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里人

我是这里人

采访对象:安田猛 景德镇市红房子陶瓷工作室联合创始人,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陶瓷研究员

采访记者:付裕

采访时间:2020年8月20日

采访地点:红房子陶瓷工作室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自己的陶瓷从业背景。

安田猛:我出生于日本东京,1963年高中毕业时,本打算去美院念书,毕业旅行的归途中,路过日本陶器之乡益子,我被当地鲜活的陶文化深深地吸引住。于是,我放弃了念大学的机会,开始我的学徒生涯。十年后我学艺有成,前往英国访陶时,认识了我的妻子弗丽斯蒂·艾丽芙。我在英国生活了四十年,一边从事陶瓷创作,一边在大学里授课。自从2000年开始研究青瓷,我一直就想来到青白瓷的发源地景德镇看一看,直到2002年才有了机会。

记者:您如何与景德镇结缘?

安田猛:我到过很多城市,景德镇是最特别的。人们用各种方式做陶瓷,这与西方工艺有所不同。2002年,是我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我受邀到景德镇陶瓷大学参加“千年瓷都”庆典研讨会。这是我第一次来景德镇考察,对世界瓷都景德镇印象很深:在那几天里,我走街串巷,见识到了平生从未见过的东西,每一天都有新鲜事物感染着我,相比千篇一律的工业化陶瓷产品,景德镇每一件陶瓷都仿佛拥有独立的生命。我喜欢逛景德镇古玩市场,那里的小玩意常常让人耳目一新。

2004年,乐天陶社社长郑袆女士邀请我来景德镇,准备在景德镇建设乐天陶社分社,一个能提供给国际艺术家驻场及文化交流的平台。当时,景德镇国有瓷厂已经完成改制,整个陶瓷产业非常萧条。但这座城市还保留着古老的技艺让我选择留下来,担任乐天陶社的艺术总监。我们在雕塑瓷厂内租赁了一处老厂房作为乐天陶社的办公地点。从那时起,我开始留意景德镇的城市变化。当时许多年轻陶艺家选择去外地谋发展,连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的大学生也是这样。我征求妻子的意见,她认为我最多住上两三年就会回去。当同是艺术家的她来到景德镇时,也被这里的文化底蕴所感染,决定要用景德镇的传统技术进行艺术创作。这座城市给足了我们惊喜,让我们不断地涌现出新的灵感,而成熟的技术支持让我们的想法能够变成现实。我们再也没办法离开这座城市,我们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

记者:请您讲讲与景德镇的故事?

安田猛:2005年,我协助创办的乐天陶社开张了,吸引了许多外地媒体和游客的普遍关注。乐天陶社所在的雕塑瓷厂有很大的便利性,加上前瓷厂留下的技术师傅和老工匠们,他们练就的技艺是最宝贵的。他们的手艺和对制瓷的理解能够协助外来艺术家更顺利地完成创作,这使得每年有几百位陶艺家来乐天陶社驻场。乐天陶社延续至今的每周五系列讲座几乎场场爆满,东西方的理念与技法在这里碰撞交融。外国陶艺家的作品起初不被当地人接纳,渐渐地,一些传统工匠开始适应。习惯了周正杯子的他们,也尝试制出歪歪扭扭的形状。乐天陶社现代化管理方式,在当地小作坊从未出现过,这使得它成为当时景德镇先进的陶艺工作室。

几年后,景德镇陶瓷创意文化氛围发生了改变,雕塑瓷厂逐渐发展成一个青年陶瓷文化创意产品的聚集地,吸引不少年轻陶艺家与大学生的进驻。2011年,我结束了乐天陶社的工作,与我的太太弗丽斯蒂·艾丽芙和艺术经纪人熊白煦合伙在此创办了景德镇红房子陶瓷工作室,继续研究陶瓷艺术,希望能给中西方陶瓷创作者构建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2017年4月,随着红房子陶瓷工作室的发展,我们将工作室搬到了陶溪川。近年来,景德镇发生的变化很大,但它的根没变。我感觉到,经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如今的景德镇仍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以手工制瓷业为核心的城市。而目前由陶文旅集团打造的城市升级项目让陶溪川成为一个以陶瓷文化为底蕴转型、发展、升华的地方。在景德镇的这些年,老旧的瓷厂转型为如今的陶瓷文化创意街区,大型陶企集体西迁发展为陶瓷产业园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愿意来到景德镇、留在景德镇。

我从事陶瓷艺术五十多年,对我而言工作室就是家的存在,泥土是我见过最迷人的材料,我去过许多和陶瓷有关的城市,景德镇最特别,没有一座城市能像景德镇这样,有数万的陶瓷手工艺人,庞大的制瓷规模,成千上万的陶瓷作坊,每天都迸发出无与伦比的创造活力。

在景德镇的十六年时间里,我越来越喜欢在这个城市工作与生活。除了回东京和伦敦探望亲友或偶尔出差,其余时间都在工作室里创作。景德镇启发了我,从我的作品中能够看到我与这座城市相交融的部分。正是因为这样,它成为我生命中无法分割的地方,我是这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