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陶瓷文化领域的话语权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世界陶瓷文化领域的话语权掌握在中国人手里

采访对象:陈雨前 景德镇学院院长

采访记者:吴怡玲

采访时间:2020年7月7日

采访地点:景德镇学院

记者:2017年和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以下简称“教席”)暨教育部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瓷文化)传承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先后成功落户景德镇学院,成为享誉中国陶瓷文化界和江西省高校的大事和盛事。尤其是教席的成功申报和落户景德镇学院,更是举世瞩目。请您谈谈,景德镇学院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一定要拿下教席和基地这两块金字招牌的呢?

陈雨前:第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是瓷之母国,景德镇是世界瓷都,在国际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但国内学界有种说法是清代晚期以后中国陶瓷衰落了,包括国外也有这种看法,觉得瓷器的发明在中国,但是瓷器的研究在国外。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有损民族尊严的事情。所以复兴中国陶瓷文化,提升中国陶瓷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重现景德镇当年作为世界制瓷中心地位的辉煌,不仅党和地方政府在努力,包括高校和学界在内的广大有识之士也都希望尽一份力。因为高校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文化传承的重镇。

第二层考虑是教席顺利落户景德镇学院,这意味着我们在全世界陶瓷文化领域的权威性,它代表一种标准、地位、话语权。瓷器发明在中国,如果说陶瓷文化教席是设立在美国或者其他国家,那将是有损我们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誉的事情。景德镇在世界陶瓷界的地位举足轻重,独一无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唯一一项陶瓷文化教席当然应该设在我们这儿。

第三层考虑,就是当时我从景德镇陶瓷大学调来景德镇学院当院长。履新之初,我花了一段时间深入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对学校校情进行深度调研。调研后,感觉学校各方面的底子都比较薄弱,作为一所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各项事业要想得到显著发展进步是比较困难的。如何破局?当时我们提出了“弯道超车”的战略设想,决定主抓三方面,一是特色化,二是差异化,三是国际化。

先说差异化。就是在景德镇这个区域,同其他学校相比,我们要避免同质化发展,比如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我们的教育、机械等专业,都要鲜明而精准地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再说特色化。所谓特色化,就是要考虑清楚我们的办学特色在哪里?有了特色,学校才有生命力、活力以及竞争力。比如我们学校的学科与专业特色即使是陶瓷艺术,也不能跟其他学校一样高大全搞专门的套式。

第三个战略就是国际化。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景德镇这块金字招牌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景德镇积淀深厚的陶瓷文化资源和人才优势,借国际化的路线,用国际化的理念来带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以适应社会各界和莘莘学子对我们的期待,为景德镇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贡献力量。综上所述,我们申报教席和基地,正是基于这些办学背景以及学校发展战略的综合考虑。

记者:既然教席是国际化的高端平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这块金字招牌落户中国,落户咱景德镇学院肯定特别不容易。为此,学校做了哪些努力?

陈雨前:从2014年7月启动教席申报工作,到2017年2月申报成功,同年5月正式落户中国,落户景德镇学院,不夸张地说,是来之不易的。首先,申报工作启动之初,对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的概念及其在学术、文化、教育领域的作用和地位,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教席的定义是,教席是联合国和世界各国大学之间一种重要的合作平台,它代表教席执行单位在世界某一领域的最高水平和权威地位。迄今为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世界大概设立了700多个教席,中国目前运行中的教席仅有21个,数量非常少,这与中国作为世界文化大国的地位是不相称的。而且我国的21个教席,其中还包括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中国内陆高校加在一起,基本上都落户在985高校,比如北大、清华、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南京大学等。成功申报教席的地方高校,迄今为止我们是全国唯一一家。同时,我们也是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单位主持教席。

第二个方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世界陶瓷领域,包括陶瓷材料、陶瓷科技、陶瓷考古和陶瓷艺术等领域设立的教席,也就是我们这一家,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批准的唯一一家陶瓷专业教席。据此,不难想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申报与落地的过程之艰辛。为了这个事关学校发展、瓷都振兴、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誉的光荣与梦想,从2014年7月份启动教席申报工作,到2017年2月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成功通过,申报团队的所有成员都是不计任何报酬忘我工作的。大家拼着命也要干成这个事情,有的人甚至因为劳累过度住进了医院。大家既分工又协作,收集素材,翻译文件,调查研究,横向联系……无论中文版还是英文版,都不仅是几易其稿,而是几十易其稿。对此,学校党委也非常重视,不仅多次开会听取申报工作进展情况,为申报工作排忧解难,时任景德镇学院党委书记蔡付斌同志还冒着酷暑,带领申报团队的同志们前往上海华东师大,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总之,我们一定要在一篇不足万字的申报书中,充分展示景德镇得天独厚的陶瓷文化资源优势和陶瓷行业产学研人才优势,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世界唯一的陶瓷文化教席非中国莫属,非景德镇学院莫属。

与此同时,我们的申报工作还得到了国内国际的广泛支持:江西省教育厅和景德镇市政府、国内外一些知名大学和一些重要产瓷区的市长与陶瓷科研机构负责人,都纷纷给我们出支持函。还有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驻联合国组织的社团,都觉得陶瓷文化教席应该落户在中国,在景德镇。

正所谓“得道多助”者胜,上下同欲者胜。经过近三年时间艰苦卓绝、同心协力的努力拼搏,2017年2月,经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成员国代表投票,世界陶瓷文化领域唯一一个教席终于花落中国,花落景德镇学院。从此,世界陶瓷文化领域的话语权掌握在中国人手中。

同年5月13日,也就是我国政府举行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的前一日,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女士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5号楼和我们正式签约,互换共建教席合作协议,一百多个外国驻华使节和新闻媒体记者共同见证了这一辉煌时刻。“陶瓷文化保护与创新”教席成功落户中国,落户景德镇学院,不仅对于学校的声誉是个极大的提升,对景德镇这座城市也是很好的促进——打造一个与世界对话的瓷都,教席的落户就是平台,就是国际通道,就是话语权。

记者:自从教席落户景德镇学院以来,给瓷都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事业进步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和机遇?

新落成的景德镇学院

陈雨前:陶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是文化自信的根脉支撑。教席落户景德镇学院以来,景德镇学院借助于这个国际平台的巨大影响力,结合景德镇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内涵建设,主动作为,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重大、高端、具有国际范的国际学术研讨和文化交流活动,形成了可喜的“叠加效应”,成为地方高校弘扬传统文化、赓续民族文脉的典范。

特色专业传承薪火。为了培养服务陶瓷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学校设有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开设了7个陶瓷类学科专业,另有5个学院17个专业将陶瓷文化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编写和出版陶瓷文化教材22本,开设陶瓷文化特色课程39门,每学年修课学生达3000多人次;“新时代陶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江西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生在国家级别、省级陶瓷专业大赛中获奖300余项。

“景学”研究誉满学林。立足于千年瓷都的地域文化沃土,我经过多年学术积淀创立了“景德镇学”。这是我国学界继“红学”“敦煌学”之后创建的又一国际化显学。依托这一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学术平台,景德镇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创办了《中国景德镇学》学刊,出版了《景德镇陶瓷史》和“景德镇学文库”等一系列颇具影响的陶瓷文化学术专著,完成了蔚为大观的“吉林博物院陶瓷艺术馆基本陈列”委托项目。鉴于教席和基地在国内外陶瓷文化学界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今年1月份,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聘请我担任重大基础性出版工程《中国大百科全书》陶瓷文化卷的主编。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人文交流异彩纷呈。为纪念中国和坦桑尼亚建交50周年而成功举办的“走进非洲——景德镇学院陶瓷艺术作品展”,惊艳北京雁栖湖的APEC会议瓷艺精品,震撼鸟巢的“瓷国之光”景德镇学院与百国大使互动活动,冠盖云集的“传承与创新——景德镇学院陶瓷艺术教育成果展”……由景德镇学院借助教席力量精心烹饪的一道道独具风味的陶瓷艺术大餐,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国际陶艺学会前主席考夫曼、美国陶瓷艺术教育协会前主席等国内、国际著名学者举办的100多场学术讲座,30多批次国内外大学校长和驻华大使来校访问交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互鉴。作为教席和基地主持人,我本人还先后应邀走进澳门科技大学和泰国东方大学发表学术演讲,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景德镇陶瓷故事。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教席平台,围绕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目标任务,景德镇学院汇聚天下英才,携手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和景德镇市政府部门先后成功主办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等一系列重点配套项目,其中“传承与创新:学校的使命与担当——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两届,成为景德镇瓷博会人文交流的品牌项目和鲜明亮点。在教席和基地的旗帜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助理总干事汉斯、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俄罗斯美协主席安德烈等上百位国内外政要和知名学者艺术家汇聚瓷都,共襄盛举。

合作交流巧借力。近年来,景德镇学院充分发挥教席和基地的巨大影响力,先后与澳门科技大学、韩国圆光大学、泰国东方大学等国内国际品牌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为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拓展了发展空间。就在不久前的8月17日,由上海市社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复旦大学学术机构携手我们景德镇学院共建的景德镇国际丝路学院揭牌暨首届暑期留学生研修班开班仪式在我校举行,市委书记钟志生、上海市社联主席王战为景德镇国际丝路学院揭牌。景德镇国际丝路学院的成立,是我们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殷殷嘱托的重要举措,将成为我校弘扬陶瓷文化、服务景德镇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国际化平台。

记者:除了教席和基地的成功落户,去年景德镇学院新校区的整体搬迁也是深受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景德镇学院是出于怎样的考量才决定进行校区的整体搬迁?

陈雨前:老校区发展面临几大困难,一是容量不够,发展空间不大。学校当年是专科院校,建院升本后,它的办学规模、质量、层次各方面都是需要提升的。

其次是老校区的发展区位不合适,比如我们老校区是被几条马路给分割掉了,南北片区,一纵一横两条路分割出四块,在办学上它就不合适,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利。

第三方面是当时老校区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很多教学建筑年久失修,这与一所现代大学应有的面貌是难以匹配的。另外还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有是助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的考虑。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条件中,其中就一条对办学条件包括校舍面积、学生宿舍面积、运动场所面积、实验室面积、办公用房面积等等都有明确的要求。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对我校校区总面积的要求是1008亩,而老校区的面积大概只有600多亩,远远满足不了合格评估的要求。出于这样一种现实的考虑,市委市政府知道这个消息以后也非常重视。所以后面经过一系列的考察选址调研与快速建设,也就有了新校区的搬迁落成。

记者:景德镇学院新校区的落成已经一年多时间了,学校外在环境的变化让你们有什么新的体验?下一步还将有哪些新的发展规划?

陈雨前:新校区建设与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成功,让学校发生了历史性的质的飞跃,用句话来讲就是学校要凤凰涅槃。

景德镇学院老校区和市行政中心办公楼进行置换的建设模式,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现在老校区得其所用,解决了政府办公的地方,学校同时也发展了,是双赢的结果。这实际上是市委市政府促进景德镇社会发展战略的一种战略考虑。景德镇学院一进来就盘活了整个浮梁地区,江西陶瓷工艺美院也进来了,这对浮梁县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就不可限量了。

现在再看看我们学校,不管是校区面貌,还是人的精神面貌,包括人的尊严感、自豪感、幸福感都完全不一样了。原来我校教职员工的绩效工资在全省高校里面是最低的:我们人均是3.8,全省各高校人均平均6.5,有的高校甚至达到8.4。为了促进事业发展,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就想方设法跨到了全省的平均水平即6.5。学校好了,收入提高了,凝聚力就高了,归属感就不一样了,大家都喜气洋洋。所以表面上看是新校区的扩大,实际上紧随而来的教职员工精神风貌的改变。你现在再去看看不仅是校区面貌,我们现在的实验室、教室全是标准化建设,还设计并建成了13000平方米的美术馆,22000平方米的图书馆。此外,我们信息化的教学水平,也已经跨入了中国百强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这在原来都是不敢想象的。现在的学生入校,包括他父母送进来,对学校的各项条件都非常认可、非常满意。短短六年时间,景德镇学院的变化是太惊人了。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下一步,在市委市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将一如既往秉承“自强不息、泽土惠民”的校训精神,恪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教席和基地的学术资源优势和巨大影响力,依靠全校广大师生,在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兴校之路上,在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冠领中国、代表江西走向世界,世界感知中国、认识江西的国际瓷都”的时代大潮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征途中,景德镇学院人将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进取的精神、更加昂扬的姿态守正创新,精准发力,行稳致远,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