成世界陶瓷艺术的高地和代表中国文化的先行试验区,我想这需要大量的人才、大量的思想、大量年轻人的注入,总而言之,就是需要大量的新鲜血液。
一个城市的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凭什么吸引年轻人留在这里,为这座城市贡献自己的才华和力量。这其中涉及很多具体的东西,在宏观的规划之下,必定有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人来解答,我们需要愿意把智慧和才华落实到最小的事情里去的人。
把一件小事做得很精彩、很丰满、很充分、很国际化,然后无数件小事串连在一起,就成就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所以这是我对未来景德镇的期许,把更多的人文、艺术、理想落实到教育、交流的方方面面,让这座城市的自我感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城市的改造,是看得见的结果,而人文、艺术以及自我认知的提高,是一个看不见的过程,未来的景德镇,要在看得见和看不见两个方面都下功夫,诚如我之前所说,尤其是教育,技艺的培训,对年轻人的关怀和关注,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把这些细节做好了,点点滴滴汇聚起来,才能让这座城市在面向当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时找准自己的定位,发挥应有的价值。一个国家的强大、一个国家的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对自己文化的自信、艺术的繁荣,和整个社会对人文、艺术、历史的崇尚,这才是我们的未来,才是今天在世界上能说话的一个基本条件。你的自信从哪儿来,当然是文化和艺术给你带来自信,是你自己滋生出来的具有自己文化品格和特色的状态。我想景德镇未来的发展,一定要思考好这个问题。
让我们传统的农耕文化、传统技艺和生活方式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成为一种理想生活,这就是我的想法。但重要的是,不要让这种期望沦为做给别人看的摆设,这才是最有意义的。20年来,我的初心一直没变,就是致力于让乡村变得更美丽,更迷人。其实,景德镇的发展不一定要走和其他地方一样的“固定套路”,那反而会让景德镇失去魅力。要有策略、有保留地进行城市化运作,同时营造“后农耕时代”的中国人的人文生活和理想。
我们置身于一个发展异常迅速的年代,没有时间去想太多,容易滋生物质主义、功利主义,容易缺乏人文理想。人文理想的确立需要日常生活中身边实实在在的器物做载体,而所有这些努力最终也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有质量。
我这20年的实践,就是在形而下的层面做出一些成绩,同时反哺形而上。所以,我希望未来的三宝,能在变与不变之中,找到那个最恰当的度,我所有的坚持,都能找到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