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进坑,情归宋朝景德镇

遇见进坑,情归宋朝景德镇

采访对象:黄薇 东郊学堂创办人、陶瓷考古学者

采访记者:徐兆新

采访时间:2020年5月5日

采访地点:进坑村东郊学堂

记者:2006年,作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您,原本可以留在北京发展,甚至到更广阔的天地里施展才华,可您却选择了景德镇,是不是千年瓷都的磁(瓷)场吸引力太大,您非常热爱陶瓷考古的原因是什么?

黄薇:我第一次来景德镇是2004年,当时是作为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研究生参与景德镇御窑厂的考古实习;2006年研究生毕业后,我选择来到景德镇工作,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任教。

当初和我同一届毕业的北大考古硕士和博士有28人,我是唯一一个没有选择大都市,而主动选择到景德镇这种“小地方”工作的。那时,我的父母不同意,同学们也很不理解。

您问我为什么选择来景德镇,我当时的想法是:我喜欢瓷器,而景德镇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依靠瓷器单一产业而兴盛千年的城市,这在世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一定要去景德镇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这是我当时给自己来景德镇设立的学术命题,也是我历年来观察景德镇从未离开过的一个视角。

记者:您发现进坑密布古代窑业遗存是否源于偶然的一次考古调查?之后您又是怎样保护和开发古迹的?

进坑吸引了国内外考古学者的关注

黄薇:来景德镇是我主动的选择,而遇见进坑则是我人生的一场意外!2014年6月12日,刚从英国讲学回来的我,不经意从学生口中听说附近有个叫“进坑”的地方。这让我立刻想起宋代蒋祈《陶记》中的一段记载:“进坑石泥,制瓷精巧,湖坑、岭背、界田之所产已为次矣。”文献上记载,进坑是宋代最优质的瓷石出产地。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当天便来到了进坑。

站在村口的一棵大樟树下,阡陌田畴挥汗劳作的农民首先映入我的眼帘。我向当地村民打听瓷石矿的具体位置,殊不知,他们对此并不了然。这大概是因为随着社会变迁,生产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村民们渐渐忘记了进坑的“身世”。

通过考古调查,我发现进坑密布古代窑业遗存,这里完整保存着宋代从制瓷原料的开采、加工、运输、烧成的整个体系。在进坑,我发现了5个古矿坑、15个古窑址、16个古水碓,还有一条6公里长的千年瓷石古道,这些古迹原汁原味地讲述着一个有关宋代陶瓷的故事。

之前村民们对进坑本有着效仿周边地区做一个“陶艺村”的开发计划。这种开发理念能够为进坑村带来短期的繁华,但长期来看,一定会对这里的陶瓷文化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逆的、灾难性破坏!于是,我开始苦口婆心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告诉他们进坑是一个有着厚重陶瓷历史文化的村落,只有保护好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进坑的未来才会有更大的发展。同时,我也深深意识到,这不仅需要政府高位推动,还需要外界力量积极参与,这样才能让世界走进进坑,认识进坑。

2014年10月,也就是我发现进坑的那一年,进坑成功被设为景德镇举办的一场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参观地。至此,进坑向世界揭开了神秘面纱。来自世界的百余位专家学者来到这里参观考察。其中,国际古陶瓷研究的学术代表、英国古陶瓷研究专家Rose Kerr赞叹进坑古窑是“中国最美丽的窑址”。

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进坑的历史文化价值,市委书记钟志生多次视察进坑,与专家学者探讨进坑的保护和发展规划。这使得当地村民逐渐认识到古窑址是历史赋予进坑的文化财产和宝藏,纷纷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来。

记者:不少人知道,您在进坑创办了东郊学堂,这所学堂对外传播的知识主体是什么?对陶瓷文化研究推广是否起到了推动作用?

黄薇:东郊学堂是我创办的一所民办非营利机构,选址在景德镇东郊,故名为“东郊学堂”。自从我发现进坑古窑址群后,东郊学堂也随之迁到了进坑。

东郊学堂由老屋改造,清新雅致、自然古朴,以陶瓷为门径,开展创新教育。采取研学融合的方式,设立两种学习和体验场景,一种是晤言一室,讲述古陶瓷故事;一种是走入田野,感受古窑业风情。自进驻进坑以来,吸引了很多热爱陶瓷文化的人来此学习、工作。

家住河南的李东东,大三实习时经同学介绍来到东郊学堂,成为东郊学堂众多成员之一。他来的那天,刚好遇上台湾的一位老师讲座。这令他感到非常惊讶,一座小山村竟然能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后来不断有国外学者纷至沓来,在这里开展讲学交流,浓厚的学习氛围深深地吸引了他。井慧君是一位来自山东的女孩,她告诉我,原以为东郊学堂类似于过去的私塾学堂,没想到还这么有文化积淀。她坦言,东郊学堂让她对景德镇有了更深的了解,学到了不少有关陶瓷文化方面的知识。

在我看来,最美乡村由人、自然、艺术和人文四个维度构成,也就是说,既要有人文美、自然美,还要有艺术美。因此,通过瓷器再现宋代的生活和艺术,始终是东郊学堂开展创新教育的重大课题。为此,东郊学堂举办了诸多展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根据宋徽宗《文会图》复原的宋宴,吸引了很多人前来体验宋代人精致的生活。我希望用“生活的艺术”去传达陶瓷文化乃至中国人最精致的精神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陶瓷,了解孕育中国陶瓷文化的历史人文地理。

如今世界各地的古陶瓷专家、汉文化学者在这里办论坛、开讲座,开展文化交流。东郊学堂为陶瓷文化研究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记者:在进坑,您除了创办东郊学堂,还建立了进坑村史馆。在保护和开发进坑的过程中,进坑村史馆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未来,您对进坑还有怎样的规划?

黄薇:进坑村史馆是由政府出资,我们设计,当地村民参与而建立的,坐落在进坑村一栋民居内。村史馆展示出进坑村独特的陶瓷历史文化,对保护和活化文化遗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村民通过村史馆意识到了历史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了文化自信,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更加有了认同感和自豪感。如今,每当有亲戚朋友或游人来进坑参观时,他们会主动充当向导和解说。

过去的进坑人农忙时种田,农闲时推着独轮车进山运瓷石。“忙时种田,闲时考古”是我作为考古学者在进坑的一种生活状态。古往今来的各种事实证明,只有生活方式才是对文化最好的传承。我期待,未来的进坑能够营造出一种属于中国人的理想生活方式,对宋文化形成一种接地气的、可持续的、美好的当代表达,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探索一种新模式。

同时借助文旅带来的契机,建立和完善“文化+旅游”发展定位,向世界讲好进坑故事,传递瓷都声音。

记者:近年来,景德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城市变得更美,在陶瓷文化产业创新、陶瓷人才聚集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您作为一名“景漂”,对此有怎样的预期?

黄薇:景德镇这几年的变化的确很大!通过“双创双修”,昔日狭窄的街道变得宽敞整洁,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路网建设四通八达,日趋完善。到处绿草如茵,风景美如画,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作为一名“景漂”,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如今的景德镇不仅城市变美了,也更加有了文化魅力,这使得一大批曾经在景德镇生活过、学习过、工作过,并从这里走出去的企业家、学者、艺术家,又纷纷回到景德镇发展。这是“景漂”之后又见“景归”的可喜现象,势必为千年瓷都注入新动能,激活新活力。

我觉得,站在新时代,面对新形势,景德镇靠的是创新发展,特别是在筑巢引凤的过程中,不在“抢”上做文章,而在“留”上下功夫。正如市委书记钟志生所提出的那样:“新经济归根结底是人才经济,创新靠人才引领,新旧动能转换靠人才支撑推动,而引进和留住人才关键还是靠环境。”如今的景德镇成立了招才引智局、“景漂”“景归”服务局,聚集全市人才职能、政策、资金、项目以及力量的服务平台,这意味着为打造与世界对话的国际瓷都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慧保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成功获批,市委、市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加快建设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按照《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三年行动计划》的安排,在加强陶瓷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正在不断发力。我对此感到欣喜,有理由相信,在人才支撑、智慧保障的前提下,景德镇这座有历史、有文化、有故事的城市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