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窑,改写瓷都制瓷历史
采访对象:余宏标 乐平市博物馆馆长
彭长水 乐平市博物馆工会主席
程元培 乐平市博物馆办公室主任
采访记者:吴德锋
采访时间:2020年5月18日
采访地点:乐平市博物馆
记者:余馆长,您好!据考古研究表明,南窑烧造历史悠久,始烧于中唐,兴盛于中晚唐,衰落于晚唐,距今有1200年多的烧造历史,是瓷都景德镇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窑业遗存,不仅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而且把瓷都景德镇的瓷器烧造历史向前推进一步,改写了景德镇地区制瓷史,是瓷都景德镇“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先声,为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请您谈一谈,从发掘到现在,乐平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是如何对南窑古瓷窑址进行保护和利用的?
余宏标:2013年,唐代南窑遗址发掘工作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展,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乐平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乐平市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学院、西北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现今清理的一座龙窑遗迹长78.8米,是目前景德镇地区发现最早的、保存最完整的窑炉遗迹,也是迄今为止考古揭露最长的唐代龙窑遗迹,同时考古研究表明,南窑最早使用减火坑技术,是晚期分室龙窑的发端。
考古研究表明南窑遗址规模宏大,文化堆积厚达1—3米,堆积最深超过5米,分布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保存规模之巨大完好在江西省境内同类窑址中罕见,是我国迄今发现窑炉分布最密集的、布局最有规律的、瓷业组织最严密的唐代窑场;是江西地区一处重要的独具风格、特色鲜明的唐代青瓷窑场,兼容越窑、长沙窑、洪州窑和河南鲁山窑等工艺特点;制瓷技术高超,烧造水平一流,生产的瓷器质量精致,造型典雅,艺术性高,烧制技法和装饰艺术富有特色,有的技术走在同时期窑场前列,部分产品具有外销的性质,可能是唐代重要的外销瓷器生产基地之一。
南窑遗址因其意义重大、价值突出,在2014年4月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历年来,乐平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一直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南窑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正稳步推进。
2013年考古发掘期间,乐平市先后投入经费400多万元,在遗址上搭建大面积保护架棚和游步道,并将遗址连接道路修建与硬化。南窑遗址的安全工作由接渡镇政府安排专人负责。
2015年乐平市联合省考古所出版发行了《南窑学术论文集》。
2016年始,按照景德镇市申遗办有关要求,做好申遗有关工作。2020年3月南窑遗址正式确定为景德镇御窑申遗六大要素点之一。
2018年南窑遗址公布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南窑遗址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5月,乐平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的“南窑遗址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
2020年9月,“南窑遗址陶瓷文化陈列展”展厅建设完成,开放接待观众。
目前,南窑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在乐平市委、市政府领导和上级文物部门的指导下正科学有序地开展,逐渐驶入快车道。我们相信,南窑遗址将来也一定会成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的靓丽名片之一。
记者:彭先生,您好,当年您参与了南窑遗址考古发掘,请讲讲当年的一些发掘情况。
彭长水:记得那是2013年3月份,接到乐平市博物馆的通知,安排我参与到南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中去,负责发掘工作的安全保卫和人员用工安排,与当地村民做好协调工作。
南窑考古挖掘现场
我当时心情很激动,单位如此工作安排,说明组织对我的信任,也是对我有多次野外考古和参加过省考古发掘工作的认可。1964年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及1982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对该遗址做过调查,认定为唐代青釉瓷窑址。南窑遗址坐落在乐平市接渡镇南窑村,1983年被乐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我深感责任重大。在为期8个月的南窑遗址考古发掘期间,在与省考古专家一同参与发掘工作的同时,积极努力做好农民工组织、工作分配、协调考古发掘工作,并全力全方位地做好发掘期间的安保工作。
在发掘之前,政府对南窑遗址一直有保护措施,为了让发掘工作顺利进行、发掘出来的器物和珍贵瓷片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村里取得了联系,安排了专职安保人员进行发掘现场的安全维稳,以及南窑遗址四周进行安全巡视,做到万无一失。
发掘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大量的瓷片出来,瓷片需要人员进行清洗,及时安排部分农民工参与清洗瓷片和发掘工作,同时做好每天用工登记,同时与其他几位负责安保的同事参与监管。由于出土瓷片很多,有时候我们也帮忙进行瓷片清理,瓷片清理以后,还要对这些瓷片进行编号,备注标签。
随着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员参与到发掘工作中来,我的日常工作量就跟着增加了。每天我都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安排(几位主要参与发掘工作的人员除外),就这样,8个多月过去了。
我有幸参与了南窑遗址发掘工作,对个人的工作经验积累有很大帮助,而且,我见证了这座被誉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南窑遗址发掘全过程,我感到非常自豪。
记者:程先生,您好!当年您直接参与了发掘工作,请谈谈当年南窑遗址发掘工作的一些情景。
程元培:这是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我于2013年3月6日参加南窑发掘考古队。那时我到乐平市博物馆参加工作不久,有点忐忑、还有点小兴奋。忐忑是因为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考古工作,怕不能完成好任务;小兴奋是因为我对这项考古工作比较感兴趣,这将是一次很难得的学习机会。
3月6日那天,我到达南窑考古队驻地,见到考古队领队张文江老师和馆里两位老同事江永明、彭长水。他们向我介绍了南窑考古具体工作和考古队的纪律要求,并带我一一认识考古队队员。考古队在村里租了一套农宅,考古队员都要集中住宿,我也分到了房间,我的室友是厦门大学考古系高才生李照云。在南窑考古10个月的时间里,我和室友李照云成为很好的朋友,考古工作中遇到困难、不懂的我都找他帮忙,而他也总是热心地帮助我。对于老师和同事们在那段时间给予我的帮助,至今我都非常感谢。
记得去考古队的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听到院子里有人喊:“天亮了,大家都起来吃早点,吃完早点准备上工了。”我赶紧起床洗漱,跟大家吃完早点后,一起来到南窑窑址工地。考古副领队崔涛同志将发掘区域划分成20多个探方,每个人都分领了自己负责的探方,我负责窑址中部的2个探方。从那天开始,我们就按照窑址考古逐层发掘原则,开始了紧张有序的发掘工作。
南窑发掘,首先是清理表层地面,然后按地层结构有条不紊地挖掘。每天我都重复着简单但又充满挑战的日子。在考古老师的指导下,白天我面朝黄土背朝天,努力并且小心翼翼地“刨地”,不求急不求快,以保证土层内文物的完整性。晚上我挑灯写考古记录,将每天琐细的工作记录下来,包括挖掘进度、有何发现等。挖掘期间出土了很多文物,大多数是碗、盘、碟、罐、壶、窑具等,值得欣喜的是还出土了稀有的砚滴、较为完整的青釉执壶(全队仅有的一件)。
通过8个多月的共同努力,南窑遗址被全面揭露展示,一条长达78.8米的大龙窑遗迹斜卧在山坡之上。看到这条大龙窑,我们都特别兴奋,8个月所有的辛苦终有回报。在考古工作后期,主要是对前期发掘出的考古内容进行梳理,对出土文物编号、分类、修复、绘图、拍照,绘制地层图,建立考古档案等。
经过参与南窑考古发掘工作,我对考古基本流程及文博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对于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文博工作者尽快熟悉业务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虽然发掘工作已结束,但我依然怀念那段日子,想念那些给予我帮助的老师和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