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最美陶瓷和打造最美陶瓷生产之地”

“生产最美陶瓷和打造最美陶瓷生产之地”

采访对象:高晓云 景德镇市昌南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采访记者:洪晶晶

采访时间:2020年8月24日

采访地点:景德镇市昌南新区管理委员会

记者: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对标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的“把景德镇打造成冠领中国、代表江西走向世界,世界感知中国、认识江西的国际瓷都”的目标定位,提出了“推进陶瓷企业退城进园,加速产业集聚”的要求。陶瓷工业园区承载着陶瓷企业“退城进园”的重大使命,请您谈谈陶瓷工业园区在陶瓷“退城进园”中有着哪些优势?

高晓云: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市场竞争不只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整个产业体系和配套能力的竞争。只有培育产业链条健全、专业协作机制完善、竞争力强劲的特色产业集群,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形成特色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产业体系。

产业兴,城市旺。无论是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还是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都必须有陶瓷产业和陶瓷实体经济的支撑。一直以来,特别是最近这几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陶瓷产业发展。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推动景德镇陶瓷产业形成“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端到高端、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格局,打造陶瓷产业升级版。2019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围绕千亿级陶瓷产业集群,大力实施陶瓷龙头企业培育工程,优化陶瓷产业发展布局。

近几年来,陶瓷工业园区始终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以“工业成本、景区风貌、城市功能”为发展定位,在“双创双修”工作中,大力建设承载平台,整治环境,建设景观,完善功能,在景德镇市及全国范围内,推进陶瓷企业转移、归集与提升,并从陶瓷产业的总量上,创意设计配套、新业态及对外交流与合作上,成为景德镇转型提升发展陶瓷产业的主要平台,并对其他兄弟产瓷区形成了强劲的辐射与吸引力,已成为高端日用陶瓷集聚区、手工制瓷基地。

截至2019年,园区已引进陶瓷企业313家,其中,高端日用瓷企业83家,高技术陶瓷企业23家,陶瓷配套企业45家,高端艺术瓷及文化创意陶瓷156家,高档建卫陶瓷6家,建设了近200万平方米标准化厂房,配套了人才公寓、职工食堂等设施。

名坊园就是我市打造陶瓷特色产业集群、陶企“退城进园”的一个有力见证。

记者:为什么说名坊园是我市打造陶瓷特色产业集群、陶企“退城进园”的一个有力见证?您能谈一谈名坊园项目的定位是怎样的吗?

高晓云:名坊园是市委市政府非常关注、关心的重大项目。顾名思义,名坊园就是名人名坊名作集中的地方,是作坊的园艺、集群。作坊最早在景德镇就是以手工制瓷的方式存在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历史的进程、时间的推进,很多的手工制瓷技艺逐渐被人们淡忘。或者说被工业现代化生产所冲淡了,逐渐从人们的认识中、市场中给“挤”掉了。景德镇是千年瓷都,一开始就以手工制瓷闻名于世。这里的手工制瓷不仅仅是工艺,而是一种文化,甚至可以说是国宝。在现在的社会进程中,要考虑怎么保护、传承好这个国宝,并且还要在保护、传承的过程中发扬光大。基于这种考虑,景德镇市委市政府把散落在民间的能工巧匠集中起来,抱团发展。

景德镇市名坊园

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名坊园还集中全国其他的名窑一起共同发展,构成一个独特的景观。名坊园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历史、保护传承,还是当前景德镇市调整产业结构,重振景德镇陶瓷经济、文化的创举。现在景德镇的工业陶瓷和佛山、唐山等地相比可能还有一定差距,加上还受地域、生态保护等多种限制,也不可能牺牲很多资源兴办大规模的工业。所以,在办高精尖陶瓷的同时,首先要把以手工制瓷为主的“根”保住。这也是学习了先进发达的国家保护手工、保护技艺、保护传承,并且延续成为一个品牌成功的经验。而景德镇一开始的手工制瓷范围比较广、规模比较大,不能仅仅单一的保护,而是在大规模的集中过程中,使其能成为一个规模产业。

景德镇陶瓷全球皆知,特别是国际的发展对景德镇陶瓷的需求、渴求也不一样。名坊园集中手工制瓷,按照一定的标准来打造后,可以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满足国际国内各界的需求,适应当代陶瓷产业发展的需求。名坊园是一个文化创意产业,也是一种传统文化形成的产业,不是为了保护而保护,为了传承而传承,不是为做文化而做文化。

名坊园在当今陶瓷产业发展有经济、文化、非物质遗产等方面的责任。所以,名坊园的集中打造是景德镇向世界、全国的一个交待。现在名坊园的打造也正赶上了合适的节奏。如,整个陶瓷产业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消费观念的提升、外界对景德镇认识的提升。

名坊园是景德镇市对外的一个区域名片,这个名片展示的形象有:一是传统的高端手工制瓷基地;二是传统陶瓷文化、技艺的集中展示区;三是新型的旅游景区。名坊园企业入园的标准是:有绝活、有特色、有实力、有市场、有产值、有税收、有情怀。名坊园虽然是作坊、是手工制瓷,但必须要以企业化形式入驻,达到现代人们审美的要求、购买的需求、符合政府配套付出,以企业化的管理、经营、理念与政府共赢,相得益彰。

名坊园的建成更加能够推动整个陶瓷工业园区陶瓷文化产业发展,进而带动整个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让景德镇从传统的、不太发达的工业生产模式中,转变为一个日用陶瓷能够得到现代高科技改造提升的地方;成为一个依托千年文化底蕴,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地方;成为一个国内国际陶瓷产业和文化交流、合作的区域。

名坊园一期在2015年10月18日正式开园,首批入驻的20余家企业按照“有绝活、有实力、有市场、有影响、有产值、有税收”的标准,通过“海选”及专家团队审核把关,从全国各大产瓷区2000余家作坊中遴选而出,并最终打造成一座吸收“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制瓷技艺,能够充分展示以景德镇为主的陶瓷历史文化和手工制瓷精品的“大观园”。

记者:目前名坊园的建设情况如何?您对名坊园的未来有什么期待?

高晓云:目前名坊园一、二期已经正式对外开放,正在建设三期。名坊园三期工程是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景德镇提出的“要建好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有关指示的具体举措,是“国际陶瓷文创小镇”的重要内容,是对景德镇“千年瓷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按“工业成本、景区风貌、城市功能”的理念打造,进一步吸纳了有绝活、有情怀、有品牌、有市场和非遗传承手工制瓷的13家企业落户,补充完善了名坊园一期、二期项目建设,是在名坊园一、二期传承弘扬陶瓷文化的基础上,对陶瓷创新、设计等方面的重要补充。

项目占地面积160余亩,总建筑面积约11万平方米,总投资6亿元,主要是充分吸取一期建设过程中有关经验与教训,采用了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运营模式,于2019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2020年春节前完成了8家主体封顶。今年上半年,克服了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实现了13家主体基本封顶,预计将在今年10月份瓷博会前正式开业并形成接待能力。

名坊园三期作为“大名坊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二期的重要补充,是“国瓷小镇”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建设方面延承了一、二期的“生态园林”“花园工厂”“博物馆群”“高端市场”等理念,在搅动业界思想、更新理念、文化传承与保护、优化生产布局、改善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名坊园一、二、三期全面运营后,她将成为一个综合性、多功能、高品位的以陶瓷文化传承经济为主的陶瓷工业旅游区和陶瓷奢侈品集聚区,成为“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中的“独特风景”,成为全国手工制瓷业的“标杆”和“高峰”,并将打造成为“生产最美陶瓷之地”和“最美陶瓷生产之地”。

记者:作为产业聚集区,昌南新区将如何利用陶瓷“退城进园”的契机,做优做强景德镇陶瓷产业?昌南新区还将有哪些新定位、新使命?

高晓云:为突出特有的历史使命和对陶瓷产业、陶瓷历史文化的担当,昌南新区勇敢而主动地承接着“三个转移”,即:国际国内陶瓷企业因“朝圣”而向景德镇转移,景德镇市内陶瓷企业因老城保护和改造提升而向新区转移,国内众多产瓷区十大“窑口”的高端手工制瓷企业因“抱团发展”“集中保护”而向景德镇、向新区的“名坊园”转移。

碧水蓝天下的名坊园

下一步,昌南新区将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打造实力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用实力说话,要靠项目支撑。当前,要坚定不移地把今年确定的一批城市建设、陶瓷实体经济和陶瓷文化创意项目高质量地推进好,特别是景德镇发展中心项目、新昌南大道项目、高铁商务区路网项目、中渡口码头项目、旸府滩慢行系统项目、陶瓷产业孵化、加速器项目、陶瓷古坊群项目、陶瓷原料供应基地项目、陶瓷智造工坊二期项目,按照既定的时间节点,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真正实现提升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的初衷,真正落实市委提出的陶瓷产业从“无序到有序、低端到高端、分散到集中”的要求。

坚持以陶瓷文化传承为载体,打造文化新区。昌南新区是国家试验区的主战场,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一年见成效、三年上台阶、五年树标杆”的要求,提高站位,勇当国家试验区的“排头兵”,突出新区特色优势、突出政策项目落地、突出新技术应用、突出融入国家战略,用好政策机遇、探索要素集成、落实运行机制,把政策落实贯穿到项目发展的全过程,通过高水平的开放使景德镇文化与世界相融、理念与世界接轨、经济与世界对接。

坚持以环境保护为优先,打造生态新区。没有良好的生态,就没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我们将围绕西河水系生态治理建设一批项目,启动河床清淤、河岸绿化、河边违建拆除和河道水毁修复等四大工程,努力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充分发挥西河水系生态对城市品位提升、功能完善的作用。我们还将围绕山体生态修复建设一批项目,启动荒山荒坡绿化、废弃矿山治理、青山白化整治、交通干线美化四大工程,努力实现新区就是景区、家园就是公园的建设目标。

坚持以人民幸福为中心,打造和谐新区。当前,我们要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长短结合减贫方略,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作决策、办事情、上项目,更加注重老百姓的感受,认真倾听人民群众呼声,突出抓好就业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住房保障。用心用情解决一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营造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为打造和谐新区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