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双修”让百姓更幸福
采访对象:陈俊绮 瓷都晚报社总编辑
采访记者:余辉
采访时间:2020年4月16日
采访地点:瓷都晚报社
记者:陈总编,三年多的“双创双修”,我们发现景德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说,现在的景德镇更有魅力了。作为景德镇市双创双修工作指挥部宣传教育组常务副组长,您是怎么理解的。
陈俊绮:这点我也很有感触,原来的景德镇是“不知道有哪里玩”,可选择的余地太小,现在更多人感慨:可玩、可看的地方太多,“不知道去哪里玩”了。
以前,无论大长假、小长假还是双休日,景德镇人想在市区玩的可能性是很低的。拿我自己举例,早些年我在景德镇过“十一”长假或者是“五一”小长假,无非就是去人民广场、人民公园转转,带着孩子玩骑骑乐之类的娱乐设施,感觉很低端。因为这些设施在一些县城就能体验到。
那时候我们休闲场所的游乐设施和景德镇这座文化城市是极不匹配的。供人游玩、消费的场所给人的感觉选择太少、品位很低很“LOW”。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发生了根本改变。
西边有西河湾沙滩公园。2017年10月开放后,整个公园人山人海。很多人在朋友圈里说,就像是到了海南三亚这些沿海城市一样。大家都能在朋友圈晒“照骗”,照片里蓝蓝的天、椰树、沙滩、海湾应有尽有,外地的朋友一看,还以为去了沿海城市度假。其实这些美景就在我们身边。
南边有国家森林公园。现在的森林公园给大家感觉是,闹中取静、身边的原始森林:大片草地,曲径通幽的健身步道,优雅的环境,便利的设施,树木郁郁葱葱,走进去就能拥抱一片清凉、回归大自然。只有亲身感受的人才知道,森林公园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听觉上的享受,更是全身心的“按摩”。
到了晚上,我们还可以去逛陶溪川,感受“活化”的工业遗存带给我们的全新视听感受。到了周日,我们还可以沿着昌江百里风光带,一览母亲河的碧水蓝天。
现在的景德镇,不论是早、中、晚都能找到值得体验的“家门口景区”,所以市民就有了选择障碍症。像三宝国际瓷谷(马鞍岭)、名坊园、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明清窑作群、古窑、进坑等等陶瓷元素景区也逐渐兴旺,让来景德镇玩的人,以及景德镇本地人都能深入其中,触摸景德镇历史文化脉络。
我身边很多朋友,以前都是邀请外地的同学亲戚朋友来景德镇买瓷器,现在不一样,大家邀约的时候,炫耀的资本太多,不得不发几条景德镇吃喝玩乐游的旅游攻略。因为“双创双修”,景德镇的独特魅力被挖掘出来,从“玩”这一个字就可以看出,从没有选择到太多选择,真的是太幸福了。
记者:在整个“双创双修”过程中,路网建设一直备受百姓关注,它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提升大家的幸福感呢?
陈俊绮:有件事我一说,大家肯定有共鸣。在原来,我们开车经常会遇到一到上下班高峰道路就会堵。只要下雨,不管是不是高峰,也会堵。遇到重大节假日,还会堵。有人调笑说,景德镇虽然城市小,是瓷都,也是瓷“堵”。
道路拥堵有几个原因:路网规划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存在“东西不畅,南北不通”的情况;各类停车设施可以说是极度匮乏,车辆要不就只能乱停乱放,要不就只能在路上乱跑,自然就造成了交通拥堵;路越不好走,越急,越急就越容易出现抢道、加塞、鸣笛等乱象,造成更大的拥堵……
“双创双修”,我们打通、修缮了很多东西向的“大动脉”,比如景德大道。原来那里是什么样子大家都非常清楚,当时那条路上沿路有很多违建,让这条大道不像大道,存在各种“肠梗阻”。2017年2月,我们开始对整个大道进行拆违、改造,改造后整个大马路、大城市的气派就起来了。现在我们整座城市的框架也好、规模也好,因为这些大路的畅通、框架的搭建,路网向外拓展延伸,让我们整个城市的路网日趋合理。
当然,最关键还有南北向,南北向的路网是更有利于我们整个城市交通形成一个完整的路网。以陶阳路举例,连接新厂路、朝阳路、景德大道和现在的昌江大道,把东西向的主干道串联起来了,当然还有陶溪川路、童宾路、通站路等等。尤其是麻石上弄、戴家弄延伸段、景泰路、陶玉南路、玉字亭路等断头路的打通,更是切实为老百姓的出行提供了便利。
拿我自己来说,我居住在新德园,上班地点在新城大厦。我记得2017年的时候,有好几次上班时间花了一个多小时,那时候路线没什么选,也很曲折,我曾经试过早高峰从新德园到梨树园路口堵过25分钟,每次绿灯路口就跟“放鱼”一样。后面我也曾选择珠山中路、广场南路,甚至绕远走曙光路,反正那段时间不管我选择哪条路,都会遇到各种堵点。2018年年底,随着各条断头路的打通和支线道路的优化,城市的通畅度进一步提升。现在我去上班的时间基本上在20分钟左右,走的还是这些路,但是因为大家选择余地更多了,不会蜂拥至某一条路上面,所以不会很堵。
其实道路的通畅与否并不取决于城市主干道的多与宽,而是主要看路网结构是否合理,还有科学的管理。
在路网逐渐趋于合理的时候,2019年,市委市政府对城市路名进行了重新规划,细心的朋友应该发现了,几个县(市、区)的名字都出现在我们的路网之中,这样道路更名也预示着我们的路网正在和交通发达城市接轨。而城市路网的打通,就和人一样,我们的任督二脉和毛细血管通畅了,就不会出现血栓和堵塞,这就让我们的城市像一个健康的人一样,浑身通泰、容光焕发。近年来,让老百姓拥戴的民生工程之一就是我们路网的改造提升。所以说,整个交通路网的改造和建设,疏通的是道路,温暖的是人心。
记者:您刚刚提到,停车设施的缺乏也是引起道路拥堵的一大原因,我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陈俊绮:过去很多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上完夜班回家,车子是没有地方停的。以我自己为例,我有一年多时间在报社上完夜班后只能把车子停放在报社,步行回家,早上只能走到报社,再开车去新城大厦上班。2018年11月开始,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城警支队在全市逐步增设的路边停车位过万,供市民免费使用,越来越多的智慧停车场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如今晚上回家晚了,找不到停车位的尴尬情况已经大大减少。
其实停车问题在全国各个地方都存在,最关键的是,没有哪个城市会拿出这么多公共资源出来,给市民免费享用。而在过去的2019年智慧停车管理建设期里,不少市民切身享受到了路面免费停车的福利。现在智慧停车管理系统上线后,依然承诺,路边停车位两个小时内免费使用,晚上7点半到次日早上7点半停车免费。这说明我们市委市政府把这些公共资源真正用到了刀刃上,老百姓拍手称快。
记者:如今景德镇里里外外环境的变化有目共睹,在“双创双修”过程中,我们到底解决了哪些重点问题?取得了哪些看得见的成效?
陈俊绮:摆在台前就是大家一直关注的“脏乱差”问题。
先说说“脏”。过去很多车主都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好不容易洗得锃亮的车子,开到马路上,只要半天工夫,上面就是灰。当我们把车停在路边停车位,只要洒水车一喷,车门全是泥浆,有时还有一些枯枝烂叶,让人很愤怒又无可奈何。这说明我们的路面是不干净的。不像现在,即使洒水车洒水通过,整个被喷的一侧依旧是干净的,最多有点水渍。
“乱”则体现在很多地方。比如说家家户户都要去的农贸市场,原来很多农贸市场就和一些落后县城的农贸市场一样,摊位摆放得乱七八糟,地面都是污水,一不小心就会滑倒,还有屠宰的血水,各种味道混杂在一起,让人感觉在里面买菜,就是一种折磨,恨不得进去就能赶紧买单走人,不愿意在里面停留片刻。农贸市场周边问题也不少,出店经营尤为严重,市民走进去买菜就像走“八卦阵”一样绕来绕去。经过“双创双修”的系统打造,现在的农贸市场更像超市,里面通明透亮,地面干干净净,摊位摆放端端正正,活禽宰杀等都设置了专门区域,市场管理也越来越规范。让大家去买菜的整个过程,就像是在逛超市,让人愿意在里面多待多逗留,给人整体感受就是舒服和方便。
“差”的体现则是在文明素质方面,这里面涵盖了我们市民、经营者甚至包括一些执法者、城市管理者的素质。我们想把事情做好,需要的是劲往一处使。要管理到位,执法到位,服务也到位,只有这样一起到位,才能让整个城市综合水平得到提升。
新开挖的人工湖——金岭湖
现在的景德镇“出门见绿”是一项看得见的变化。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45.08%增加到2018年的67.02%。城市装点得像花园一样。原来我们路旁的树池花池感觉就是藏污纳垢的地方,很多人把烟头和垃圾往树池花池里一丢,现在环境好了,大家都不忍心下“黑手”了,最关键是不管住在城区哪个地方,只要出门,就有散步的地方,就有休闲的地方,所以近几年傍晚时分出门散步的人越来越多。其实这不是大家现在才有健康的理念,而是因为原来出门就是尾气,到处都是灰尘,出个门大家还戏称是出去当“吸尘器”。现在呢,我们的路面经常清扫,经常洒水,我们居住的大部分地方,扬尘越来越少,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茶余饭后走出家门,享受有绿地、有草地、有公园的都市新生活。
从这些我们也能看出,“双创双修”最根本的核心就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这些实招都是为了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而所有“双创双修”的项目工程建设,路网改造、停车场建设、集贸市场改建以及新建教育设施等等都是从老百姓最基础的需求入手和切身利益出发,让百姓生活更加便利。
记者:“双创双修”过程中,市民是从抱怨到理解,从理解到支持的。请您从媒体这个角度看,近年来“双创双修”给了您哪些触动?
陈俊绮:2017年开展城乡环境大整治以前,瓷都晚报的新闻热线接到更多的电话就是“这里路面坑洼不平”“这里路灯不亮”“这里地下水管又爆了”“这里房屋渗水”等等问题,老百姓谈到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周边环境都是抱怨多烦躁也多。
经过这几年的城乡环境大整治和“双创双修”,最让我触动的就是老百姓原来的抱怨和吐槽,变成了理解和支持。2019年8月,国家统计局景德镇调查队公布了一组全市“双创双修”工作满意度调查,调查显示,500位市民中,认为市容市貌有明显改善的占91.4%,有一些改善的占8.6%,认同度达100%。98.6%的市民对本市“双创双修”工作表示满意。值得一提的是,针对“人文环境”这一项目,500位市民均表示满意,满意率达100%。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最关键的是,更多老百姓都纷纷投入到创建工作中来,通过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来支持城市的文明创建。
我讲个故事,2017年7月初,我们交管部门在昌江大道重新规划设置了红绿灯和护栏,当时我们媒体发布这个信息后,微信后台留言和公开评论都是不理解和质疑,大家都在问,为什么短短一条路要设这么多红绿灯,还要用护栏挡起来,大家传递的都是各种各样的不理解。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大家慢慢理解了。经过了几个月试运行,随意调头、任意穿行、抢道加塞等不文明交通行为得到了遏制,大家感到这条道路越来越规范越来越有秩序,支持的理解的人越来越多。后来,我们媒体再发布类似新闻时,吐槽的少了,点赞的多了。
还有一点让我触动的就是现在整个城市的文明氛围。现在全市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可以说满城都是志愿者,每到上下班高峰,十字路口除了可以看到交警“白”还能看到志愿“红”。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文明风尚已经蔚然成风。
在原来,闯红灯现象不少人都司空见惯,但现在车辆和行人闯红灯已经很少见了。大家都会停下来耐心地等,行车的也会耐心礼让斑马线过路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加强了管理,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当然,也与我们城市更加通畅,出行更加便利有很大的关系。
总体来说,如今的景德镇,随着各项设施和城市管理的提升,大家的文明素质也跟着提升了。所以我们百姓由原来抱怨多吐槽多,到现在理解多支持多行动多。大家都感觉到,文明城市不光是市委市政府、责任单位的工作,我们每一位老百姓也要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大家也都了解到“创建”是离不开老百姓的,更需要老百姓的参与才能把这件事做好。
记者:随着创建工作的深入,一些国家级、省级的相关重大会议都选择了在景德镇召开,这也意味着创建工作不仅是一场事关全市上下的大事,而且是一场由上而下的城市革命,我们是如何做到上下联动、结合实际、精准施策树立示范样本的?
陈俊绮:2018年12月4日,住建部在景德镇召开一场双修现场会,住建部副部长黄艳以及200余名来自全国各省市的住建系统领导、专家参观了我市相关项目,为我市城市“双修”理念和建设成果点赞:景德镇推进城市“双修”的过程,是集自然生态修复、城市基础功能提升、城市文化功能复兴于一体的城市“双修”3.0版,既留住了人才,也在不断传承城市的文化基因,共享和品质是新时代对城市的要求,在这点上,景德镇是最本土的也是最国际的,这也恰恰是它最大竞争力。景德镇注重“人”个体的感受,并积极去思考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是的,我们景德镇“双修”也是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比如内涝的问题,原来我们景德镇一下大雨,市区东南西北都有内涝点,但这几年,通过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背街小巷改造,包括我们整个雨污分流设施改造,这些基础工程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多,我们发现城区内涝点越来越少了。
原来西河湾附近就是一个常年涨水的地方,但通过西河水系综合治理,2018年以来,体育馆附近就没有涨过水。这些事例都是在告诉大家,我们的“双修”不仅是修表面,更重要的是修里子,而我个人的感受,这些年的“双修”修到了我们的灵魂深处。
我们景德镇被誉为城市双修的3.0版本,就是因为我们把整个城市的文化脉络和城市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结合起来,把我们整个城市的文化通过“双修”来复兴、复原,所以全国这么多参观者看到我们景德镇,感觉到我们景德镇的“双修”修出了神韵。
如今,越来越多人感受到景德镇通过创建带来的变化,不论是开始提到的西河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或是风景秀丽的南门湖、四座年代不一风格独特的城市门户、焕然一新的韭菜园片区、庄重大气的御窑博物馆等等,都已经成为景德镇人心中的新骄傲。通过“双创双修”,景德镇,正向世界呈现一个令人赞叹的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化城市、魅力之都。
双龙湾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