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差异和人格

个体差异和人格

(测验的问题15)

此类研究包括智力与能力倾向,人格的动力理论,人格特质,多特质理论以及情境论。

自从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在1905年编制了第一个标准化的IQ测验后,智力得到了彻底的研究。IQ测验理应测量一般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但一般智力是否存在甚至还存在着许多争议。研究一致表明,在某些思维方面比较擅长的人,在其他的思维方面也比较擅长;而在某些方面不擅长的人,在其他方面也不擅长。编制一种IQ高的人并不比IQ低的人更容易解决的智力问题确实非常困难。一些心理学家将之解释为智力存在一种普遍的、单一的因素的证据。但另一些心理学家注意到同样不可否认的事实,人们的优点与缺点各不相同。他们更愿意将心理能力看做独立的,彼此有重叠的因素或能力倾向(aptitudes)。无论如何,智力和能力倾向的测量技术已经有了高度的发展。有关智力研究的内容在问题15的答案中已经讨论过。

人格(来自拉丁文persona,意指演员所戴的面具)是一个定义不明的概念,指的是使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所有心理特征。一些人格心理学家界定的人格包括智力,但大多数研究者并不这样做。

人格的动力理论是指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及他的追随者们的观点。依此观点,人格是通过一个人处理本能驱力和焦虑(伴随驱力所产生)的典型个人风格而形成的。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格的结构由三个相互影响的系统构成。其中,本我(id)是非理性的,大多是无意识的,是生物本能和原始情绪的住所;自我(ego)是理性的系统,是儿童依据身体的和社会的现实学会延迟满足(delay gratification)时,由本我发展而来;超我(superego)是从本我和自我的冲突中发展而来,其功能表现为良心(conscience)的一部分。弗洛伊德相信,在发展的历程中,个体的本能驱力相继集中于身体的不同位置(口腔、肛门、生殖器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得到满足或遇到挫折可以在部分程度上解释成人的不同人格类型。已开展的大量研究验证了弗洛伊德的预言。

一些人格研究者关注单一的人格特质。被彻底研究的人格特质之一是场依存—场独立性(field dependence-independence),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 A.Witkin)于1949年采用棒—筐测验发现。棒—筐测验是指,被试坐在完全漆黑的房间里,尝试把放在倾斜的亮筐里的一支发光棒调成竖直。场依存的人过度地受倾斜筐的影响,而场独立的人能够忽视斜筐的影响,集中于内部的重力线索。后来,发展了更为方便的纸—笔测验用于测量场依存性。研究表明,一般而言,场独立的人擅长逻辑思维,对工程、建筑、科学教学、实验心理学等职业感兴趣,通常被他人认为是有志向、不替别人着想的机会主义者。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场依存的人在人际关系上更胜一筹,一般被看做友善、受欢迎、热心和敏感的人,最适合作社会工作、小学教育、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工作。

人格的多特质理论(multi-trait theories of personality)的目标是确定构成人格结构的全部基本特质丛,并且按照人们在各个特质维度上的位置来解释人们之间的差异。为了把数量庞大的特质简化为几个基本的维度,研究者们采用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的统计技术来分析各种特质之间的关系。这类似于把各种颜色简化成色调(hue)、饱和度(saturation)和明度(brightness)三个维度,用以解释颜色之间的差别。多特质理论中,最有影响,也是最被深入研究的理论之一,是出生于德国的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Hans Eysenck,1916—1997)的理论,他在20世纪40年代首次提出了该理论的雏形。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有三个基本的维度:外倾性(extraversion),如好交际、友善、兴奋、健谈、冲动、开朗、自发性等;神经质(neuroticism),如担心、心情易变、紧张、焦虑等;精神质(psychoticism),如被迫害感、非理性的观念、喜欢强烈的身体感觉、残忍、缺乏同情心等。艾森克认为这三个维度具有生理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的,可能居于神经系统中。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大量的研究结果使人格心理学家达成共识:人格存在五个基本的维度,即大五(Big Five)。大五的五个维度为:外倾性(extraversion)、神经质性(neuroticism)、宜人性(agreeableness)、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以及对经验或智力的开放性(openness)。

在当今的人格研究领域中,一场非常重要的争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米歇尔(Walter Mischel)在1968年发起的情境论(situationism)之争。米歇尔收集了大批令人印象深刻的,似乎对人格理论的基本假设产生疑问的证据,即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致的行为模式。他特别注意到,人格测验的分数与日常情境中的行为相关度很低。米歇尔总结说,与人格测验分数相比,个体过去的行为对将来行为的预测更可靠。这意味着行为仅仅由它本身来预测,人格理论是没有用的。情境论者对人格理论的质疑造成相当多的争论和研究,其中一些似乎与米歇尔的观点和证据相矛盾。现在,大多数权威学者采纳相互作用的观点,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内部的人格因素,外部的情境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