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学(psychometrics)

心理测量学( psychometrics

确切地说,心理测量学是一种心理测验。它包括智力测验(IQ testing)、能力和性向测验(ability and aptitude testing),以及兴趣、态度和人格特质或心理异常等心理测验的应用。心理测量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当时比奈(Alfred Binet,1857—1911)和西蒙(Théodore Simon,1873—1961)在法国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套标准化的智力测验。此后,心理测量学很快成为心理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涉及个体差异和人格的心理学方面,这些内容将在第3章里进行介绍。但是,在当今的许多心理学领域没有用到心理测量,原因在于这些领域主要研究的是一般心理过程,而不是个体差异。虽然这样,还是有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心理测量就是心理学。可能的原因在于一些学校里涉及的心理学知识,仅仅就是心理测验。

人们经常对仅仅通过数字来表现人的本性的方式表示怀疑,例如人的智力和人格等。这种怀疑通常由于对测量的错误理解而产生。总体说来,这些是没有学习过心理学的人。但是对使用心理测量的批评很难如此轻易消除。一些心理学家承认,有时为了社会和政治目的会滥用智商测验。例如在美国,比奈量表对于绝育法的制定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这一法律禁止异常的、犯罪的人生育。同样在美国,1924年公然叫嚣的种族移民限制行为也是依据心理测量而来。美国通过心理测量认为中东人具有较低的智商水平,从而拒绝成千上万的为了逃避希特勒迫害而试图移民美国的犹太难民。在英国,1944年实施的通过十一级考试(eleven-plus examination)进行分类教育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据智商测验进行的。很多同龄的儿童因为没有通过该测验而不能进入那些为能接受更高教育的学校准备的语法学校,只能进入较差的中学学习。但是即使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后来仍然有非常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