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Baddeley,A.(1996).Your memoryA user's guide(2nd ed.).London:Prion.

Ceraso,J.(1967).Interference theory of forgetting.San Francisco,CA:W.H.Freeman.

Ebbinghaus,H.(1931).Memory(Trans,H.Ruyer C.E.Bussenius).New York: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885)

※         ※         ※

14.(b)。一个得分点是认为与第一只老鼠相比,第二只老鼠保持这种习惯的时间更长。这个结果在含有强化程式(reinforcement schedules)的工具性条件反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实验中已经被数百次的重复。工具性条件反射,或称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学习的一种类型。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urrhus F.Skinner,1904—1990)和他的追随者们就开始对这种学习进行研究。这种类型的学习,比获得诺贝尔奖的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Ivan P.Pavlov,1849—1936)所发现的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更实用。用现代学习理论的术语来描述:问题14中提到的老鼠在斯金纳箱里被条件化,老鼠压杠杆的行为反应被食丸所强化,对第一只老鼠使用的是连续强化(continuous reinforcement),对第二只老鼠使用的是部分强化(partial reinforcement)。

工具性条件反射被用于老鼠、鸽子、人类以及其他物种的各类行为中。现在,人们已经充分了解到工具性条件反射的特性。它的效果具有非常高的预测性,从一个物种到另一个物种,变异性非常小。一种被称为塑造(shaping)的技术被用来训练动物,其效果比已知的其他任何方法都好。塑造技术是指,通过连续渐进法(successive approximation)对动物进行选择性的强化,使动物逐渐形成所期望的行为模式。在此技术的一项有名的实际运用中,一群猪经过训练能够开收音机、坐在桌子边吃饭、开吸尘器打扫地板,以及把洗过的衣服放到篮子里等。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会被微笑、点头或其他赞成性的信号所强化,增加发表观点、在谈话中提到自己或其他表露行为的频率。塑造技术已被广泛地用于矫正儿童、罪犯和心理病人的问题行为。斯金纳的追随者们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所有自然发生的行为都可以用工具性条件反射进行解释。尽管该观点遭到非行为主义者们的反对。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研究之后,他发现条件反射并不能对语言的学习和使用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会导致明显不同的行为模式。部分强化的不同方式也会有不同的效果。在问题14描述的实验中,对第一只老鼠采用的是连续强化,对第二只老鼠采用的是部分强化。第二只老鼠所采用的部分强化被称为不定比强化(variable-ratio schedule),因为老鼠是在压杠杆次数无规律的情况下获得强化的。换句话说,按压杠杆得到的强化比率是变化的。这种类型的强化能够产生极其持久的行为模式。经过不定比强化训练的动物,与它们从食物中获得的相比,将消耗更多的能量来做出反应。人类与之对等的是赌博行为,在面对吃角子老虎机或其他赌博工具时,许多人表现出显著的持续行为模式,即使从长远看他的行为带来的只有亏损。毫无疑问,原因在于赌博过程包含不定比强化。总体而言,部分强化、特别是不定比强化最显著的特征是,所产生的行为在强化撤销之后,还将持续很长时间。通过连续强化形成的行为,在没有强化时将会消失得更快。这些经过证实的研究发现为本问题提供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