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住乡愁

记得住乡愁

采访对象:周月英 中渡口樟树弄人

赵海峰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陶阳里项目生产经理

王 锋 景德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规划管理科科长

秦烨明 景德镇市城投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李 俊 景德镇市城投集团中渡口河西码头改造项目施工现场代表

采访记者:王湘琴 罗睿颖 张燕

采访时间:2020年6月22日至8月12日

采访地点:中渡口东岸码头

记者:您是中渡口附近的人吗?

周月英:我不住在这里,现在住在206国道那里,拆迁时搬过去的。

记者:那您怎么跑这么远,到中渡口来洗衣服?

周月英:我娘家就在这里的樟树弄。我喜欢到这里来洗衣服,比在家里洗方便得多。年轻时在娘家就开始到中渡口来洗衣服,后来结婚嫁到新厂去了,虽然结婚了,但也经常回娘家来,帮我父亲洗衣服。现在总是我家老倌开车带我来,反正开车也方便。

记者:您今年多大年纪了?年轻时在娘家会常来中渡口过浮桥吗?

周月英:62岁了,年轻时住这里,肯定经常要走中渡口的浮桥。从旧社会到新社会,中渡口这里一直就有桥,我们上上下下方便。记得浮桥开始时是木头的,后来改成铁的。希望越改越好。

记者:陶阳里历史街区保护利用项目中的珠山大道至中渡口段改造提升,作为我市重要的民生工程,对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强化城市防洪能力有着积极作用。请就这方面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赵海峰:该项目历时一年半,已于3月26日正式竣工,其建设内容包含有:沿江东路道路改造工程,丁石道路改造面积约15000平方米,珠山大桥至中渡口段河堤改造工程,包括河堤周边景观提升工程和沿江连廊改造工程,连廊改造面积约2250平方米,再就是防洪墙改造工程全长260米,其中包含三处金属结构闸门、三处亲水码头新建工程,建筑面积约6400平方米;中渡口泵站前池及截污干管工程,截污干管长度约750米。

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我们按照自然、美观、生态等总要求,尽可能保持码头的原始风貌。为避免码头的现代化机械痕迹过重,我们还利用民间传统方式,对码头进行施工。比如说,我们脚下的青石板,也都是从民间的古街偏巷收集而来,这样就能与景德镇生态环境的老城改造风貌相匹配,体现出景德镇的历史文化底蕴。

我们在对中渡口现状进行详细调研和深入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严格按照防洪规划等要求,在中渡口地段植入文化亲水平台和风雨连廊等,改善城市环境,提升文化认知度,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其建设对我市形成具有历史纵深感和立体感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作用巨大,将进一步带动滨江区域的活力。

接下来,还将根据规划,在浮桥原址附近建一座景观桥,景观桥将让附近居民的出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解决通行不便的问题。

记者:请谈一谈中渡口码头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情况。

王锋:中渡口改造项目主要包含道路改造工程、景观广场码头工程、防洪堤景观改造工程、新建排涝站工程、景观浮桥工程、活动式防洪墙工程、沿河绿地景观提升改造工程及截污干管改造工程,结合休闲、旅游,以中心广场、码头为引子创建景德镇市地标,为市民提供休闲服务,创建亲水休闲平台。针对中渡口码头周边的城市历史,我们参与指导设计单位进行了设计方案优化,尽量保留景德镇城市记忆元素,让码头有效串联昌江两岸形成有机整体。

对于中渡口浮桥是否保留有多种意见,我们认为中渡口码头浮桥有很长的历史,是景德镇市民的城市记忆,浮桥方案是我们力主保留的。同时对于该项目的景观、防洪堤、连廊造型、交通组织等都提出了很多规划意见。

记者:除了城市历史的因素,保留浮桥还基于哪些因素?

改造前的中渡口码头

王锋:中渡口的浮桥不仅是我们景德镇的一个历史文化载体,也是景德镇人的一个情结。从历史文化传承来说,中渡口一直就有浮桥,人们一提到中渡口,总会联想到浮桥,我们希望浮桥作为景德镇的一个历史记忆载体保留下来,正如习总书记说的,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不光是中渡口码头改造项目,对于其他城市建设项目我们也是这样考虑,景德镇作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一定要把这些文化元素、历史记忆保留住。

记者:这些年,中渡口沿河两岸总是出现大小不等的河水倒灌或内涝,这次项目改造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

王锋:中渡口与人民公园、河西农贸市场的雨污水系统是相连的,周边区域的雨水均通过浮桥西路汇集到中渡口并进入排涝站,由于麻园岭的防洪排涝工程还没有建成,人民公园排涝站设备老旧严重,造成片区内排水不畅,尤其是中渡口的内涝积水还是比较严重的。针对以上问题,首先我们提出来对片区的排水管网和排涝站进行改造,以满足防洪排涝要求;其次,针对防洪堤影响城市景观和视觉通廊问题,我们会同水利部门、设计单位提出了活动式的防洪墙方案,后来经过水利部门的防洪论证,这种方案是可取的。

记者:项目效果图中显示,沿江西路到公园路不再是一条直线,而是要从瓷都大道绕过去,走浮桥西路再到公园路,成了一个U字路线。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改变?

改造后的中渡口码头

王锋:现状浮桥西路和瓷都大道是“十字形交叉”,从交通功能来说,“十字形交叉”方式交通通行效率是比较高的,但对码头广场整体效果会有一定影响,为此我们向建设单位提出了多种方案建议,在城市功能和景观两者间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但为了兼顾广场整体景观效果和码头亲水性,后来采用浮桥西路向南偏移的方案,但要求在码头广场仍旧保留一条应急车道。

记者:中渡口河西码头改造项目建设的意义在哪?

秦烨明:景德镇获批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后,提出了“一轴一带一区多点”核心区的建设。“一轴”指珠山大道陶瓷文化保护传承轴,“一带”是昌江百里风光带,而中渡口则是昌江百里风光带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因为在历史上,中渡口码头是景德镇陶瓷走向世界的一个起点,戴家弄、斗富弄的官窑瓷器,就是从中渡口码头往外运输,到达全世界。

记者:中渡口的码头项目为什么要选择在西岸?

秦烨明:当然,中渡口的主要节点是在河对面的东岸,西岸是新城区建设,我们原则意义上还是把这里叫做城西口码头,中渡口码头实际上是在河对面,但我们也可以把东西岸混称为中渡口码头。

为了建好昌江百里风光带,我们市里的规划部门曾经委托中国建筑科学院对昌江百里风光带的建设进行过全面的规划方案探讨和研究。原来的地税大楼和金岸名都那栋大楼却把一江两岸的风景都挡住了,当时就觉得,我们要在河西码头这里打开一个切口,让昌江的风光能够在瓷都大道上看到,提高这里的城市景观通透度。

再者,整个瓷都大道,特别是人民公园这一块,建筑风貌比较拥挤,没有一个让市民真正休闲娱乐的场所。虽然这里有个人民公园,但它也是跟江岸的景色相隔离的,没有完整性。我们需要一个亲水性的风景平台。

记者:我们知道中渡口河西码头要建活动式的防洪墙,为什么要这样做?

秦烨明:这里经常是一涨水就内涝,原来的老防洪墙标高是35米,比瓷都大道的路面标高还要高,我们站在瓷都大道上基本上看不到江面。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初城市防洪的需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城市环境建设的需要,现在很有必要打开这个防洪墙。在全国已经有类似这样的做法,把防洪和沿江景观融为一体。

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样做也意味着景德镇打开、打破原来的封闭观念。原来,我们为了保安全,只能封闭,就不会考虑城市景观、环境这些因素。而现在要开放、对话,要建设美好家园。在这种趋势下,我们就要打破原有的一些束缚,拆除老防洪墙。

拆除之后,新的防洪墙将往后退约80米,让码头的亲水性更好,再采取隐藏式的液压平板防洪墙。这样的防洪墙有什么好处呢?非防洪期间是平卧的,与路面融为一体,防洪期间则可以通过液压竖起来。防洪技术上的突破,让项目的建设成为可能。

这个防洪墙总共47节,总长度306米,整个施工难度、技术要求,特别是防洪墙的接缝处理、防渗处理、防洪处理要求都非常高,在土建施工过程中对标高、尺寸、平整度的控制非常严格,要确保整个防洪墙拼装后紧密接缝。

除了做防洪墙以外,我们把人民公园的排涝站迁移、改造,在原来2台机组基础上,再增加3台机组,达到5台机组,全自动化的电排措施,可以有效防止这个区域的内涝再次出现。为了让百姓有更好的休闲体验,政府在防洪工程上进行了很大的投入。

记者:这个项目预计什么时候完工?

秦烨明:5月17日,地税大楼爆破以后,才进入正式施工阶段。其间,又因为防汛的原因,岸边上的施工无法进行。现在我们正在加快施工,已经完成了防洪墙基础的80%,沿江西路与瓷都大道连接段已完成路基施工,排涝站的腹壁桩施工也已完成。

中渡口河西码头改造项目预计在2020年年底完成,所以整个工期还是比较紧,主要的难点根据规划的要求,在广场下面建地下停车场。原来设计和建设的时候没考虑建地下停车场,后来根据规划和专家的意见,调整增加了地下停车场。然后,广场旁边的酒店也将改成一个集超市、酒店、生活配套为一体的小型城市综合体,方便群众的生活,提高城西的生活配套能力。

我们正在抓紧进行设计方案的完善。方案一确定,就快速跟进,争取如期完成项目的建设,向市民展示一个全新的中渡口码头。

记者:未来,老百姓在这里能做什么?

秦烨明:为了建好这个项目,市委市政府的决心很大,投入也非常大。启动了老五金厂棚户区的改造,把那里的一些脏乱差低矮建筑全部拆除。为了打开城市观景“窗台”,让城市空间更大、更好,又拆除金岸名都的一栋高楼,同时也爆破拆除了地税大楼。工程完工后,这里将是一个集码头、广场、城市综合体,综合休闲、娱乐、风光、旅游为一体的景点,极大地改善西城区的城市风貌。

同时,中渡口河西码头改造项目也将极大地改善周边区域的慢行系统。目前,和这个项目同步进行的是旸府山慢行系统的建设。项目建成以后,我们从宝石码头就能一直走到中渡口码头。这是项目的一个亮点,沿江西岸会有一个风景优美、能健身的慢行步道和中渡口码头直接相连。

我们还对原来的老浮桥进行改造,位置不变,也依旧采取舟桥的形式复古建设,以此保留瓷都老的传统记忆。这样的话,就把沿江东岸和西岸有效连接起来,成为珠山、昌江两区的一个连接点,通过两岸的慢行系统,形成一个休闲、娱乐、健身、通行的大空间。

记者:您作为本地人和项目参与者,请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李俊:我是80后,我自己家在戴家弄,一路走过来就是斗富弄、中渡口。这两年,景德镇的发展很大,风景美了,路也好走了。以前哪有这么多的好路走。

老浮桥在我们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很重要。当时我们公司去找老百姓了解情况时,就有人说,“老浮桥代表的就是老码头”。我们对中渡口,对浮桥,真的很有感情。所以我们城投集团在建设这个项目时,都是按照复古的标准进行历史还原。从去年3月份启动这个项目开始,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收集了很多中渡口的老照片,连民国时候的都有。我们要留住记忆,还原历史。

作为本地人,我很幸运能够享受到这个项目带来的实惠。中渡口这个老码头的历史意义很深远,我们的瓷器就是从这个码头走向世界。而且这个项目又能改善民生,改善城市环境,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城市建设带来的红利。同时,作为这个项目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很荣幸、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