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唯一的景德镇

做唯一的景德镇

采访对象:彭中天 科瑞集团创始人、监事会主席

采访记者:余辉

采访时间:2020年4月30日

采访地点:陶溪川文创街区

记者:彭老师,您一直对景德镇很有感情,原来也多次来景德镇,您对景德镇过去的印象是怎么样的?对近年来这座城市改变又有何感受?

彭中天:我们家和景德镇有很深的渊源,父亲是陶院创始人之一、景德镇第一届美协主席彭友善。他道出的景德镇是一个让人神往且美丽的城市,尤其是在家里看到那么精美的瓷器后,让我对景德镇这个能生产这么多美丽瓷器的地方充满了期待。

1986年我在江西省农行工作,第一次出差去景德镇,可以说让我大失所望:整个城市和小县城差不多,脏乱差不说,行人的衣服也不时尚,满大街叫卖瓷器,尤其是住在招待所里面,推开窗户一看,到处都是冒着黑烟的大烟囱,空气里面都是充满着煤渣的气味,整个城市就处在一个无序的状态。

然后我隔一两年就来景德镇一趟,总体来说没有什么大变化,都是在拆拆建建补补。而最让我失望的是这座城市越来越没有特色,原来的“脏乱差”至少能让人看出是一个生产陶瓷的地方,有固有的特色,后面修整得既不像城市又不像生产基地,同质化的东西越来越多,且没有给人高档的感觉。我拍了几张照片寄给别人,别人都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随着时间推移,这座城市也在逐渐改变着。2010年,我去了三宝村,发现这里通过艺术家的进驻和打造,整个三宝村有了一种新的文化气息,这是一种农耕文化和陶瓷文化结合的气息。以后每次有机会我都会来这里,这种气息表现的美,是非设计的、不可预见之美,我拐过一个弯,后面就不知道是什么样的风景,会让人比较好奇,这种文化是自发形成的,但是很有味道,而当时景德镇就是这样的感觉。

这几年,景德镇通过“洗脸洗脚”,整个城市可以说已经焕然一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城市变得特别美。比如四个城市大门的打造、城市内部绿化、山水等等方面做得都很到位,这么一个具有东方古典气质美女形象跃然而出,尤其是城市和山体的结合,这已经成为一道很独特的风景,在一个小城里有山有水,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给我的感觉非常好。

记者:近年来,景德镇环境打造和百姓生活需求紧密联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对城市下一步发展有何建议?

彭中天:现在景德镇环境打造之所以这么成功,和景德镇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执政理念是分不开的。景德镇过去作为生产基地,乱一点其实没有关系,因为它只要把瓷器烧好。但随着瓷土资源枯竭,市场份额减少,景德镇的转型就势在必行,最好的方向就是旅游。我们可以看到,近年来景德镇的转型是符合逻辑的。而作为旅游城市,一个整个行业都要来朝拜的城市,景德镇正在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景德镇的领导班子对景德镇情况非常了解,知道怎么去发挥城市特色和美学风格,施展城市个性,所以近年来的各项改造都顺应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和整个城市的转型。同时,通过前期的“洗脸洗脚”,让人们对景德镇的传统印象有了改观、产生了好感,也坚定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做大做强景德镇的信心和决心。可以说,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降临,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是分不开的。

就城市发展而言,目前景德镇还只是开了一个头,为下一步城市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我认为现在的景德镇还不是我心目中那个最好的景德镇,它的个性化应该更强,它的层次定位和功能应该更加清晰,离喜欢景德镇人们的期待还有距离。

前期工作是把大家看到的“脏乱差”问题通过“洗脸洗脚”进行了梳理,大家以问题为导向,整体思想很统一。但要把景德镇建成大家心目中的世界瓷都,还需要一个过程,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由和想法,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这个过程最重要的就是怎么找到那个最大的“公约数”。

现在景德镇作为城市IP来讲,还缺少整体风貌和文化标识,这都是要尽快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整体战略思维,每个企业、每个个人、每个区域都按自己的想法去打造景德镇,最后结果可能就不可收拾。就像做一件衣服设计,大家分别去做领子袖子扣子,这个衣服拼起来一定不好看。服装生产可以碎片化,但是设计必须要一个整体,必须依赖于统一思想去进行。要抬头看路,不要都低头拉车,当整体概念没有出来,大家热情越高可能副作用越大,一个球大家分别用力方向就会不一样,所以我们要谋而后动。

未来我们城市发展建设以及它的功能体现,既要符合景德镇本地人的期待,又要符合文化人对它的期待,还要满足游客对它的需求,也要赢得外国友人的认可。要把这个城市打造得更漂亮、产业更完备、功能更齐全,下一步就需要做好研究性和市场调查性工作。

记者:现在各地产瓷区都纷纷发力发展,景德镇该如何脱颖而出成为最具特色的那个?对此您有何好的意见和建议?

彭中天:在我心目中景德镇未来的发展一定是依靠软实力来引领,硬实力来辅助。只有这样,这座城市才能充满活力充满个性,如果是硬实力为主,它就会做成同质化。

今天景德镇遇到了新的机遇,怎么秉承先人的精神,让景德镇重新名扬天下,这就需要有包容的胸怀,这种胸怀应该借助互联网,借助金融手段让世界共享。我认为其中最值得共享的就是景德镇这个金字招牌,就是要把景德镇商标化、品牌化。

景德镇代表的是最好的陶瓷,代表的是标准和信用,这是一千年积累下来的,其实从近年来外地假冒景德镇就知道这三个字的价值在哪,所以景德镇除了生态资源、文化资源,无形资产品牌资源也可以变现。我们要思考怎么把品牌价值变现,让世界成为景德镇陶瓷品牌下的加工厂,而不是抱残守缺,这样整个城市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现在很多地市被授予了瓷都招牌,但在我眼中,历史地位、文化和美誉度是别人抢不走的,就像现在说到“瓷都”大家还是只认景德镇。

掌握对陶瓷文化的话语权,对陶瓷交易的定价权,这才是我们景德镇应该做的。如果世界的陶瓷制品都能到景德镇来定价,你永远是瓷都;如果各地陶瓷总部基地、研发设计基地愿意放在景德镇,那景德镇就是瓷都;我们把景德镇的个性做出来,把头部经济做出来,那景德镇就是整个行业的领头羊;如果未来新材料从景德镇发布出去,陶瓷制品的定价规则也由景德镇制定,各类陶瓷人才都愿意到景德镇聚集,那才是世界瓷都最美好的光景。

记者:如今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如火如荼,要做好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有哪些方面需要我们去关注。

彭中天:景德镇要建好试验区,成为世界认可的瓷都,就要求景德镇放大自己的格局,当年的景德镇之所以称为景德镇是因为它是一个集大成者,既有皇帝赐予年号的加持,又有陶瓷生产元素集中于一地的眷顾。

景德镇的胸怀,一直有一句话来表述,就是“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前提就是有“匠从八方来”的开放包容,才有“器成天下走”的结果。

我认为景德镇现在应该格外重视对人力人才、创新创意的投入,而不是想着在基建方面搞多大的规模,因为做得再大,都只能做成上海第二、南昌第二,与其做第二,我们为什么不做唯一的景德镇呢。世界可以没有上海第二,但是绝对不能没有景德镇。我们要注重创新的重要性,要守正出新,而“出新”牵涉到新的方向在哪,怎么样才能有新。实际上,所有的新都来自于人才,要靠人才去创新。所以说现在景德镇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方向,围绕优势和发展方向去吸引人才,让人才创新思想转化为景德镇的实力,这个时候资金、物流、客流都会向这里聚集。

同时,我们还争取更多的政策,要让政策落地,细化到每个部门,让每个相涉及的部门去上级部门申请好的政策。

还有就是要在观念上面下功夫,做任何事情都是观念决定行为,一个地方的落后是美学观念、全球化的观念、一系列观念的落后,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养分,从未来中得到启示,最后把历史精华和未来的启迪转化为我们行为,一定不做井底之蛙,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