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昌南景 “湿意”化城西
采访对象:余小明 肖雄 余龙 景德镇市昌江区吕蒙乡二亭村鲤鱼洲新村村民
冯兴岭 景德镇昌江区嘉禾迎宾城业主
王 凡 景德镇昌江区昌南逸墅业主
王 锋 景德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政规划管理科科长
采访记者:周筠
采访时间:2020年4月16日至4月22日
采访地点:景德镇市昌江区吕蒙乡二亭村村委会、景德镇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景德镇市双创双修指挥部
记者:余小明、肖雄,二位好!很高兴通过村支书介绍认识你俩。二位当时都是住在鲤鱼洲的居民(现在的昌南湖湿地公园),在那里居住了多长时间呢?是什么时候搬到现在住处的?一共有多少户搬了过来?
余小明:昌南湖湿地公园所在地叫鲤鱼洲。根据史料记载,鲤鱼洲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当初最早入住鲤鱼洲的居民姓吴,后来发展为吴、汪、王三大姓及少数其他姓氏。因为从村对面的紫晶崖山顶上俯瞰鲤鱼洲,西头像是鱼尾,而东头的两棵几个人手拉手才能抱住的大香樟就像两只鱼眼,鱼肚里则住着村民,地形酷似一条鲤鱼,加上西河水沿村而过,因此得名“鲤鱼洲”。早年,如没村民带路外人进来根本就出不去,像迷宫一般。我们家三代人都出生在这里,2017年拆迁后,我家和邻居们陆陆续续搬了过来,搬迁户包括我家在内共有48户。
记者:当初住在那里的照片还有吗?能回忆起之前的居住环境吗?有哪些记忆深刻的事情?
肖雄:那里几乎每年都有旱涝,旱的地方旱死,涝的地方涝死,山上没有水,土都干得开裂,低洼的地方,一下雨就有积水,汛期更是苦不堪言。我是1964年出生的,记得父辈说过,这里解放初建了蓄水池,解决了山上干旱的问题,但是由于那里地处低洼地带,年年都被积水围困。
我和余叔(余小明)是邻居,相处得很融洽。我和他家孩子从小一起玩,余叔他们都是看着我长大的。我们年轻人建了一个qq群,后来就发展成微信群,平时群里并不是特别活跃,但只要一到汛期就格外热闹,商量着怎么帮邻居搬家。
那时候几乎每家建房子,都要建一个阁楼,一到汛期,自己先会把轻便的东西往楼上搬,然后贵重的物品或是老人、孩子,就我们年轻人负责。大家齐心协力,涉水而过,这种情景常常会想起。
余龙:汛期,我们经常蹚着水搬东西,当发现水位涨到膝盖处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家具泡在水里,甚至有些邻居家的墙体还被大水冲毁了,水退后又得重新盖。我们祖辈们都是在那里住的,从来没有想过搬家,虽然那里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都不如其他地方,但房子是祖传的,邻里关系也特别好,未曾想搬迁。现在,我还会想起当年的鲤鱼洲。然而,如今的昌南湖湿地公园,却给了我们这些原住居民一种震撼,原来常常被污水围困、脏乱不堪的小乡村,如今已变成赏心悦目、游人不断的湿地公园。我手机里还有之前的照片,你看下这是以前的环境,之前每家每户的房子都建得很凌乱,每家附近都是崎岖的小路,路两旁全是大小不一样田地和泥沟,垃圾也是随处堆放,整个鲤鱼洲没有规划,家里喝的水还得走路担回来。如果当初不搬家的话,2016年6月份的那次特大水灾,老房子可能都要遭殃了。西河水系建设真是一件大好事。我们现在住的新家就在二亭村村委会后面,家家都是几层的小别墅,环境也好,再也不担心水患了。
记者:王科长,您好!现在水患得到了根本的治理,在设计中还结合了昌南湖蓄水工程的建设,充分结合基地的地形特征,设计了“一湖”“三岛”“双带”“双环”的景观格式,您能谈谈这些景观当初的设计构想吗?
王锋:昌南湖总体设计面积约860亩,景观格局包括一湖、三岛、双带、双环。结合昌南湖蓄水工程以及昌南湖公园的建设,着力营造西河湾大水面景观,并建设以“现代风貌”为基调,以“沙滩嬉戏”和“码头游览”两大功能为特色,集生态、游憩、观赏于一体的西河湾湿地公园。
“一湖”的景观格局设定为防洪水位,项目区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紫晶路桥节点设计洪水位为35.58米,新平路桥节点设计洪水位为35.28米。从景观开发、亲水性及水面打造等方面来说,蓄水位越高越好;从周边地块的自然排水及河道防洪方面来说,则蓄水位越低越好。西河沿岸的周边地形中,最低点约为29.6米,为确保该地块非汛期的自然排水,项目区正常蓄水位为29米,在新平路桥西侧建水力自控翻板坝一座,进行蓄水造湖,昌南湖力求营造大水面格调,湖体面积660亩,占公园实际游览面积的77%。
“三岛”是指对具有价值的大樟树进行原地保留或原地移植,绿化选取乡土树种,以“乔木+地被”的种植模式为主,保证观水视线的通透。设计思路是为了鲤鱼洲处附近的10余棵大树,其中还包括一棵胸径约1.5米的大香樟,树木所在地面高程约30米至32米。
记者:现在看来,那棵老樟树不仅是自然生态遗产的保留,也是过去鲤鱼洲历史的见证,更像是旧居住者的念想,锁住了尘封的往事。
王锋:是的,我们设计这三座岛屿,在于保留这些珍贵大树,也是保留了他们的回忆,同时还考量了维持环境的生态循环,岛屿岸线离保留树木的中心点最近距离约10米,最远距离约30米,岛屿水下地形按照1比5缓坡进行放坡,减缓水流对岛屿的冲刷,在岛屿底部设计硬质挡墙护岸,用来进行稳固防护。
“两带”是指两条游览风光带,在综合分析公园区位和周围用地性质后,设计以西河左岸的“动”景与西河右岸的“静”景相结合的形式打造两条游览风光带。
记者:所以,我看见在左岸有些运动设施,右岸还有一座寺庙,原来这是动静结合的设计理念,当初,怎么会有动静结合的设想呢?
王锋:是的,当初考量园区北岸和东岸靠近景德镇体育馆和城市核心组团区,人流量较大,故这两处湖岸适当布置了一些硬质活动空间,以满足市民多重游览的需求。公园南岸紧邻紫金岩,环境清幽,西岸毗邻养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因此,西岸和南岸的绿地景观将以安静的漫步游赏为主,设计将流畅的游览线路、小的林荫亲水平台和疏林草坡景观配合其安静的氛围。
由于南岸紧邻紫晶岩山脚,为了营造山水交融的自然景观,规划时将右岸绿地的纵深尽量缩小,测量时的数据是,滨湖绿地平均宽约35米,规划以1比3的比例平均放低坡度,使得湖岸线紧贴山脚下,实现了山水一色。在西南角绿地纵深较大的位置,布置了右岸主要的一处入口台地亲水广场,右岸主要的硬质活动场地,并对慈云寺进行了建筑景观改造设计。改造后的慈云寺成为一座背山面水,规整的三合院庙宇建筑群。
同时,为了更好地借景紫晶岩,湿地公园主要采用投光灯设计了山体亮化。现如今紫晶路桥和新平路桥下的亲水步道与昌南湖公园的游览系统贯通一体,通过昌南湖公园内部的人行景观浮桥(紫晶路桥东侧)也实现了西河湾湿地公园游览线路的两岸联通。昌南湖湿地公园总体引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通过选用透水铺装、种植水生净化植物等具体措施,削减初期雨水污染负荷。
记者:你们都是住在昌南湖湿地公园附近的居民吧?对于景德镇把昌南湖湿地打造成了西市区重要的生态绿肺,我想,你们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每天开门就能见到这么美的景致,和之前的居住体验差别很大吧?
冯兴岭:现在晚上只要推开窗户,就能看到湖面上跳动的灯光秀,自从部队退伍回来后,我几乎每天清早都有跑步的习惯。湿地公园不仅负氧离子含量比市区高,就算昨天晚上下雨的时候,第二天早上步道上也没有积水,跑步也不会湿鞋。我听昌南新区的朋友说,昌南湖湿地公园的地面是引入了“海绵城市”的理念,他们在厦门了解到一种透水的新型材料后,立即奔赴实地进行考察,后将这种新型材料(聚氨酯)和新工艺引进为昌南湖湿地公园的建设所用。其他地方很多都是使用透水砖铺设,使用寿命低不说,也容易出现松动,下雨的时候行人走在上面常常会被污水溅到,我特意留意了下湿地公园的路面,发现上面有一些密密麻麻的透气小孔,可以吸水,即使在下暴雨的时候,路面上也几乎看不到积水。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了解到,景德镇近年来着重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其中,西河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就是景德镇市实施城市“双修”改善城市面貌的第一个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治理后,昌南湖湿地公园成为扮靓瓷都城市的新生态名片。
我祖籍是山东,每次从老家开车经过迎宾大道时,就能远远看到昌南湖湿地公园,有山有水有沙滩……连小区的后几期房价都跟着涨。
王凡:我是在2018年购置了现在居住的小区(昌南逸墅),其实,在2014年的时候,我就看过现在居住的楼盘,但发现对面有很多菜地,卫生环境也不好,不打算购置。真到2017年,随着棚户区改造,西市区这边环境变好了,学校也慢慢新建了不少,就在昌南逸墅对面还新建了一个湿地公园,于是,我果断购买了现在的房子。
国家湿地公园——昌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