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采访对象:冯国平 景德镇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周景铭 景德镇市三中党支部书记、校长

陈国忠 景德镇市昌江区实验学校校长

程锋太 景德镇市浮梁县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

江永良 景德镇市第一职业中专校长

采访记者:王姝

采访时间:2020年5月20日至25日

采访地点:景德镇市教育局、景德镇市三中、景德镇市昌江区实验学校、景德镇市浮梁县幼儿园、景德镇市第一职业中专

记者:请具体介绍近几年我市新建了哪些学校和幼儿园?有哪些特色与特点?

冯国平:好。建成的新学校共有9所,投入资金近10个亿。主要有市陶阳学校、市第十七小学分校、珠山区实验幼儿园、昌江区实验学校、昌江区中心幼儿园、昌南新区重点高中、市三中扩建工程、市一专新校区。正在建设中的学校有下窑学校、白鹭学校、昌南学校。还有一些学校建设在启动中,其中有市十三中学、市十八小改扩建、昌飞幼儿园、新安路幼儿园、凤凰幼儿园等。

这些新建的学校和幼儿园特色主要表现在,校园面积大,设计新颖,起点高。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富有现代化气息。硬件设施齐备,配套设施完善。有的学校实施新型智能化管理,科技含量较高。

记者:由于历史的原因,过去的学校都建在老城区,校园面积小,设施陈旧、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也不合理,但师生却与这些老校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今天,要告别老校园,开启新征程,有什么印象很深的故事吗?

周景铭:我们三中位于四图里,在老校园的东边有一棵根深叶茂、100多年历史的老樟树。这棵老樟树就像一个历史老人,见证了我们学校走过的风风雨雨,目睹了60多年来三中的点点滴滴变化,它和师生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019年,老三中在原有的土地上进行全新的重建,重建的规划中有三句话:“不留一片瓦、不留一棵树、全新打造。”师生们怀着依依难舍的心情面对那棵老樟树的离去。这时,恰逢市教育局冯国平局长、吴子仁副局长等前来学校察看重建工程,当冯国平听说了老樟树的沧桑经历后,果断地对我们说:“学校可以重建,但历史必须传承。这棵老樟树是个宝呀,不能动,要保留它。”在场的校领导、师生们顿时欢呼雀跃,拍手叫好。就这样,老樟树依然屹立在校园的东边,迎接着旭日的东升,成为三中的一段佳话。

记者:昌江区实验学校听说是全新打造的、景德镇市首个“智慧校园”。2019年9月开学后,在全市引起良好反响。请问陈校长,“智慧校园”有哪些特色与新的办学思路?

陈国忠:我校位于昌江区龙井路北侧中段,可谓“都市里的村庄”。校园总用地面积80亩左右,总建筑面积40160.24平方米。现已建成使用的有小学楼、中学楼、实验楼、科技楼、办公楼、图书馆、风雨操场及食堂。拥有智能化教室45间,以及各类功能馆、室近30间。例如:AI编程教育、创客教育、书法室、舞蹈室、录播室、观摩室、物化生实验室等。篮球场、田径场、风雨操场、图书馆、食堂等各类设施一应俱全。

作为全市第一个“智慧校园”,我们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智慧管理。建立了以猎户星空人脸识别技术、行为识别技术,结合智能闸机、安防摄像头等硬件的安防体系,实现学生和教职工出入学校“无感打卡”,访客识别,危险识别,全方位保障学校安全,实现学校考勤、审核等的智慧化管理。二是智慧教学。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建设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为教育时间轴的智慧校园。利用制度和比赛的形式鼓励督促教师充分运用好智慧黑板、高拍仪、一卡通等现代化的硬件设施,以及等鸿合互动软件、赣教云等软件应用,还有江西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资源的运用。三是家教互动。通过多维度的互动平台(公众号、APP、小程序)为家长、孩子、学校三方提供全面的问答、通知、报告。内容包括不仅限于孩子出入校记录、餐饮信息、学习情况、日常表现、课堂作业、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一系列家长关心的信息。四是编程课程。利用猎户星空企业的支持,与编程猫合作,打造双师课堂,达到资源共享,并组织优秀的编程教师和优秀的学生组成团队参加各级的编程比赛,力争成绩的同时,提升教师和孩子的编程思维和素养,开拓师生眼界。

记者: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根基,幼儿园是培养祖国花朵的园地,前些年,公办幼儿园不仅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布局不合理,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近五年来,我市新建一些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幼儿园,受到社会各界欢迎。浮梁县幼儿园已建成使用。请程园长介绍一下幼儿园有关情况。

程锋太:浮梁县幼儿园以创省级示范幼儿园为建设目标,占地面积约24.5亩,建筑面积8829.17平方米,建筑层数3层,建筑高度13.7米,建筑抗震防烈度6度,框架结构,建设内容含园舍、围墙、景观绿化、道路管网等,总投资约3100万元。幼儿园设计可容纳20个教学班,600名学生,是浮梁县最大的一所公立幼儿园。工程于2018年8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2019年9月26日完成所有工程建设并验收。在施工过程中,我们既要求狠抓质量,做精品工程,同时也紧扣时间节点,按计划完成建设内容。

记者:就业问题事关千家万户。办好职业教育、培养社会有用人才,是发展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市职业教育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也存在不少困难与问题。第一职业中专是全新打造的样板学校,在办学方面有何思路及打算?

江永良:景德镇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地处景德镇市西市区,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市教育局,是江西省第一批达标中职学校,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创业为导向,创一流职校,育百业英才”的办学理念,树立“立德树人、一专多能”的校训,打造“知行合一、德才并重”的校风和“自尊自信、乐学善思”的学风。

学校2019年秋季搬到新校区,在建校过程中,学校组织退休教师及在职教工参观新校区,各位教师冒着倾盆大雨,踩着泥泞道路,为新校区的建设积极建言,全校教师群策群力,共同办好新校区;领导为解决学校供电及交通问题,在暑假期间,冒着高温烈日酷暑,带着总务处人员,到供电公司协调电力建设不下二十趟;到公交公司、交通局、市政府数十趟,协调学校新校区定制车等交通问题,为学校电力问题、交通问题的解决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在坚持做大做强本校美术专业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拓宽学校专业方向,在陶瓷工艺专业开设红叶班、佳阳班;在计算机专业上开设网萌班、同航班;学校特别重视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教研组调研活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深入教学课堂一线,开展不打招呼推门听课;学校积极拓展专业发展方向,准备设置茶艺专业。

记者:要推进我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必须切实重视和抓好学校的校建工作。近五年来,我市的老学校改造工程有何进展,在建项目和正在筹备的项目有哪些呢?

冯国平:近几年来,景德镇市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中心城区人口也在迅速增加,特别是昌南新区、高铁商务区等周边发展迅速,人口迅速集聚增加。为加快景德镇教育现代化进程,我市优化学校网点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缓解中小学生的入学压力,逐步解决城市快速发展和教育资源紧缺的矛盾。

规划的范围为《景德镇市总体规划(2012—2030)》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东至湘湖、南至南环、西至206国道及物流园、北抵杭瑞高速及北侧的红塔保护区的地域,面积约110平方公里。依据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趋势,加快调整城区中小学的布局,以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通过实地调研分析当前部分学校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区规划、用地实际,切实规划实施了一批改扩建项目。实施的项目进一步改善了我市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着力提升了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切实缩小校际差距,努力缩小区域差距,以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2015年以来,先后建成市一中第一教学楼、市一中艺术楼、市一中逸夫体育馆改造、市五中体育馆、市九中教学楼、市十三中实验楼、市十六中教学楼、市十九中教学楼、市二十六中小学部教育楼、市文艺小学教学楼、市委保育院、市直属幼儿园。以及市直学校运动场改造,其中含二中运动场、四中运动场、机电学校运动场、二十中运动场、二十六中小学部运动场。在建项目有市十六中教学楼(建设面积4270平方米,980万元)。正在筹备项目有市七中高中部、市十九中、市二十六中中学部教学楼以及第一幼儿园等项目,建筑面积约23100平方米,合计投资约6000万元。

记者:新建的一批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福音,也为教育事业发展增添了后劲。这项工作的深远意义在哪里?

冯国平:优化我市教育结构布局,扩大基础教育资源,满足当地学龄人口就近入学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促进中心城区中小学合理规划和布局,优化整合城市基础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满足适龄人口就近入学的需求,促进基础教育全面健康发展。附近群众入学难的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小班额的优质教育有望实现。

适应我市城镇化的推进,随着昌南新区、高铁商务区地域住宅小区的建成,其附近的学校已不能满足此片区域群众就近入学需求,为提升新城区教育承载能力,着力解决两区“择校热”难题,新区重点高中、昌江区实验学校、昌南学校等学校的建成是城镇化推进的必然产物。南区景德大道建成通车后,周边新建大量棚户区改造的住宅区,下窑学校、白鹭学校建成正适应城市发展需要。

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学位的需求,实现教育的公平化和优质化。近五年中小学新建和改扩建项目,有力解决学校布局不合理、热点学校班额超标以及跨片入学等问题,间接缓解城市干道交通拥堵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