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书记变“导游”
采访对象:程春香 珠山区五龙山社区党委书记、主任
采访记者:程丽媛
采访时间:2020年4月25日
采访地点:珠山区石狮埠街道五龙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记者:熟悉这里的人会知道,2016年的时候,景德镇还没有五龙山这个社区,几年间,从无到有,一个绿色生态社区迅速出现在人们眼前,您能为我们讲讲这背后的故事吗?
程春香:是的,五龙山社区这个名字之前并不存在,是在2017年2月的时候,按照珠山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由太平巷、徐家街两个社区合并而更名。那一年,全市正着力准备开展“双创双修”,五龙山凭借着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有幸成为珠山区“双创双修”工作全力打造的绿色生态社区之一。
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地,仅有两栋破旧民房坐落在山顶,我们日常办公的居委会也只有10平方米。在决定了要打造一个全市乃至全省一流的绿色生态社区之后,我们投入240万元征收了这两栋民房,并将其改建成了现在的五龙山党群服务中心。整个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总投入500多万元,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楼内配备了现代化服务设施,功能齐全。办公楼共三层:一楼有便民服务大厅、综治中心、百姓说事中心以及党建工作展示区;二楼主要是功能服务区,有绿色书吧、放学来吧、舞蹈厅等活动场地;三楼是多功能会议厅、群团空间、两代表一委员接待室等。在便民服务大厅内右边墙上,你可以看到社区公开办事栏和组织架构图,社区干部的信息都是全部公开上墙的,极大促进了职责清晰、阳光接待;厅内还陈设了便民触摸屏,可以通过触摸式电脑查阅相关信息和办事流程;大厅中央有精心制作的石狮埠街道全景VR,全面展示了石狮埠街道的区域特色。
为了体现绿色生态这一定位,建设过程中,我们还采用了感应水龙头,提倡节约用水的同时,大力发展废水资源化及回用技术,加快开发污水处理的高新技术工艺,不断提高污水治理水平;秉承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理念,我们也放弃了在窗户上安装护栏,而是选择在建筑外墙上采用防虫、防水、防火的特殊涂料,保证了办公的安全性。
记者:从10平方米到1200平方米,“双创双修”让党群服务中心在“面子”上实现了巨大蜕变,与此同时,它还给社区的“里子”带来了什么变化?
程春香:围绕“双创双修”工作的扎实推进,近年来五龙山社区主要抓好了“四个家园”的集中打造:一是红色家园。社区党委积极探索城市基层大党建格局,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启动红色引擎,合力形成多领域的区域化党建模式,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综合体,打造了4个居民网格党组织,建立了两新、群团组织服务驿站,构建了15分钟区域化党建服务圈,使党建服务覆盖全社区。二是精神家园。为丰富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社区全面完善了为民服务平台,建立了绿色书吧、学习园地、放学来吧、开放式舞蹈厅和儿童游乐区等活动场地。居民群众业余时间来这里学习和活动,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增进邻里情谊,也为社区精神文明创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三是绿色家园。社区借助五龙山公园周边优美的环境,建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廉心亭、杨家山里弄文化墙、休闲广场等,改善了人居环境,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元素的注入,实现了社区环境由“塑形”到“铸魂”的提升,使居民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感受到新时代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四是平安家园。社区建设了综治中心、百姓说事中心、居民健康小站,以提升居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特别是综治中心,通过接入天网和地网,实施了“雪亮”工程,可实时监测到辖区各个区域的治安状况,及时了解和掌握辖区的治安情况,预防和减少了治安问题和犯罪事件的发生,让居民群众人心踏实了、人心更齐了。
通过“四个家园”的打造和“还我一片洁净绿地”“低碳节能环保宣传周”“昌江河长巡查”等一系列绿色环保系列活动的开展,五龙山社区不断普及了绿色生态理念,倡导了低碳环保方式,引领了居民群众共同建设秀美的家园,并在共建中共享美丽幸福的生活,形成了人人共创、人人共享的良好态势,社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比以前更强了,这是“双创双修”工作带来的深远影响。
记者:背街小巷是一座城市的毛细血管,蕴含了生于斯长于斯那一代代人的厚重情怀,它的环境如何,直接关系到百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那么社区是如何解决老旧背街小巷改造这一难题的?
程春香:我们五龙山社区整个辖区面积有1.06平方公里,南起低头弄,北至昌江大道,西临昌江母亲河,东与新村街道剪刀山接壤。辖区内民房大多于20世纪80年代建成,建造时间久远,有的地方各项配套基础设施早已年久失修、破旧不堪。28条里弄中,大多数道路存在路面破损、排水堵塞或没有排水沟、无排污管网、路面积水、“蜘蛛网”“牛皮癣”等问题,常常出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现象,严重影响到巷道内的整洁和居民出行。因此,在这次背街小巷改造工程的推进中,我们以“水通、路平、灯亮、线齐、墙美”为标准,选择采取因势利导的科学改造,按每条巷道现状及要求进行相关的改造排水、排污、地下管线、砼式沥青路面、外墙立面粉刷、文化上墙以及巷口门楼、路灯、监控设施建设。目前,已有20条里弄改造完毕。经过改造后的里弄,不仅道路更加平整,雨天不再积水,居民的生活和出行得到了极大改善,里弄特色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保留。
根据里弄特点,我们还把陶瓷文化、里弄特色文化和“双创双修”要求相结合,在里弄中建造了文化墙。比如我们党群服务中心背后这条杨家山里弄,就结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特色改造。以前居民们大多都随手乱扔垃圾,现在看到文化墙,大家也都变得文明起来,更加有环保意识,逐步养成了“减量、循环、自觉、自治”的行为规范,开始成为自发维护里弄卫生的主力军。
记者:不同于有的社区突出文化,有的社区突出党建,五龙山社区着力打造的是生态,并凭借先天优势建造了五龙山森林公园,公园建成后,您感受到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市民在五龙山公园晨练
程春香:作为惠及民生的综合改造重点项目之一,自2018年以来,五龙山公园的改造就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你可以看到,现在整个社区办公楼都是因地制宜依山建造,公园里各项休闲设施基本齐全,周围绿树环绕、林间鸟语花香,因为生态环境优越,我们五龙山社区还被大家亲切称作家门口的“天然氧吧”。门口的休闲广场和林间小道每天都能吸引不少市民前来休闲娱乐,当然最近由于疫情影响,来的人少了很多,平时的话,常常就有附近的居民,甚至还有开着车大老远跑来这里的,或跳舞,或跑步,或打太极……很是热闹。喜欢安静的市民,则可以沿着穿林而过的羊肠小道徐徐前进,登上山顶观景平台,便能俯瞰古镇珠山,日新月异的瓷都风景一览无余。如今,这里和莲花塘风景区一道,成为市民和外地游客健身或观光的一个好去处。
虽然我在这里工作了二十年,但是看着公园环境越来越美,社区越来越好,我干劲依旧十足。经常有朋友调侃我说,在这里工作哪里像个社区主任,倒像是个旅游景点的导游,一边带人参观,一边介绍景点情况别说,这么一想,我觉得还真挺像的。不过,能在这样美的社区里当“导游”,谁会不乐意呢,向别人介绍社区工作的时候,我心里满满都是自豪感和成就感。
记者:办公条件改善后,社区在提高服务水平方面还采取了什么举措?
程春香:绿色生态和道路改造,对五龙山社区居民而言,是一种看得见的幸福;而社区居委会“党建+”带来的各种贴心服务,则是无处不在的温暖。
我们辖区有省、市重点单位2个,常住人口约1800户5000人,流动人口约100人,上下设34个小居民组,设立10个网格;有个体商业网点208个,7支志愿者队伍,3支文体队伍。社区党委现有党员126人,下设4个居民党支部;还有2个非公经济党组织、1个社会组织党组织、2个共建单位党组织。为了更好地服务辖区居民,社区干部在日常深入辖区的基础上,将辖区分为10个网格,分别建立微信群,实现了网格化管理。一方面我们在微信群内及时发布有关政策,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了解社区动态信息。现在我手机里就添加了辖区上千人的微信,通过微信群聊、私聊,社区干部往往能及时处理发生在辖区的一些矛盾,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
对微信的运用,是我们做好辖区服务工作、融洽居民关系的一种方式;而打造综治中心,则是将辖区打造成“平安家园”的一项重大举措。我们的综治中心就位于社区大楼一楼大厅,大屏幕上时刻在播放着从“天网”传来的辖区动态图像,通过对辖区内“一举一动”的及时掌控,为创建平安和谐家园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五龙山社区还坚持“突出党建引领,强化服务功能”这一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党员引领作用,以“七色风车”志愿者服务组织为载体,引入蓝天救援队等4个社区组织,提供银龄助老、生态护绿、免费午餐、爱心救援等服务,进一步拓宽了为民服务渠道,提升了为民服务水平。
由辖区妇女组成的银色助老服务队,常常走进独居老人家中,陪他们唠嗑,帮他们干些家务,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有了更多的温暖。由医生和护士组成的白色医疗天使服务队,也常常在社区办公室或走进居民家中,为居民们送上健康和问候。由法律专业人士组成的蓝色法律援助服务队,不仅能为辖区困难群众送去法律援助,也能通过提供咨询,及时化解矛盾;黄色助学创业服务队的成员多是辖区内的大学生,他们中有部分此前也是贫困生并得到过来自各界的许多帮助,如今步入象牙塔,也力所能及地帮助辖区困难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将爱心接力。橙色义务消防宣传队的成员既有退休老党员,也有来自御窑景巷的水龙会(消防站)成员,他们通过深入社区宣讲消防知识,大大提高了社区的消防安全。红色爱心扶贫服务队成员来自社会各界,每逢春节,他们便前往社区的40户贫困家庭进行走访,送去物资的同时,也捎上了新春问候。绿色生态护卫队的成员大多来自辖区老党员,通过巡查辖区,他们制止了很多破坏环境的行为,也通过劝说在许多市民心中种下了“环保”的种子,保护了环境,也净化了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