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化研究
心理学中发表的大部分研究都是量化研究。但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心理学的一些研究领域中质化研究日益流行起来。质化研究注重的是非数字的数据。在实际应用中这通常意味着通过访谈收集的言语资料,或是对自然发生的演讲或作品进行记录。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质化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试图分析理解各种各样的谈话以及书面作品的语言,认为语言并非仅仅只是对现实的描述,还是对现实的建构。解构是一种文本解读的方法,特别是在法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著作中述及的解构,对话语分析方法的影响很大。
在社会心理学中,质化研究通常采用民族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的技术,一种研究人类之间沟通交流的方法,于1967年由美国社会学家加芬克尔(Harold Garfinkel)提出,强调常识意义上的语言和对社会的理解。民族方法学大量运用参与观察技术,研究者参与到所研究群体的活动之中,记录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
另一种日渐流行的质化研究技术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obert K.Merton)于1956年提出的团体焦点组(focus group)技术。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广泛用于市场调查之中,用以评价人们对商品、服务以及广告的反应。团体焦点小组是根据调查意图而选择和聚集的一小群人,在一个调节者的引导下进行有组织的讨论,表达自己对该话题的个人体验。团体焦点组技术的支持者相信,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会产生一些重要的信息,而这正是传统的访谈技术所缺乏的。
更为激进的质化研究方法包括现象学(phenomenology)方法。这是一种哲学的研究方法,于1901年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所建立。该方法包含对意识体验的深入细致的描述,试图排除所有的预想、阐释和解释。另一种激进的质化研究方法是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一种从研究的参与者而不是从研究的调查者的角度建构理论的方法。现象学和扎根理论从根本上偏离了传统的心理学实证方法,都是备受争议的。
在讨论统计方法之前,我将回顾几种广为使用的实验的以及非实验的研究方法,分别是个案研究、观察研究、调查法、相关研究、准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研究。个案研究和观察研究通常依赖质化研究的方法,而其他研究方法一般采取量化的研究调查,然而量化研究方法也可应用于个案研究和观察研究之中。质化研究对任何一种研究方法而言都可起到一定的作用,甚至包括对照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