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马路“拉链”、空中“蛛网”说“再见”

向马路“拉链”、空中“蛛网”说“再见”

采访对象:曾建彪 景德镇市地下管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

采访记者:洪晶晶

采访时间:2020年4月17日

采访地点:景德镇市地下管网建设管理办公室

记者:曾主任,您之前一直在市政工程处道路建设管理办公室工作,可以说对景德镇地下管线非常熟悉,您能简单说一说我市地下管线的情况吗?我市为什么要大力推动建设地下综合管廊?

曾建彪:地下管线是城乡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地下市政工程管线一般采用直埋敷设,由于早期管线在敷设前缺少规划,导致后期敷设的管线没有合适的安置位置,造成各种工程管线重叠交错现象严重,以及管线更新或扩容等原因,需要反复开挖城市道路,对城市交通造成较大影响,“马路拉链”现象十分严重,已经成为城市的顽疾。

此外,景德镇市属中部欠发达地区的老工业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相当部分给水和燃气管道存在材质老化或破损问题,加之管线长埋于地下检漏极为困难,即使发现某处存在轻微的漏损,管线单位也常因更换维护地下管线费用投入较大而难以及时修复。

有个数据我必须说一说。据市政道路管理部门统计,2016年、2017年两年,景德镇市因新建、改建、维护各类植埋于地下的管线,反复破路挖掘面积达39880平方米,产生4600多万元的道路修复成本,城市道路也因反复开挖导致使用年限下降。

而地下综合管廊内可容纳多种专业的管线,可避免各传统管线在建设初期的投入,市政主管部门可以进行统一管理,根据专业规划和管线综合规划进行统一维修、改造,规划手续一次办理,建设一次性施工,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减少了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地下综合管廊还可以增强城市的防震抗灾能力。即使受到强烈台风、雨雪、地震等灾害,城市各种生命线设施由于设置在综合管廊内,因而也就可以避免过去由于电线杆折断、倾倒、电线折断而造成的二次灾害。同时,综合管廊内市政管线的维修、保养和管理比较便利,提高了城市“生命线工程”的安全性和用户使用的稳定性。

综合管廊的设置,消除了通讯、电力等系统在城市上空布下的“蜘蛛网”及地面上竖立的电线杆、高压塔等,消除了架空线与绿化的矛盾,减少了路面、人行道上各种管线的检查井、盖等,有力地改善了城市环境,大力促进了景德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工作的进展,减少对城市天际线的破坏,增加景观绿化空间,有利于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于细微处才能见真章,能够用心解决这样一些令市民糟心的烦心事,才能体现执政者的良心与品质。为彻底解决瓷都市民抱怨的“马路拉链”之苦,“空中蛛网”之困,我市多方探索,经借鉴国内外一些发达城市的先进做法,终于找到了一剂良方,就是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在2013年,我市在昌南拓展区探索性的启动了全省首条地下综合管廊工程,该片区的综合管廊虽功能不是很齐全,只可纳入通信、水、电部分地下管线,设计方面也存在缺陷,但仍不失为成功的探索。在2015及2016年,恰逢国家开展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建设,我市积极申报,并于2016年成功入选了国家第二批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获得国家9个亿的建设资金补助。

记者:是的,2016年4月22日,对景德镇管廊建设而言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当天,经竞争性评审,我市作为江西唯一推荐城市,成功入选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第二批试点城市。一场前所未有的城市建设攻坚战在千年瓷都就此打响。根据住建部的要求,景德镇市的管廊试点工程必须在2018年投入运营使用,时间紧、任务重,我市是如何攻坚克难成功创造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施工“景德镇速度”的呢?

曾建彪: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是民心所向,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跳动着创新基因的景德镇,牢牢抓住国家第二批管廊试点机遇,在2016年4月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试点建设任务30.9公里,投资26.85亿元,分为三个区实施。为解决高昂的建设资金问题,市政府积极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参与地下综合管廊投融资、建设和运营,政府与社会资本按5:95股比出资成立PPP项目公司,合作期25年。

根据国家住建部的要求,景德镇市的管廊试点工程必须在2018年投入运营使用,时间紧、任务重;同时受征地、管线改迁、道路封闭以及交叉施工等多方因素制约,项目推进进展缓慢。2017年1月,为尽快推进管廊建设进展,尽可能降低对居民生活及城市交通的影响,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周密部署,各相关职能部门和管廊建设单位群策群力,通力协作,拿出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施工组织方案。市政府联合各相关县区政府,简化建设施工过程中行政审批流程,联合协调难点问题,确保项目高效推进。中铁四局作为建设方和施工方,充分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打仗的“铁军精神”,快速全面掀起大干热潮。

项目施工过程中,一方面要确保完成各个抢工任务,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各种技术难题。

高铁商务区管廊施工,需要两次下穿九景衢高铁(朝阳东大道和建设大道),全部在预留涵洞的有限空间内作业,且要求在景德镇北站正式通车前完工。为此,中铁四局组织精干力量,在保证安全、质量、进度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抢工任务。

陶玉路管廊施工要下穿老货场既有普速铁路,经群策群力,施工单位最终采用了顶进法施工,既有效解决了交叉作业及铁路运行的安全风险,又消除了耽搁铁路运营的时间,保证了民生。

“要面子更要里子”——新建成的地下管廊

类似的抢工和克服技术难题的例子还有不少,景德镇市作为千年瓷都,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已经融入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为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提供了风向标,在工匠精神的正向引领下,管廊工程成为集民生工程、精品工程、保障工程、绿色工程、景观工程为一体的综合品质工程,充分发挥出管廊建设试点效应。在站前二路东延伸段等管廊建设中,中铁四局采用国内领先的叠合式预制拼装技术,不仅缩短了施工周期,而且成本和质量都得到有效保证;为响应国家“以塑代木,以塑代钢”的产业政策导向,使用节能环保的易安特模板,加快了工程进度,提升了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光感度;在管廊防水方面,采用新型材料——速凝橡胶沥青防水涂料;在施工过程中,采用BIM技术,实现了各种建筑信息在各专业平台间的共享和传递;利用无人机巡检、远程监管指挥系统,保障施工安全。

最终,该项目实现了当年开工、当年完成28.22公里管廊及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的国内最大管廊监控中心主体施工,并创造了单日完成廊体433米、单月完成6.4千米管廊主体、单月完成产值2.226亿元的“景德镇速度”。

记者:如今,管廊已经运营了一年,在管廊运营过程中,取得了哪些看得见的成效?是否提高了对故障的处置效率?

曾建彪:我给你说个实例。2019年11月中旬,陶玉路地下综合管廊内的一处水管发生渗漏。地下综合管廊巡检人员发现情况后立即与水务公司联系。不久后,水务公司人员赶到现场进行维修。从水管渗漏,到人员赶至现场维修,前后不过10分钟,地下综合管廊精确到点的监测预警大大提高了维修的效率,也节省了维修的成本。

如果没有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水务公司不能及时发现渗漏情况,势必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而在发现渗漏情况后,不仅需要耗费时间排查漏点,而且免不了将道路“开膛破肚”,增加人力财力成本的同时,势必为出行添堵。

现在,在地下综合管廊智慧管廊大厦监控中心内,通过监控,工作人员不仅可以随时查看管廊内各处的情况,也能随时监测管廊内的湿度、温度和水位等各方面数据,一旦管线发生故障,监测预警会立即提示,并精确到点。

智能化的监控系统提高了各相关机构对故障的处置效率,从而增强了城市预警能力,实现了城市“日常值守、监测预警、巡检维护、应急指挥、安全管理、防洪排涝、海绵城市、行政管理、智慧城市、城市景观”十大功能,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工程。

“马路拉链、空中蛛网”一直困扰着许多中小型城市,而随着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避免了因增设、维修各类管线而引起的道路二次开挖,减少了对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的影响和干扰。

同样,针对部分区域城市内涝问题,结合海绵城市统筹建设,景德镇市地下综合管廊采取雨水箱涵并入综合管廊方式,建设雨污水舱18公里,结合景德镇市防洪排涝经验,在管廊雨水舱采用陶瓷元素减阻排水设计,充分发挥管廊吸水、蓄水的海绵效应,有效提升了管廊建设区域的防洪防汛能力。

对于助力经济发展,根据地下综合管廊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的标准,对比管线直埋建设运营成本和管廊建设运营成本,经测算,景德镇市已建成的28.22公里的管廊项目,在使用期内可节约建设运营投资成本12%的费用。此外,原管廊建设区域架设有大量高压线等管线,将这些管线入廊后,仅高压走廊一项就能腾出土地约166.7公顷,这无疑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更难能可贵的是,地下管廊不但实现了各类管线的空间物理集成,而且能改善城市的品位。如景德镇管廊在修建过程中,将陶玉路段穿越凤凰山隧道施工设计调整为暗挖,尽量避免破坏山体结构,保护了景德镇江南山体园林的特色;管廊建设区域由于管线入廊,减少了路面、人行道各种管线的检查井室、电线杆、高压塔等,使沿线道路合理布局,自行车道、休闲走道等设施,成为市民和游客健身漫步、欣赏自然风光、感受城市发展印记的理想去处。

记者:您说得不错,行进在高铁商务区,很多人会被道路两旁风亭的青花、粉彩元素瓷板画所吸引,还会纳闷建设这个风亭究竟是为了美观,还是另有用处?

曾建彪:事实上,风亭只是地下综合管廊露出地面的部分,青花、粉彩元素的装饰则是建设方为了凸显景德镇市千年陶瓷文化,做出的一次有益尝试。

景德镇是一座以陶瓷产业支撑了千年发展的城市,也是有文化、有故事、有历史、有内涵的城市,千年窑火生生不息,传承着景德镇这座城市的匠心和恒心。景德镇市利用陶瓷文化元素,在管廊外露结构的景观设计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如对直通高铁站的高铁大道、智慧管廊大厦出口的朝阳东大道以及老城区的景德大道和陶玉路交口等部分露出地面的风亭及人员出入口进行美化,突显了景德镇作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之一的重要地位,并与道路公交站台、休息亭等周边设施相结合,添加粉彩、青花陶瓷特色元素,通过龙窑、葫芦窑、骆驼造型瓷板画等造型,打造了独具地方特色的管廊出入口结构,增添了不少“古风新韵”。

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管廊工程已成为集“民生工程、精品工程、保障工程、绿色工程、景观工程”为一体的综合品质工程,始终在为景德镇市“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朝国际瓷都迈进默默地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