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Pettigrew,J.D.(1972).The neurophysiology of binocular vision.Scientific American,227(2),84-95.
Schiffman,H.R.(1996).Sensation and perception:An integrated approach(4th ed.).New York:Wiley.
Springer,S.P.,& Deutsch,G.(1998).Left brain,right brain:Perspectives from cognitive neuroscience(5th ed.).New York:W.H.Freeman.
※ ※ ※
4.选(c)得一分。约翰可能认为碗和瓶里所装的牛奶是相同的。这是一个耍花招的问题,因为较年幼的儿童可能会认为瓶子比碗里装的牛奶更多,而且心理学知识只学了皮毛的读者也可能会掉入这一陷阱。但是回答此问题的是个9岁儿童,这个年龄的绝大多数儿童都已经掌握了物质守恒(conservation of substance)概念。此问题所依据的著名实验及其所蕴涵的守恒概念来自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的研究。
与皮亚杰的智力发展理论相联系的是被他称为中心化(centration)的概念。严格地说,这是年龄比较小的儿童所表现出的一种倾向,即每次把自己的注意力仅仅集中于问题的某一方面。后果之一是不能正确解决守恒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的实验来说明什么是数量守恒,任何人和一个儿童都可以在家里作这个实验。把八个杯子排成一排,每个杯子里装一个鸡蛋,并让儿童确定杯子的数量和鸡蛋的数量是否相同。然后让儿童仔细观看你的动作。把鸡蛋一个一个地从杯子里拿出,紧挨着排成一排,那么鸡蛋所排的长度就会比杯子所排的长度短很多。这时要儿童回答是鸡蛋比杯子多,还是杯子比鸡蛋多,或者二者一样多。这样的实验当然也可以用鲜花和花瓶,杯子和勺子,或其他任何可以很好匹配的物体来进行。
许多小于六岁半或七岁的儿童会回答杯子的数量比鸡蛋多,原因在于杯子所排的长度比鸡蛋的长。儿童把注意力仅集中于相对的长度,而没有考虑相对的密度,或者没有考虑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增加或减少东西。这是皮亚杰称为中心化的一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导致了数量守恒的失败。有趣的是,即使儿童已经试着数数,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儿童虽然能够数数,但是由于年龄太小而不能形成数量守恒。所以有时虽然能正确地数出杯子和鸡蛋的数量,但仍会说杯子比鸡蛋多。他们虽然能够完成数数的动作,但却不能掌握数字的抽象意义,或理解“更多”的含义。
问题4中所描述的实验与物质守恒相关。年幼的儿童仅把注意力集中于瓶子所装的牛奶比碗里的多,而没有考虑到与碗相比,瓶子更窄,以及牛奶的数量根本没有改变这一事实,从而认为瓶子里有更多的牛奶。用等量的橡皮泥或面团作材料是检验质量守恒和体积守恒的传统方法。它们可以被捏成不同的形状,当着儿童的面放到天平上或浸入水里称重。
守恒的发展,无论是数量、物质、质量还是体积守恒,都会经历三个阶段。最初,儿童仅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比较的物体的某一特征上,例如长度或液体的高度,并经常由此导致错误的回答。在第二阶段,儿童开始犹豫不定。在最后阶段,儿童完全去中心化,表现出对守恒的掌握;不费困难地同时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并给出正确的答案。
研究已经发现,在瑞士、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甚至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儿童中,具有同样的发展顺序。各种类型的守恒一般以相同的顺序出现:首先是数字守恒和物质守恒,然后是质量守恒,最后是体积守恒。只是在不同的文化中,掌握这些守恒的儿童的年龄会有一些差异。有研究者在对英国能力量表(the British Ability Scales)进行标准化时,对1714名英国儿童进行了研究。结果在4至5岁的儿童中,仅有20%的儿童能够正确回答包含物质和数字守恒的问题。但是,7至8岁的儿童中能够正确回答的比例有80%。9岁的儿童,就像问题4中描述的那个男孩,几乎总能正确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