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Washington,DC:Author.

Freeman,C.P.L.(1993).Neurotic disorders.In R.E.& Kendell,A.K.Zealley(Eds),Companion to psychiatric studies(5th ed.,pp.485-524),Edinburgh:Churchill Livingstone.

Kendell,R.E.(1993).Schizophrenia.In R.E.Kendell,A.K.&Zealley(Eds),Companion to psychiatric studies(5th ed.,pp.397-426),Edinburgh:Churchill Livingstone.

※        ※        ※

18.选(b)得一分。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可能更具冒险性,这是群体极化现象(group polarization phenomenon)的一个例子。虽然该现象与人们的直觉颇为相反,但却非常强烈,并且很容易在教室里演示。

群体极化现象的一种特殊情况是转向风险(risky shift),分别由美国心理学家齐勒尔(Edward Ziller)于1957年和另一位名叫斯腾纳(James Stoner)的美国大学生于1961年各自独立发现的。两位研究者分别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发现对于具有风险性的决定,群体决策要比个体决策更具冒险性。两位研究者都对自己的研究结果感到惊奇,因为直觉表明,各种委员会、理事会及其他决策团体能缓解个人的鲁莽性,抑制个体的大胆与冒失。虽然有些意外,但是许多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的结果证实了最初的发现:在大部分包含风险性的两难中,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具有冒险性。在劳资纠纷中有种众所周知的倾向:集体讨论比不记名投票更易导致好战的决定,部分原因就是转向风险造成的。赌博决策,比如问题18中所描述的就符合转向风险现象。

1969年,法国心理学家莫斯科维西(Moscovici)和扎武勒力(Zavalloni)发现了群体决策中的一种更普遍的效应,他们称之为群体极化现象。这是一种在群体决策,包括那些不具有风险性的决策中,夸大群体成员中占主导地位的个体观点的趋势。法国研究者的研究表明,在经过群体讨论后,学生们对戴高乐的赞许态度会更肯定,而对美国人的反对态度也会加剧。研究者们在世界的许多地方进行的研究都证明了这种普遍性的效应,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转向风险变成仅仅是群体极化现象的一个特例。在作出冒险性的决定时,假如群体成员中个体的观点在冒险与谨慎之间倾向于冒险时,转向风险就会发生。而文化偏见是倾向冒险而不是谨慎,这使得个体通常更偏向于冒险。在这种情况下,群体讨论的结果将使个体倾向于冒险的主导观点更加扩大化。

目前有几种理论或假设被用来解释群体极化现象。其中,两种最令人满意的理论具有相似的假设。在作出冒险性的决定时,社会比较理论(social comparison theory)认为,在西方工业文化中,人们一般倾向于敬佩冒险而不是谨慎,因此喜欢自己至少应该与其他的同伴一样冒险。在群体讨论中,群体中的一些成员可能发现其他成员的决定比自己更具有冒险性。为了恢复其自我形象(self-image),他们就会改变自己的决定,变得更加冒险,这样就使得群体的决定更具有冒险性。由于人们倾向于敬佩冒险而不是谨慎,所以说服性论证理论(persuasive argument theory)认为,在群体讨论中,赞成冒险的说服性论证比主张谨慎的辩论更容易表达出来。因此,人们更容易被说服而改变自己的观点,表现得更冒险。

社会比较理论和说服性论证理论都是有效的,经过很小的修改,能够用于各种类型的群体决策中,不管该决策是否包含冒险倾向。例如,可以用这两种理论解释莫斯科维西和扎武勒力的研究结果,即法国的学生由于普遍赞同戴高乐而反对美国人,因此在群体讨论后,他们更加赞同戴高乐,也更加反对美国人。这两种理论所包含的假设已经被研究者们仔细研究,并得到证实。群体极化现象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证据表明群体极化现象是由社会比较和说服性辩论两方面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