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景德镇变迁

“桥”见景德镇变迁

采访对象:白光华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社教部负责人,副研究员

李建国 景德镇老市民

雷 霆 景德镇市城投集团项目部负责人

采访记者:熊希伦

采访时间:2020年5月13日

采访地点: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

记者:白老师您好!景德镇城区桥的建设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白光华:昌江河水系发达河网交错,自古以来为景德镇的“水土宜陶”创造了条件,孕育了千年景德镇的文明与繁荣。

景德镇老城区昌江河面上的第一座桥是中渡口的浮桥,位于昌江主河道中上游河面。它始建于1935年,至今已有85年的历史。

据《景德镇市志·城市建设志》“中渡口浮桥”记载:1935年曾在中渡口昌江江面用小船搭建一座宽4米的简易浮桥,但因常遭洪水冲毁,1953年3月由市工商界集资3.58万元重建新浮桥,于当年10月建成。新浮桥由24只木质桥船组成,桥面长156米,宽6米,排水量约20吨,可通行载重量8吨的汽车。1957年10月至1958年3月,对中渡口浮桥进行了改造,桥面加宽至8米,载重能力提高到汽车13吨级,另外,为了不让行人因偶尔需要开关让桥两侧的船只通行而受阻,于是设置了一座人行天桥。1974年拆除木质桥船,改用钢丝网水泥壳桥船。1980年再将桥面的木质轨道改为钢板轨道。为了确保枯水季节的正常航行,东西两岸还各设置了一艘钢制桥船。随着西岸防洪堤的建成,浮桥的功能成了摩托车、非机动车、行人的通道。

80多年间,中渡口浮桥,虽然桥体的用材、体量、功能等都有所变化,但它在景德镇老城区居民的心目中,就不仅只有道路交通上的功能,还有因了这种功能所带来的情感交集、审美交集,至今,景德镇人一提起浮桥,都会有自己与浮桥的各种经历和故事。民国至解放初期,到景德镇人民公园兴华路汽车站下车的旅客,就是在浮桥头,第一次被冒着黑烟的烟囱所震撼,并感受到景德镇的特别之处;陈璞如、张云樵等曾经战斗在景德镇的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就是在浮桥两岸,从事地下工作的;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最大的公园——人民公园建成后,浮桥成了河东老城区人们到人民公园休闲娱乐的必经桥梁;景德镇历年划龙舟比赛的南端和最佳看场就是浮桥;这里也是景德镇人游泳、跳水、垂钓、纳凉的好去处……中渡口浮桥不仅是景德镇老城区河道上最早的一座桥,同时,它也是景德镇几代人记忆和乡愁的载体。

1962年,昌江河面才建起首座真正意义上的坚固性大桥——昌江大桥。

记者:您今年78岁了,从小在景德镇长大,对景德镇城区桥梁建设和发展感触良多,请李老师谈谈自己的感想。

李建国:那时候整个景德镇都动员起来了,昌江大桥建好之后到河西去当然方便多了,大桥也为景德镇市的经济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50多年后的今天,经过维修加固的昌江大桥依然是景德镇城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我每天都会在昌江大桥上散散步。看到昌江河上陆续建起了珠山大桥、吕蒙大桥、瓷都大桥、白鹭大桥,真真切切感受到景德镇的发展与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建桥的目的也从最初的为了解决跨河的交通,而不断更新变化。如今,架通城市东西两端的桥,不仅缓解了交通压力,同时在城市建设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五年,昌江河两岸的桥越来越多,各具特色,出现在老百姓的家门口,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西起金岭大道、东至景瑶公路、全程长7.8公里的昌南大道是贯通景德镇东西交通路网的重要道路,有效缓解了我市“东西不通”的局面。作为昌南大道重点工程的昌兴大桥,就是能否贯通东西的关键。

记者:昌兴大桥是我市最长、跨径最大的桥梁,请您说说相关的情况。

景德镇市最长、跨径最大的昌兴大桥

雷霆:这座桥不仅是我市最长、跨径最大的桥梁,而且是桩基最长、高度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一座桥梁。桥梁总长1529米,水中墩跨径125米,桥梁桩基最长达76米,桥面至承台高度达到47米,设计时速60公里,道路宽60米。

桥梁跨多条地方道路、经几个行政区,沿线所经路段地质地貌变化差异极大,不仅跨越了铁路、昌江河道,还跨越了3个灰库区及旸府滩村落,而且下穿九景衢铁路。建设时间紧、征拆迁任务重、施工难度大、组织协调难,有着“天路”之称。为了克服困难,我们将水上施工变成陆地施工,水中墩施工采用了先搭设钢栈桥到达对岸后再从岸边筑岛围堰施工,水中墩最大跨径125米,分了6次进行浇筑。

架起空中桥梁,让天堑变通途。昌兴大桥全面拉通了金岭大道、景北大道,连接了景德镇机场与景德镇北站,既缓解交通压力,拓展城市空间格局,又有效改善沿线居民出行环境,使区间往返交通更加顺畅,为“国际瓷都”建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听一位出租车王姓司机说,他做生意天天都要走昌兴大桥,有的时候甚至要往返十几次。有了这个桥才方便,机场、高铁,新区、老城一下子都带动起来了,原来最少要半个小时的路程,现在5分钟就能到,而且沿途还能看到景北的景色。还有一位家住梨树园小区的李先生与我攀谈时说,他经常带着小孙女来到昌兴大桥,曾经用“特别好,特别方便”表达了自己对大桥的热爱。

近年来,我市着力改善“东西不通、南北不畅”的出行环境,新建完成了飞虹大桥、昌兴大桥、建设大桥等一批横跨昌江两岸的桥梁,彻底改变了景德镇的路网结构。2020年,为策应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需要,我市启动了昌江河上第13座大桥——凤凰大桥的建设工程。据悉,凤凰大桥新建工程总投资1.4亿元,是凤凰国际会议中心建设配套工程,助力国家试验区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桥址位于浮梁县浮梁镇朝天门自然村,跨昌江后沿G351路走向布线,横跨于朝天门自然村和鲍家渡西北角之间,全长840米,其中引道长474米,桥长366米,宽度为38.5米,设计车速60公里/小时,共计66根桥梁桩基。目前,已完成桩基工程50%,计划于2020年5月30日前完成桥梁下部构造,力争年底主体工程完工。该桥建成后,车辆从景德镇机场至凤凰国际会议中心的路程将缩短半个小时。

桥变反映了城变。从浮桥到凤凰大桥,抚今思昔,这些大桥见证了景德镇的兴衰沉浮,连接着景德镇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烙印着景德镇的变迁、发展和梦想。因有了这些桥,景德镇变成了一个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城市;因有了这些桥,景德镇变成了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