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学派(来自于德文Gestalt,意即形状、形式、整体。英语里没有恰当的译文)形成于1912年,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Max Wertheimer,1880—1943)发表的似动(apparent movement)研究文章标志着这一时刻的到来。韦特海默讨论了一类由两个相隔几厘米的视觉刺激交替出现所引起的视错觉,并确定了几个阶段。当刺激的间隔小于25毫秒时,尽管会闪烁,但两个刺激看起来是同时出现的;当间隔大于400毫秒时,没有任何错觉发生,两个刺激看上去轮流出现;当间隔介于25毫秒与400毫秒之间,会产生强大的运动错觉,包括Φ运动,即没有任何可见实体真正运动的一种纯粹的似动现象。用带有箭头的发光布告板或其他的表现出运动的元素也能制造出似动现象,同时似动现象可以解释电影和电视动画的原因。

Φ运动的重要性在于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说明心理体验不能按照感觉成分来解释,因为整体(格式塔)与部分之和是不同的。格式塔心理学家,特别是韦特海默以及其他创始人: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Kurt Koffka,1886—1941)、苛勒(Wolfgang Kohler,1887—1967)、勒温(Kurt Lewin,1890—1947)竭尽全力反对构造主义的分析手段。他们认为依照分析成分的方法将永远无法理解心理体验。他们受到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马赫(Ernst Mach,1838—1916)对电磁场研究的影响。物理学力场的显著特点是不能被分解成组成成分,可说是“不能简化的整体”。格式塔心理学家相信,理解心理体验不应该研究它的组成成分,而是成分之间的关系。

他们使用的经典例子是旋律的恒常性。用任何乐器按照C,D,E,C,C,D,E,C的顺序演奏,立即会被认出是众所周知的民谣《雅各兄弟》(Frère Jacques)。按照F,G,A,F,F,G,A,F的顺序演奏听上去是同一个曲调,但它没有包含第一组中任何一个音符成分。但是E,D,C,C,E,D,C,C虽然包含与第一组相同的元素,以新的方式组合,听起来却像是《三盲鼠》(Three Blind Mice),一种完全不同的格式塔(完形)。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家的观点,所有这些都表明分析意识的成分不能揭示心理体验的重要方面。要理解心灵,必须研究总的模式、结构或整体。

德国与奥地利格式塔观念的影响随着纳粹的出现而降低了。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以及勒温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30年代之间纷纷移民美国。那时正是行为主义——苛刻的元素论者地位最巩固的时候。但在知觉领域,格式塔的观点被证明是不可缺少的。现在对知觉,特别是错觉的研究明显保留了格式塔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