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Aronson,E.(1992).The return of the repressed:Dissonance theory makes a comeback.Psychological Inquiry,3,303-311.
Festinger,L.(1957).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Evanston,IL:Row,Peterson.
Festinger,L.,& Cralsmith,L.M.(1959).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forced compliance.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58,203-210.
※ ※ ※
13.(c,f)。一个得分点是认识到大多数人能够记住同样数目的无意义音节,另一个得分点是认为大多数人也能记住相同数量的有意义内容。这个发现严格地建立于传统的记忆研究基础之上,而且与普遍存在的,认为有些人有“好的记忆力”,或是学得容易、记得容易等错误观念相悖。
首先对记忆进行系统研究的是19世纪80年代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艾宾浩斯在最初开始实验时,采用的材料是一些诗歌片段。但实验中他发现这些材料唤起了被试的许多心理联想,从而影响到记忆的难易度。后来,艾宾浩斯搜索了各种相对同质的记忆材料,不会唤起心理联想,而且可以很容易地分成客观上相同的单元,适于量化研究。最终,他偶然发现了无意义音节,这可能是现代史上唯一的专门设计成尽可能令人厌烦和无意义的发明。无意义音节是由简单的辅音—元音—辅音构成,现在通常被称为CVC三连词。作为一个十足的日耳曼人,艾宾浩斯在成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每周用无意义音节作为材料进行记忆的研究。现在的记忆研究中仍然在使用无意义音节,但更多的是有意义的材料。

实验研究表明,影响学习的难易度和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因素是个人的学习能力:有些人在学习各种材料时都比他人快。第二种因素是材料的意义性:无意义的音节学起来要比有意义的单词困难得多。第三种因素是内容之间的相似性:非常相似的单词或相互之间容易引起混淆的无意义音节,与那些相互之间区别很大的内容相比,学习起来更困难。
在谈到遗忘的过程时,有两个出乎意料的发现必须提及。第一,假如学习的程度相同,那么难学的材料和易学的材料相比,其记忆程度也是相同的。当然,倘若学习的时间相同,难度大的材料就更不容易记住。但实验研究已经表明,这完全是由于没有学好的原因。重要的是学习的程度。如果对单词、名字、无意义音节、电话号码和化学公式的学习程度相同,那么对这些内容记忆衰退的速度也是相同。
第二个令人吃惊的发现是,学得慢的人并不比学得快的人遗忘得更快。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水平,学习速度慢的人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材料。但是,当达到该水平后,同龄人的遗忘速度是相同的。例如,在问题13所描述的实验中,年轻人在24小时内会忘记所学内容的20%;老年人遗忘的内容稍多一些。这种情况适用于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刚好达到能够完全回忆的状态,就像问题13中所描述的那样。
超过上面所说的程度后还可以继续学习。假如足够勤奋,过度学习几乎可以把遗忘率降到零。学习几种相似的材料会增加遗忘的速度,因为刚开始所学的内容对后来所学内容的回忆具有干扰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前摄抑制,proactive interference or inhibition);后来所学的内容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回忆也有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retroactive interference)。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是所有遗忘的原因。记忆力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原因可能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潜在的干扰内容也在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