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厂,陶艺瑰宝的摇篮

御窑厂,陶艺瑰宝的摇篮

采访对象:江建新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

白光华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社教部负责人,副研究员

采访记者:万荻芳

采访时间:2020年4月27日

采访地点:景德镇御窑博物院

记者:江所长,您好!从事陶瓷考古工作四十余年,在御窑厂工作了一辈子的您,请给我们讲讲御窑厂的历史。

江建新:早在东晋时期,景德镇已经开始烧造瓷器,制瓷历史悠久。至北宋时期,景德镇烧造的瓷器质地精良,深得皇帝喜爱。宋真宗下旨将景德镇瓷器进贡朝廷,并将自己的年号“景德”赐为景德镇瓷器底款。久而久之,便有了“天下咸称景德镇”之说,当时的“昌南镇”亦更名为“景德镇”。元至元十五年(1278),元世祖忽必烈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专为皇家烧造瓷器,并兼造漆器、棕藤、马尾、笠帽等。景德镇当时隶属浮梁县,故称“浮梁瓷局”。在浮梁瓷局的监管下,景德镇创烧的卵白釉、元青花和釉里红瓷器,成为举世闻名的精品。公元1368年,元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浪潮中覆灭,浮梁瓷局也随之消失。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在景德镇设“御器厂”,此为景德御窑之始创。凭借皇家授予的特权,御器厂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能工巧匠,极大地推动了瓷器工艺的革新。明初,景德镇成立了御窑厂,宫廷瓷器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代表东方古老文化的瓷器,素有官窑、民窑之别。官窑,即官方创办的窑厂。封建社会的官窑是专为皇宫内院制造皇上用的瓷和皇帝赏赐臣僚的御瓷的御窑厂。

由于御窑厂的特权所在,历来荟萃着景德镇的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它虽然专为皇帝烧制瓷器,而客观上则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异宝。除了不少流失于海外,至今尚有许多陶艺珍稀品为故宫博物院所珍藏,并向海内外游客作展示。御窑厂是官窑的象征,是陶艺瑰宝的摇篮。历来,人们对御窑厂充满神秘感与好奇心。清代将御器厂更名为御窑厂。根据清嘉庆年间蓝浦编著的《景德镇陶录》,康熙时期景德御窑的生产得到全面恢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景德御窑的鼎盛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制瓷工艺的历史高峰。乾隆以后的景德御窑,没有超越清三代的最高水平,但仍然烧造了很多艺术精品。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打景德镇。大军入城后,见御窑厂专造皇帝用瓷,耗费资金不算,还经常鞭打欺压瓷工,为替百姓解恨,便放火把御窑厂烧了。御窑厂一停就是好几年。直至同治五年(1866)间,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银13万两,命九江关督蔡锦清在御窑厂旧址,重建堂舍72间,复兴御窑厂,所有督陶事务也由九江关督管理。同治七年(1868),御窑厂为同治皇帝大婚烧造喜宴用瓷,一时闹得沸沸扬扬。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彻底推翻帝制,御窑厂才寿终正寝。

记者:不同的历史朝代,御窑厂生产制作的瓷器有什么类别和特点?

江建新:洪武窑瓷器,土质细腻,胎体很薄,釉分青、白二色,以纯素者为佳。据记载,洪武窑有大龙缸窑、青窑、色窑、风火窑、匣窑等二十座。洪武年间军事上需要以瓷器换马匹用于战争,又要用瓷器扩大贸易和安抚邻邦。御窑厂烧出器型硕大的青花釉里红大盘、大碗、大罐,素朴雄浑粗豪而不失民族文化风韵,形成了洪武官窑的独特风格。

御窑厂遗址

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以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被称为我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成化时期,创烧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新工艺——斗彩。成化斗彩颜色缤纷,色泽鲜明,打破了我国瓷器发色较为单一的局面,也推动了瓷器向着愈加多彩的方向发展。嘉靖、万历时期,五彩盛烧一时。五彩瓷器更为丰富多彩,图案花纹满布全器,给人浓翠红艳之感。

景德御窑对中国陶瓷史的最大贡献,当推创烧了珐琅彩和粉彩,将中国彩瓷之美发挥到极致。珐琅彩瓷器创制于康熙年间。雍正珐琅彩图案多样,并与中国诗、书、画艺术结合,别具意味。乾隆时期的珐琅彩有的仿西洋画意,充满异域风情,有的以人物题材为主,生动活泼。粉彩创制于康熙年间,于雍正时期获得空前发展。雍正粉彩采用玻璃白粉打底,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画法渲染,画面飘逸灵动,具有立体效果。珐琅彩和粉彩的工艺由宫廷掌握,严禁外传。景德镇烧造上等白瓷,送入清宫内务府,再由宫廷工匠完成釉上彩绘部分。因此,珐琅彩和粉彩瓷器,成品数量很少,堪称稀世珍宝。景德御窑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仿制汝、官、哥、钧窑的工艺,尤以雍正时期成就最高。乾隆皇帝推陈出新,授意创制了很多新品种。象生瓷、模仿其他工艺的瓷器以及仿外国瓷的制品极为精彩突出,转心瓶、转颈瓶、玲珑瓷等几个品种精心巧制而成,充分表现了瓷器多层次的美感。景德御窑作为皇家窑厂,与皇室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息息相关。清末,国力衰微,内外交困,景德镇制瓷业受到严重打击。随着清王朝的灭亡,续烧五百多年的景德御窑在历史的风雨中熄灭了炉火。

记者:白老师,您好!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是于2019年12月28日挂牌成立的,这是御窑厂的今生,请您讲讲新成立的御窑博物院相关情况。

白光华:2019年12月28日,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挂牌成立。组建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是加快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要加快机构和职能整合,形成叠加效应,加强陶瓷文化保护传承、理论阐释和学术研究,提升御窑的品牌价值,加速御窑厂遗址申遗,打造世界陶瓷文化高地。这是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在制度管理机制上先行先试的案例。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是在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御窑管理处的基础上整合资源和人才优势成立的。御窑博物院成立后将有利于更好地管理御窑,保护好、展示好、研究好御窑出土文物,也为试验区的建设和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起到重要作用。御窑博物院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先后对御窑厂遗址区、祥集弄民宅、莲社北路169号新装修入驻的馆舍进行拉网式巡查,做到发现问题,立行立改;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窑炉作坊遗迹说明牌不够准确、不接地气、过于简单,嵌入的御窑文化知识点少,可视性不强,地面现代建筑空间的展览、使用功能界定不清晰等问题,动员全院力量,将所有窑炉作坊遗迹的说明牌重新编写、设计;将“阅瓷楼”改为“缮瓷坊”,内设陶瓷修复定义、历史、类别、流程等陈列展览,还有修复表演、修复体验等,为游客增添新看点。拟将佑陶灵祠、龙珠阁、御诗碑亭等建筑展示内容进一步提升;在现有御窑讲解词基础上,再编写满足不同人群需要的多版本讲解词。拟将御窑工艺馆改为龙纹馆,成为展示皇家用瓷的主题馆。拟将祥集弄老宅3号和11号分别改为刘新园纪念馆和品陶斋陶瓷文化研究院。

记者:白老师,请您谈谈成立御窑博物院的意义。

白光华:新组建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有考古修复室、陶瓷标本馆、文物库房、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所、落马桥遗址、徐家窑作坊群、御窑博物馆新馆等机构,成立后的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将加强与故宫博物院和故宫考古研究所的合作,故宫将联合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开展陶瓷文化“双创”研学培训,实行统一招生,两地教学。设立故宫文物医院(景德镇分院),协助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申办国家古陶瓷研究与修复中心,举办明清御窑瓷器对比展,同时联合举办国际性御窑陶瓷文化研讨会。故宫将指导帮助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开展文创研发工作,继续支持景德镇在故宫博物院设立陶瓷馆。双方发挥各自的优势,充分交流互鉴,坚持合作共赢,共同为弘扬中华陶瓷文化做贡献。

记者:您一直在御窑厂,专注这一份工作,前面您讲到了御窑厂的历史,我想请您讲讲陶瓷考古的故事。

江建新:好的,首先我想讲个蟋蟀罐的故事。宣德皇帝朱瞻基喜好玩蟋蟀。古典文学名著《聊斋志异》的《促织》篇中对此就有所描写,而宫廷正史却无记载。直到1993年,景德镇陶瓷考古所在明代御窑厂遗址发现的一堆青花瓷片,经修复完为蟋蟀罐,其瓶身绘有五爪龙,圈足和盖的底部都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单行青花楷书款。这批珍贵文物的出土,为宣德帝斗蟋蟀的雅好提供了有力的实物依据。晚明的野史也有关于宣德帝斗蟋蟀的记载,虽然来自传闻,但真实可靠。宣德皇帝少年得志,主持军政的空余特别喜爱虫子、怜惜花朵,并且派遣太监到全国各地搜罗“鸟兽花木与诸珍异之好”,秘密命令苏州知府进贡蟋蟀,并且用世袭官职制度赏赐进贡蟋蟀的人,甚至出现了“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的风气。到了后来为了寻找蟋蟀,官府不惜拆除民墙,毁坏农田,太监也借此机会敲诈百姓。就是这小小的虫鸟给百姓带来了灾难。到了1455年,宣德帝病逝,由他年仅8岁的儿子(正统帝朱祁镇)继承。为了防止朱祁镇玩物丧志,太皇太后命令:“将宫中一切玩好之物、不急之务悉皆罢去……”不仅砸掉了宫中所有的蟋蟀罐,还将景德镇御窑厂尚未进贡的蟋蟀罐也全部打碎深埋地下,一直到正统、正德时期仍停止烧造。时至今日,宣德官窑蟋蟀罐都极为珍罕。其原因之一:宣德官窑生产的蟋蟀罐年款书写严谨庄重,绘画精美,纹饰特别新颖而且丰富,是宣德官窑瓷器中质量最好的器物。之二,宣德蟋蟀罐非常稀少,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都没有,任何一个博物馆拥有都可以定义为镇馆之宝。

记者:除了蟋蟀罐的故事,江所长还有什么陶瓷考古故事可以分享的。

江建新:我再讲讲甜白瓷的故事。白色的甜白瓷,如同一张白纸,也如同永乐皇帝一生的命运。它白而不空,蕴含深意,有虚实相生之趣,是永乐皇帝倾尽一生的杰作。寓意吉祥的白,在成就朱棣实现帝梦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白色成为永乐一朝吉祥色,白色的甜白瓷,一直作为永乐时期的宫廷用瓷。1989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竟然全是白瓷,有些器物还相当完整,而且造型之丰富达60余种之多。目前所见有瓶、壶、罐、烛台、军持、无挡尊、炉、盘、碗、体、爵杯、高足杯、渣斗、器座等,几乎永乐时期所出现的绝大部分器型,均有白釉瓷器,同一品种的白釉器还有不同造型。

如此清一色的宫廷用瓷,应与当朝皇帝的尚白情愫有着直接关系。永乐皇帝称甜白釉瓷是“洁素莹然”之器,以清宫内藏一件白釉暗花梅瓶为例,釉色白润,洁净如玉,质地细腻,衣着纹饰的素雅霓裳,形同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给人一种端庄恬静之美感。因此,永乐皇帝还言“甚适于心”,也表示他对日常所用甜白瓷非常满意。

在永乐皇帝关爱下,传世甜白瓷的釉色、造型、工艺都华美精湛,堪称一绝。另外,永乐甜白瓷还有祭器之用,就连为祭祀所建的庙宇——大报恩寺的塔身全部是用永乐白瓷砖建成。19世纪大报恩寺塔身倒后,有英国人捡了2块甜白釉瓷砖当成宝贝带回英国,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内。御窑博物院现藏有几千块永乐甜白瓷砖,是80年代在御窑厂遗址考古发掘出来的。永乐甜白瓷砖是中国最早的瓷质建筑材料,采用榫卯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记者:说到成化斗彩,很多人都会想到“一拍成名”的鸡缸杯,江所长您给介绍一下鸡缸杯的故事吧。

江建新:好的。1987年在景德镇市龙珠阁南边,陶瓷考古人员挖掘出了一大批成化斗彩瓷片,2003年和2004年,陶瓷考古人员又挖掘出了成化斗彩四分之一个鸡缸杯。2014年4月8日,玫茵堂珍藏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在香港苏富比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春拍上,以2.8124亿港元成交价刷新当时中国瓷器世界拍卖纪录,买家为上海收藏家刘益谦。

“成化”为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皇帝对景德镇御窑厂的生产相当关心,这位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又善于绘画的帝王,对小巧精致的工艺品情有独钟。成化皇帝的审美情趣和个人喜好,直接影响到御窑的生产。在他的倡导下,成化官窑烧造出瓷质精美,彩饰优雅小巧别致的斗彩瓷器,成为明代官窑之冠,“成化斗彩”一直被人视为珍品。最早载有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价值的明代万历《神宗实录》中写道:“神宗时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有史书上说,成化皇帝热衷书画,有一次他欣赏宋代人画的《子母鸡图》,看到母鸡带着几只小鸡觅食的温馨场景,非常有感触,就在这幅画上题了一首七言诗,表达了母鸡对小鸡的呵护之情。也许正因为如此,成化皇帝萌发了要做成化斗彩鸡缸杯的心愿。另有学者分析说,画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成化元年是鸡年;再一个就是“鸡”和“吉祥”的“吉”谐音。

此鸡缸杯以新颖的造型、清新可人的装饰、精致的工艺而历受赞赏,堪称明成化斗彩器之典型。成化斗彩鸡缸杯为明代成化皇帝的御用酒杯,烧造时因帝王之家的高要求,成品率不高,上品供奉宫廷,次品则被销毁,因而流传到民间的数量极少。在古代瓷器收藏家之中就已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宁存成窑,不苟富贵。”另在《万历野获篇》中则有“成窑酒杯,没对至博银百金”。成化官窑瓷器受人追捧程度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