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必须好好传承下去

景德镇传统制瓷技艺必须好好传承下去

采访对象:周荣林 景德镇古窑文化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博研究员

胡家旺 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把桩)代表性传承人

采访记者:付裕

采访时间:2020年5月28日

采访地点: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

记者:请介绍您与古窑瓷厂三十多年来的不解之缘。

周荣林:我在古窑瓷厂度过了32个春秋。20世纪80年代,市委、市政府注重发掘利用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加强文物和文博系统的力量,1988年,我从景德镇教育学院办公室主任职位调到景德镇陶瓷博物馆任馆长,我本是中文系讲师,文史一家,又是在景德镇长大,当年党组织看到我有文化基础,除了在陶瓷博物馆任职外,我还兼任古窑瓷厂厂长。当时,古窑瓷厂和陶瓷博物馆合称陶瓷历史博览区,这里既是文博单位,又是文旅融合的博览区,该景区是市区内的第一家3A景区,发掘利用景德镇历史文化资源,文化与旅游融合,后来陆续荣获4A和5A景区。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成为旅游胜地,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是全省文博先进单位。

古窑瓷厂是大规模传承陶瓷文化的文博单位,20世纪90年代,有传统手工制瓷生产线,企业改制时,职工队伍近300人,当时的旅游业并不发达,门票收入较少,古窑瓷厂要自负盈亏,经济压力大。退休之前,我在做调研员工作。2005年,全国已经开展了非遗工作,申报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我的大部分精力就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大部分老艺人又集中在了古窑,组织申报了近20个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第一批是我们申报的,市政府和文化局发文。这些年,我一直没有脱离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陶瓷民俗和文化传承工作。2006—2008年,市文化局安排我负责全市非遗传承文化工作,在《瓷都文化》杂志上陆续发表《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文章,2008年,我被评为正教授级的文博研究员。景德镇非遗重点就是手工制瓷技艺,2006年国家公布了第一批非遗文化项目,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景德镇传统窑炉手工营造技艺就在其中。如何保护好非遗文化,写文章、拍摄图片、录制视频是一种记载性保护,这种方式只能躺在书本里或在视频中,有效地传承会有些困难。

记者:请您谈谈古窑景区非遗传承工作。

周荣林:旅游业的繁荣为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机遇,我满怀深情地投入家乡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从2009年起,清代镇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明清御窑六式窑等陆续复建复烧。2012年,市非遗文化中心成立,在复烧宋元明清历代柴窑的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力求尊重历史。比如明代的葫芦窑,在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不仅有记载,还有插图,我们就是依据这些来修复窑炉的。此外,我还利用广泛的社会关系,团结文博专家、陶瓷学院教授、工艺美术大师、民间老艺人,由景德镇市文化主管部门批准成立了“景德镇历代瓷窑复烧专家顾问团”,每次古窑复烧前,专家顾问团都要召开研讨会,为复烧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20世纪80年代,全国非遗大会上提出生产性保护,我们及早捕捉到这个信息,接收了先进理念,为建设古窑瓷厂,把全市200多位老艺人集中于此,允许带子传艺,当时有这政策,景德镇这项工作做得比较早。90年代,开始了一段时间的生产性保护,当时旅游收入很少,经济上支持力度不足,国家也没有专项资金支持,后来停滞了一段时间。21世纪,机制改革以后,企业进景区,发展旅游业。2009年开始,陆续营造了11座历代传统柴窑,烧制、彩绘、红店等都恢复了,老艺人在传统制瓷生产线上带徒学艺,达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保护,成为景区亮点,吸引了大批游客,旅游收入支持了非遗的保护,尝到了甜头。

记者:请您谈谈非遗与旅游融合的经验做法。

龙缸出窑

周荣林:我们首先要研究陶瓷技艺,了解历史,掌握其体系和脉络,其次是理解,找到其精髓,保护是基础,发掘是关键,利用是目的。我在担任陶瓷历史博物馆馆长时,认识到景德镇的窑炉发展是科技进步的过程,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瓷窑,做出不同的贡献。当年,在博物馆内,用红砖砌筑了龙窑、馒头窑、马蹄窑、葫芦窑的模型,在模型前讲给游客听,但是没有再现传统烧炼的场景,现在的活态传承就再现了,非遗活态传承恢复了历史原貌,既生产、又传承,资源在旅游景区得以体现,非遗传承与旅游结合起来,扩大了文化遗产宣传的效果,促进了旅游的发展,景区更有吸引力,旅游收入用在传承上,研究陶瓷历史文化。发掘、研究、宣传陶瓷文化,既有阵地,又有资源,又有效果。搞旅游的企业家要对文化有认识,有感情,有胆略,走这条路可以发展旅游。古窑景区团结了一批专家,有景德镇市陶瓷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景德镇市窑炉学会,陶瓷大学、部所、省所的专家,唐英研究学会,一批国内外专家,《古窑景区》刊物,一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这三支队伍组成了一支文化和旅游融合强大且有活力的团队力量,传承人本土化。

景德镇正在积极打造国家级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议复活御窑厂,按照明清御窑厂曾经的四扇门六座庙等历史原貌恢复,按历史阶段,对御窑厂、陶溪川、古窑进行分工,古窑展现宋元瓷器,御窑厂建明清的柴窑,陶溪川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陶瓷业,形成这个体系,努力把历史上、记忆中的景德镇,变成一个可触摸、可体验的景德镇。老艺人不能散落在民间,都要到这三个基地去,产品文化各有不同的历史概况,各有重点,合起来就是千年瓷都。

记者:您与窑炉打了半辈子的交道,请谈谈景德镇千年窑火的秘密。

胡家旺:我13岁开始在建国瓷厂当学徒工,青年时代当兵退伍后,又回到建国瓷厂工作。在选岗之前,我就对柴窑有过接触,十分向往。而立之年,开始学烧柴窑,镇窑有八个脚位,上三脚是架表、驮坯和把桩,下三脚是一夫半、二夫半、三夫半,中间有小烩手和收兜脚。其中把桩是柴窑烧成的技术核心。烧柴窑是特殊工种,重体力活儿,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懂技术。十年间,我从一夫半干到柴窑把桩。在建国瓷厂期间,我师从冯宽生、余祖茂、秦绍续等柴窑把桩。因勤于钻研,善于思考,掌握柴窑烧建技术和部分颜色釉配方,在继承和发扬柴窑烧成技术的同时,还研究学习了传统柴窑修筑,并利用休息时间,查阅柴窑修筑资料,向老窑工虚心学习,经常上门拜访余招林、余鸣松等老师傅,向他们学习柴窑修筑技能。1992年,因改革柴窑,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93年10月,我创作的茶叶末扁肚瓶(颜色釉)作品在首届江西工人技师成果展览评比中获得一等奖。1994年被评为高级技师。在此期间,被古窑瓷厂借调,后来又回到建国瓷厂做柴窑把桩,直到1995年建国瓷厂改制。景德镇现存的柴窑,大部分由我参与设计建造。

记者:瓷器的制作,烧制是最关键的环节。如何留住这个柴窑烧制快要消失的职业?

胡家旺:瓷器之成,窑火是赖。景德镇传统制瓷是一做二烧,瓷坯能否成器,烧制是最后关键一步,前面做得再好,烧炼出了问题,则前功尽弃,全凭把桩师傅对火候温度的把控。

宋代时期,景德镇只能烧制单一的青白瓷,元代之后,先后出现了馒头窑、葫芦窑、蛋形窑,窑炉结构、烧成温度、烧炼方法、窑内气氛的变化,为景德镇陶瓷产品多样化提供了先决条件,景德镇陶瓷产品更加丰富,产量不断扩大,几十种、甚至百余种,高中低温颜色釉,小到酒杯,大道万件花瓶,尤其是在清代,镇窑出现以后,推动了本地经济的飞快发展,奠定景德镇陶瓷在世界的地位,这就为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发展、品种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条件,如果没有窑炉的发展,景德镇陶瓷难以如此辉煌。窑炉发展为景德镇陶瓷走向世界做出巨大贡献。

20世纪70年代之后,景德镇仅剩建国瓷厂一座柴窑,承载了古老瓷都厚重文化,我便成了建国瓷厂最后一位把桩师傅。1995年,建国瓷厂改制,我虽然离开了该厂.但是没有离开热爱的柴窑。带着一帮徒弟们在民间坚持修筑和烧炼柴窑,至今,设计营造了十余座柴窑,还兼任着部分柴窑的把桩。

2009年,古窑瓷厂里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清代镇窑停烧了13年,窑体和烟囱出现裂纹,到了必须维修的时候。古窑景区计划修复清代镇窑,并成立了复烧团队,我又组织这帮徒弟们加入其中。2009年瓷博会期间,古窑景区内的清代镇窑重燃薪火,引来全国各地媒体记者竞相报道,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游人如织,生生不息的千年窑火让璀璨的瓷都文化再次名扬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璀璨的历史文明。

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全凭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技艺,用木材做燃料,使泥胎经高温焙烧后成为精美的瓷器。要掌握这门技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景德镇窑业俗语——“一满二烧三熄火”,即码匣满窑、投柴烧炼和适时熄火,概括了柴窑烧成技艺的三个方面。

记者: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和现实价值,代表传统制瓷烧成的最高科技水平。您如何带领团队做好活态传承?

胡家旺:营造柴窑,首先要有设计,还要有挛窑师傅,挛窑手艺有人坚持在做,传统挛窑技术就能传承下去。在恢复历代窑炉时,遇到过一些困难,因为时代久远,文献上记载少,缺少文字记载,复烧团队考察了古窑遗址,通过现在的挛窑技术,对古代窑炉工艺进行推理,好在景德镇有多处葫芦窑遗址,虽然残缺不全,但是基本结构在那。在恢复历代窑炉时,我们尊重陶瓷历史,通过现代科学知识和烧成理论,计算出火满面积,烟孔大小和高度,计算其抽力,有了现代理论的指导,恢复过去传统柴窑,我们做得比较成功,每种窑炉都成功复烧了。

古代龙窑很长,烧成气氛难以控制。要借助经验和把桩师傅的判断能力,才能烧好这种窑。正式烧龙窑前,我们先做了几次试验,虽然现在有了一些测温仪器,但是在传统窑炉里只能作为参考,大部分还是依靠把桩师傅个人的经验,来判断窑内的温度,其中包括看火色,调整烧成方法,满窑时的窑位排列等一系列的手段来控制。同时还包括看罩子、吐唾沫、观看火色来测温,这一整套烧成方法,都是先辈们总结出来的,我们要延续这种传统方法,继续把其传承下去。

馒头窑与龙窑又有区别,我们通过不断烧炼来摸索,因窑炉结构不同,烧成方法也要加以改进,这是因为在恢复镇窑时掌握了宝贵经验。

此后,古窑景区相继复建复烧了唐宋元明清共11座传统窑炉,千年窑火在景区内熊熊燃起,成为“活的陶瓷博物馆”。

作为景德镇传统窑炉把桩师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这是历史的使命,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我们这一代不恢复传统柴窑技艺,传统瓷窑营造技艺就会断层,有过一段时间,古窑瓷厂传统手工制瓷生产线比较单调,牵涉面不广。我们要坚持活态传承,生产性保护。我已经77岁了,不希望自己是最后一个柴窑把桩。

烧成这关在陶瓷生产中至关重要。在窑房里,负责组织窑工生产、技术把关各方面的事物都是由把桩师傅具体负责。把桩师傅需要根据制品所需要的温度和烧成气氛,以及制品的大小和窑炉的变化,合理的安排窑位,调整烧成过程中的升温速度,还有气氛、温度的控制。这是一个比较难、技术比较关键的岗位,不是一般人能轻易学到的,要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和经验积累,才能胜任这项工作,而且还要努力学习,熟悉整个陶瓷行业的生产流程,否则是无法做好这项工种的。

历代传统窑炉把景德镇一千多年的陶瓷发展史连续起来,把景德镇陶瓷生产史的脉络展现出来,镇窑不是凭空出现的,是通过不断地改革和更新,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需求,不断发展更新的。

我们现在既恢复了传统制瓷,同时把现代的技术也融合进去,对景德镇千年的窑炉史和烧成技艺是很好的传承和延续,对今后景德镇的陶瓷生产发展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历代窑炉复烧,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馆等专家频频来到景德镇,给我们提供了古代烧成陶瓷的特征,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理论去分析当时的烧成气氛和温度,为我们高仿瓷烧成质量提供了可靠信息,对我们帮助很大。景德镇传统制瓷柴窑烧成技艺必须好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