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cognition)
(测验中的问题4、10、12、13)
大约说来,认知(来自于拉丁文cognoscere,意指理解)指信息加工过程。认知包括记忆(memory)、注意(attention)、想象(imagery)、言语(language)、思维(thinking)、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认知神经心理学(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认知通常不包括知觉,虽然两者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
记忆是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记忆可以被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和长时记忆(long-term memory)。感觉记忆是正常的视觉和听觉所必需的。感觉记忆对图像能够保持半秒钟,对声音的保持能达到两秒钟。当我们看电视时,屏幕上所显示的是每秒30张分离的、静止的画面,但我们看到的是运动的图像。要发生这种现象,我们必须至少能够在下一画面出现之前,记住当前的静止画面。如果没有感觉记忆,理解简单的一句话都将是不可能的。因为在这句话结束时,我们已经忘记了开始部分的内容。短时记忆只能在短时间内(几秒钟)保持有限的信息,但是可以通过复述不断地恢复。例如,当我们正在寻找笔记下电话号码时,经常每隔一两秒钟就默念或大声念叨,使信息保持在短时记忆;而感觉记忆可以使信息在间歇时得以保持。有时也把短时记忆称为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它一次只能储藏7个数字或其他项目的信息。没有短时记忆,语言将无法理解,因为为了理解句意,听者或读者至少必须在句末时,还能记住句首的内容。
长时记忆储存单词的意义、人的名字、有用或无用的事件、个人的经历以及长时间保存的其他信息。长时记忆还包括一种类型的知识,被称作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如何执行一系列操作的知识,这种操作通常不需要意识注意或言语陈述。长时记忆的容量非常大,足以容纳比个体一生中所能编码的信息更多的信息。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在经常被重复足够多次后,最终将自动地转移到长时记忆中。对长时记忆的一些基本实验研究结果,在测验问题13的答案中已讨论过。
注意的研究是由下面的事实所激发的:虽然同时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感觉信息,但人们一次只能有意识地、合理地思考一件事。1957年,英国心理学家布罗特本特(Donald Broadbent)提出了一种过滤器理论,认为存在着一种容量有限的中央处理器,它每次可以选择一种感觉输入通道,每秒只能够在输入通道之间转换两次,非注意通道的信息将被保存在短时记忆中数秒。当被拒绝的信息保存在短时记忆中时,过滤器的作用像一个选择开关,允许被选择的信息进入到大脑更高一级的信息处理中心。一些实验研究为该理论提供了证据:成对的数字以每秒两个的速度同时呈现给双耳,听者总是采用两耳依次而不是成对回忆的方式来回忆这些数字。很显然这是将注意从一个耳朵转换到另一个耳朵。现在,认知心理学家们相信,存在着几种以平行方式运行的信息处理器。注意可以在感觉输入与信息输出或行动之间转换。除了纯理论研究之外,对注意也进行了大量的应用研究。例如,记录飞行员、雷达操作员以及其他人的眼动情况,以此为基础导出在动态环境中注意力分配的方程式,设计出与任务的注意需求相匹配、与操作者的能力相匹配的仪器,以减少操作者的错误。
想象的研究涉及由想象和记忆形成的心理表象(mental image)。实验心理学之父冯特(Wilhelm Wundt,1832—1920)认为心理表象与感觉(sensation)和情感(feeling)是意识的三种基本成分。心理学家不仅研究视觉表象,也研究其他感官中的表象,例如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等。对大多数人来说,表象是不清晰的,转瞬即逝的。但一些研究者宣称,极少数的儿童和比之更少比率的成年人能够有异常清晰的表象,他们的视觉表象就像普通的知觉一样,极为清晰,栩栩如生。想象是几种最为有效的记忆术的基础,可以用来记忆词语、数字或其他的一些信息。在认知行为治疗的某些技术中,想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语言心理学有时也被称为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研究包括语言的获得、阅读心理学、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双语者的心理方面以及其他亚主题。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首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学者们对他的观点一直争论不休,这对语言的心理学研究有着强烈的影响。乔姆斯基认为,儿童学习语言的速度和准确性说明,儿童生来至少具有一些普遍的关于语言结构原理的先天知识。
思维和问题解决依赖于或严格,或不严格的逻辑推理形式。演绎推理是从假设推导结论,归纳推理是从特殊的事例进行概括化。演绎推理正确的标准是它的逻辑效度,而归纳推理没有标准。尽管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归纳推理在科学的思维、直觉的统计判断以及社会推理(如种族刻板印象)中起着部分作用。思维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发展之一,是以色列心理学家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和卡内曼(Daniel Kahneman)于20世纪70年代介绍的关于启发和偏见的观点。启发是指采用粗略但有用的程序或经验法则,而不是经过精密的计算或考察所有可得的选择来作决定、形成判断或解决问题。因此启发法不能保证获得正确或最佳的结果。在每天的归纳推理中,常使用的一种经验法则被称为可得性启发法(availability heuristic)。是指通过能够想起的案例的多少来判断一个事件的频率或概率。这种方式会导致偏见或错误的判断,例如当问人们,英文中包含更多以字母k开头的词,还是第三个字母是k的词。大部分人发现,更容易想起以字母k开头的词,因此得出结论以k开头的词更多。但实际上,在典型的长文章中,包含两倍的以k为第三个字母的词。同样的原因,大部分人过高估计暴力犯罪发生的相对频率,而低估非暴力犯罪。原因在于,新闻更多地报道暴力犯罪,人们也更多地谈论暴力犯罪,结果大部分人能够想起更多暴力犯罪的事例。
认知神经心理学介于认知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之间,它关注大脑损伤病人的正常与受损的功能。例如,某些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原理的有效性,能够通过比较大脑损伤病人与其他病患的错误模式来研究。结果发现大脑受到某种特定损伤的病人,只有把每一个字母转换成相应的声音时,才能阅读。他们在阅读那些没有规律的拼写时非常困难,例如yacht。另一方面,大脑受到另一种损伤的病人,不能把字母转换成声音,而且只能借助对词的整体认知来阅读,结果他们在阅读简单的非字词(non-word)时相当困难,例如varg。这些现象表明阅读中至少包括两种分离的机制。
人工智能(AI)是指设计机器来完成那些通常由人的头脑完成的事情,例如下象棋、逻辑思维、写诗、创作音乐和分析化学物质等。AI最重要的应用是形成不需要(甚至是不允许)意识控制的智能形式,例如视觉和语言。AI强调的是软件而不是硬件,兴趣主要集中在信息的加工过程上。一些AI程序被设计用来模拟人的心理过程或大脑的生理结构。对AI最有影响的贡献之一,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玛尔(David Courtenay Marr)于20世纪70年代末所发展的视觉计算理论(computational theory of vision),这一理论精心地模拟了人类的视觉系统。该理论试图揭示落在视网膜上的光如何被转换成代表形状、颜色与运动的符号表象——一项比任何人所能想象的还要复杂得多的任务。语言的AI模拟没有获得成功,除了强调语言(几乎是普遍的人类能力)的不容怀疑的计算复杂性之外,这可算作重要的负面成就。如果对词汇、句法结构以及谈论的范围作出严格的限定,AI程序就能解释自然的人类语言。
20世纪90年代,AI的一项重要发展是以并行分布式加工为基础的联结模型的提出。该研究领域致力于设计由相互联结的加工单元组成的智能系统。在这种智能系统中,知识内容不是简单独立地呈现,而是以加工单元联结的模式呈现,这些联结模式是适应性的,可以从经验中习得。人们相信与以前提出的系列加工模型相比,联结模型为大脑加工提供了一个更灵活、更有效和更真实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