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Geldard,F.A.(1973).Sensory saltationMetastability in the perceptual world.Hillsid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Geldard,F.A.,Sherrick,C.E.(1986).Space,time and touch.Scientific American,255(1),85-89.

※        ※        ※

10.选(b)得一分。弗瑞德想当然地认为小的物体感觉起来要比大的重。这种错觉现象是可信的和非常强烈的。实验已经证明,当两个物体一样重,且其中一个物体看起来明显比另一个物体大时,98%的人会认为体积小的物体比体积大的物体重,并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你自己也可以很容易地用一些工具来演示此现象:在大小不同的两个容器中放入铅块或其他重物,物体周围用沙盖着,以防物体滑动或者因为器皿是透明的而看见了物体。在美国进行的一项实验中,有100名军官判断体积较小的物体比体积较大的物体重两到三倍,其实两个物体一样重。但是较大物体的长宽高各是较小物体的两倍,因此较大物体的体积就是较小物体体积的8倍。一英镑的羽毛感觉起来确实要比一英镑的铅块轻。依赖于主观判断确定物体重量的人,当他们到商店买东西时,就很容易犯错误。

虽然此现象是在1889年,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Georg Elias Müller)与舒曼(Friedrich Schumann)发现的,但被称为体积—重量错觉(sizeweight illusion),或卡宾地亚错觉(Charpentier's illusion)。对这个现象的解释不像该现象最初所表现的那样容易。最显而易见的一种解释是由缪勒和舒曼首先提出的:错觉取决于在举起重物的过程中肌肉用力的程度。假如先举体积较小的物体,然后再举体积较大的物体,那么由于预料体积较大的物体更重,所以就会准备更大的力气来举它。这样在举体积较大物体时,就会产生更轻的感觉,好像一下子就把它举到空中。假如先举体积较大的物体,再举体积较小的物体,那么整个解释过程刚好与上面相反。遗憾的是,1931年进行的一项巧妙实验证明了这个解释是错误的。假如让被试先举起空着的手放在空中,然后由实验者把物体拿起放到被试手中,仍然会产生体积—重量错觉现象。在这种情况中,被试的肌肉当然并没有用力。

法国心理学家卡宾地亚(Pierre Marie Augustin Charpentier)在1891年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他的解释主要集中于物体在被试身体表面每平方厘米上所产生的压力。体积较小的物体,虽然和体积较大的物体一样重。但是很明显,它在手上每平方厘米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力更大,因为体积小的物体集中于皮肤上更小的区域。这个理论既可以解释物体由被试举起时会产生错觉现象,也可以解释被试先空手举起,然后由他人把物体放入手心时也会产生错觉的现象。按照卡宾地亚的观点,人们判断体积较小的物体更重的原因是由于它产生了更大的压力。遗憾的是,这个似乎可信的理论没有维持多久。1894年,心理学家弗劳尼(Théodore Flounoy)通过实验证明,即使只用大拇指和食指两个手指举起物体,也会产生体积—重量错觉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被试的两手指接触的物体面积是相同的,依然出现了这样的错觉,由此可以推断卡宾地亚的观点是错误的。

1931年,英国心理学家萧勒士(Robert Thouless)认为产生体积—重量错觉的原因是,人们在不知道物体密度的前提下不能判断物体的重量。假如两个物体的重量相同,但体积不一样,那么就可以定义体积较小的物体密度更大。按照萧勒士的观点,一个物体的表面重量是它的实际重量和密度的折中;假如两个物体的重量相同,体积较小的物体感觉更重,原因是它的密度更大。这种解释似乎是合理的。中国心理学家黄(I.Huang)进行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此观点。但是结果表明这个观点实际上没有解释什么,似乎更像是对问题的重新描述,而不是解释。

近年来,对体积—重量错觉现象最流行的解释是预期理论(expectancy theory)。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预期理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Norman Anderson)提出的。其基本假设认为:当第二个物体被举起时,会令人产生惊奇感。当第一次举起的是体积较大的物体时,个体会预期第二个物体更轻,因为它的体积相对小些;反之亦然。按照这一理论,较小的物体感觉更重,原因是与体积较大的物体相比时,被实验者预期体积较小的物体会更轻,但实际上体积较小的物体比预期的要重(惊奇感)。从表面上看,预期理论似乎是有说服力的,但实际上它并不符合错觉领域所有已知的事实。理论所依据的假设是个体在举第二个物体时,有一种错误的预期。但是实验已经表明,即使两个物体被反复举起,或允许被实验者仔细检验,并在天平上称这两个物体,错觉现象仍然会产生。在这些实验中,被试举起第二个物体时,知道应有怎样的预期,也不会感到惊奇,但错觉现象不仅不像预期理论所预料的那样消失或减弱,反而还会更强。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注意到体积一重量错觉和年幼的儿童不能掌握质量守恒(见问题4的答案)之间有一些相似性。年幼的儿童认为当一团橡皮泥被捏成不同的形状时,它的质量会发生变化。体积一重量错觉可以被认为是成年人所表现出的一种不同类型的守恒失败。假如物体有不同的体积,就会认为它的质量发生了变化。换句话说,当物体的体积而不是形状发生变化时,成年人就不能保持质量守恒。成年人关注于两个物体体积的不同,而没有仔细考虑它们密度上的差异。这种类型的守恒失败是皮亚杰没有提到的。但是,体积一重量错觉不能归因于质量和密度之间的任何智力混淆。我可以从个人的观察证实,即使是物理学教授,也会像其他人一样体验到这种错觉。

非常年幼的儿童没有体积一重量错觉的体验。一般到4岁时才开始体验此错觉,到6岁时已经发展得非常好。假如6岁以后还没有体验此错觉,会被一些心理学家们认为是患有心理障碍的征兆,被称为狄摩尔征兆(De Moor's sign)。

最后,值得提出的是一种几乎难以置信的体积一重量错觉。这种错觉可以用两块长、宽相同,只是高度不同的砖块进行演示。假如较小的砖块的重量是较大的9倍,那么当把两块砖紧贴着放到一起时,所引起的重量感觉会比单独较重的那块砖的重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