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一个甲子的梦,今天实现了

盼了一个甲子的梦,今天实现了

采访对象:姚飞熊 景德镇日报社退休新闻工作者

采访记者:张怡

采访时间:2020年4月20日

采访地点:姚飞熊家

记者:姚老,您好!60年前,您是怎么从杭州来到景德镇,在您4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当中,有哪些收获?

姚飞熊:虽然我现在已经白发满头,但还未从“青春梦”中醒过来。1960年,我从杭州美丽的西子湖畔,来到了瓷都景德镇,进入景德镇日报社工作。4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让我感到受益匪浅,既接触了社会,又收获了很多很多新闻业务知识。从今天来看,我可以说,我对组织安排的工作,尽了一份心、尽了一份责。

长达4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告诉我,作为一个记者,就要跑,就要奔波,就要不怕辛劳苦累,这个习惯我一直到今天都在坚持。这也是我在耄耋之年,还坚持骑自行车前往昌南湖等重点工程项目现场实地观摩的原因。因为,记者不深入生活,是得不到第一手新闻和生活素材的。

从我最开始踏上景德镇这片土地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客观地说,脏乱的城市环境就像一层在景德镇蒙了千年的尘埃,随着尘埃越积越厚,渐渐模糊了这座城市本来的模样,严重影响了外界对景德镇的美誉度,使人们低估了景德镇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品牌价值。

但从近几年来看,景德镇的城市环境、面貌确确实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功能更全了,城市环境更美了,城市品位更高了,彻底摘掉了“脏、乱、差”的帽子,告别了“草鞋码头”的历史……作为一名老记者,看到这样一个崭新的瓷都,更加激发了我到处走一走、看一看的劲头。

在走的过程中,我看到重点工程,气势蓬勃;绿树红花,环境优美;车水马龙,文明礼貌;街道里弄,亮丽整洁……行走在景德镇的大街小巷、乡村田野,随处一个场景,都能让人感受到这座城市发展的勃勃生机。

当然,记者不是光跑、不怕苦就行了,要做好记者工作,还必须要从思想到行动都要站得高,看得远,钻得深,吃得苦,耐得劳,甚至还要经受得起各种各样的压力,只有站在了时代历史的制高点,钻入社会生活的最深层,抓住材料信息的主心骨,才能写出反映现实的好文章。虽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但是,宣传、报道、传递好今天景德镇声音的接力棒交到了你们这一代人的手上,希望我自己总结的这些工作经验,能够对你们有一点帮助,更进一步做好景德镇的新闻宣传工作,把越来越美丽的瓷都景德镇不断宣传出去。

记者:姚老,谢谢您!您1960刚年来景德镇的时候,景德镇给您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怎么样的?有哪些当年的记忆让您今天仍然记忆深刻的吗?

姚飞熊:从浙江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我从杭州来到景德镇。大家都知道,杭州是一座山水园林城市,早在当时就和现在一样,非常整洁、干净、美丽。从杭州来到景德镇,客观地说,自己心里的落差是比较大的。虽然景德镇有着千年瓷都的美誉,但那时的景德镇,总是难免给人带来一种破旧、凌乱的感觉。

初到景德镇,知道我是外地来的,同事们对我都很热情,经常邀我外出游玩。其实,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们能去的地方并不多,勉勉强强能算得上是风景点的,估计也就只有莲花塘了。或许是因为当时人们的选择不多,过去的莲花塘比现在可热闹多了,景德镇是没有人不知道的。

著名画家丰子恺,20世纪60年代初就到过景德镇。当时,他行装甫卸,就立即挥毫,作了一幅题为《赤栏杆外柳千条》的风景画。正如丰子恺所画的,莲花塘的面积虽然不大,但小山环抱,翠木成林,绿荷掩映,环境清幽。特别是它的夜色,更让人觉得楚楚动人。每当“月出东山之上,徘徊斗牛之间”,这时的莲花池水,就像两块巨大晶莹的镜片,被笼罩在乳白色的轻纱之下。而周围的垂柳,山上的密林,塘畔的高楼,水上的亭台,岸上的华灯,交相辉映在一起。

所以,当我第一次来到莲花塘游玩,就被这里的风景吸引住了。不过,当时我就觉得,莲花塘的风景还有一些美中不足。我对陪我前来游玩的同伴们说,这个莲花塘好是好,但是还有两大遗憾:一是水域面积太小了,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单单仅是一个莲花塘,是很难满足市民群众休憩游园需要的,但是因为条件限制,无法将其扩大,只能是再规划建设新湖;二是莲花塘周边山体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那时候在莲花塘周围的山上,全都是路人用脚踩出的羊肠小道,没有有效规划利用,凌乱不堪。我当时说,这么好的莲花塘,应该依山就势,规划建设游园步道、亭台楼阁,把周边山体也一并融入莲花塘的风景当中,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形成整体景区。

真没想到,时至今日,我60年前的愿望居然实现了。

这两年,景德镇市委、市政府花大力气对莲花塘周边环境进行了整体改造提升,沿山规划修建了大量游步道,铺设了彩色混凝土,拆除了违章搭建的棚户区,清理了堆积多年的垃圾杂物,补种了大量缺失的苗木,安装了一大批功能齐全的体育健身设施……莲花塘的功能越来越完善了,风景也越来越美丽了。

记者:看得出来,您对景德镇,特别是对莲花塘的感情特别深厚。您常说,记者,走是第一要义,到现在耄耋之年,您还是热衷于四处走一走、看一看。近几年,景德镇还有哪些变化让您印象深刻呢?

姚飞熊:前面我也说过了,一座城市的发展是离不开水的。昌江河作为景德镇的母亲河,当年昌江河“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的景象,为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成就了景德镇千年古镇、世界瓷都的历史地位。

但是,景德镇的城区范围内,除了昌江以外,仅有莲花塘一处湖泊。无疑,这是景德镇的缺陷,让千年瓷都缺少了很多灵气。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树木、没有森林,就像是一个美人没有头发。而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湖泊,那就像是美人没有了眼睛。这两年,景德镇新规划建设了很多湖泊,其中影响最大、效果最好、知名度最高的就是昌南湖了,它的打造,填补了景德镇这座城市长达千年的遗憾。

正因为此,当我看到报纸上的报道说,市委、市政府决定要在石岭村周围规划建设千亩水面的昌南湖,我非常激动,于是就萌生了去建设现场看一看的念头。从昌南湖开工建设,到完工蓄水,我前前后后去了很多次。同时,我通过看报,知道昌南湖不仅景色好,也是一项惠民工程,市委、市政府大手笔推动西河水系治理项目,真是做了件大好事,当地村民都搬进了新家,再也不担心雨季涨水了。记得昌南湖项目刚开工的时候,我来到施工现场,看到红旗迎风招展,各类工程机械的轰鸣声响彻云天。

虽然已是耄耋老人,但因为一直从事新闻工作,我一直认为,对记者来说,走,是第一要义。所以只要是身边有一点一滴的变化,对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这种源于城市发展而带来的浓厚获得感,吸引着我总要亲眼去现场看一看、瞧一瞧。

在得知昌南湖工程完工蓄水后,我又骑自行车去了一次昌南湖。那天一大早,我就从莲花塘畔的家中出发,经过斗富弄、浮桥,再穿过人民公园,经西客站,沿着迎宾大道来到昌南湖公园。坐在昌南湖畔,蔚蓝的天空如海,几抹浮云如涛,一大片美丽的湖水携着暖风款款而来,令我的心情无比舒畅。

接着,我又一鼓作气,沿着紫晶路、紫晶南路、景德西大道,经过白鹭大桥,沿着景德大道骑至湖田桥,再从老陶院这边回家。这一趟,我边骑边看,一路游玩,见证了沿途许多重点工程项目,历时7个多小时,午饭也没回家吃(大笑)。

常言道,悠悠昌江水,千年窑火红。正因为有了母亲河昌江,历史上的景德镇才出现了“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的盛景,使景德镇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成就了千年瓷都的璀璨与辉煌。

近些年来,伴随着浯溪口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在母亲河昌江的上游,又增添了一座大型水库,在浮梁优良生态环境的掩映下,为瓷都大地又增添了一汪碧水。滚滚南去的昌江水,被大坝拦截,在这里汇聚成湖,让瓷都人民夙愿得偿,成为城乡居民休闲旅游的又一个好去处。

此外,市委、市政府还规划建设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街心公园,比如:五龙山公园、王家坞公园等等。除了那次去昌南湖以外,这些街心公园,只要建一个,我就要去一个。一来是因为我对自然景观非常喜爱,二来也是因为职业习惯,总是密切关注着身边一点一滴的变化。我一直是这样认为的,人的一生主要有两大需求,一是物质需求,因为,衣、食、住、行缺一不可。当人满足了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精神层面的需求就是更重要的。环境优美的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享受,就是属于精神范围的东西,我非常喜欢这方面的东西,也是我这么大年纪,还会出去到处跑的动力所在。

近几年来,我在“走”的过程中,亲眼所见景德镇每一点变化,我知道在这背后都凝结着市委、市政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城乡环境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改变了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也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形象,对于大家眼前的这个新瓷都,我相信,每个市民群众都有了极强的认同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