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Aserinsky,E.,& Kleitman,N.(1953).Regularly occurring periods of eye motility and concomitant phenomena during sleep.Science,118,273-274.
Dement,W.C.(1978).Some must watch while some must sleep.New York:Norton.
Hobson,J.A.(1995).Sleep and dreaming.In D.Kimble,&A.M.Colman(Eds),Biological aspects of behaviour,(pp.68-91),London & New York:Longman.
※ ※ ※
2.(c)。一个得分点是知道梦游与说梦话(梦话的内容清晰、确切)不是发生在噩梦或普通的梦期间,虽然许多电影导演和小说家在剧本中通常是这样写的。为什么梦游和说梦话不是发生在噩梦或普通的梦期间,有一个相当有趣的解释。
睡眠经常被认为是一种完全放松、不活动的状态。但是在REM睡眠(见对问题1的回答)阶段,睡眠充满栩栩如生、频繁的梦。这时脑电活动比没有梦的睡眠阶段更强烈。例如,处于REM状态的睡眠者可能正做着与朋友谈话、打网球或追赶公共汽车等形式的梦,但是这些不会导致睡眠者产生真正的行走行为。事实上,在REM睡眠阶段,睡眠者身体的骨骼肌——一种控制胳膊和关节运动的自主性肌肉,处于完全瘫痪、弛缓、缺乏伸缩性与紧张感的状态。在REM睡眠阶段,能观察到的个体身体运动除呼吸和REM外,其余的仅仅是四肢的偶尔抽动。
1965年,法国里昂大学的研究者朱维特(Michel Jouvet)与德尔曼(F.Delormé)发现了在REM阶段造成睡眠性麻痹(sleep paralysis)的大脑机制。这个机制在脑干(brainstem),位于大脑的底部。脑干的结构像烟囱,把大脑和脊髓相连接。它包含控制意识和某些植物性神经的功能。例如呼吸和心血管运动的中枢都在脑干。通过对猫的研究发现,假如用一根电线把脑干中叫做脑桥的一小部分物质损坏,那么这只猫即使处于REM睡眠阶段也不会躺着。一旦开始进入REM睡眠阶段,猫就会四处走动,表现出抬头、扭动胡须、站起来、寻找和攻击猎物、发出咝咝声、用爪子抓空气等行为。但是,此时的猫已经睡得很熟了,而且所表现出的行为也没有受到环境中任何事物的指导。这种情形被称为张力缺失性快速眼动睡眠(REM sleep without atonia)。
在REM阶段,导致张力缺失的机制可以防止人们在做梦的过程中产生某些行为,从而防止伤害自己。一些研究者认为嗜眠病(narcolepsy)的产生,是因为从脑干传到身体各部位的信息被阻断。具有嗜眠病的人表现为在没有丧失意识的情况下,不可预知地忽然从清醒状况进入到REM睡眠状态,或者从清醒状态突然进入麻痹或缺乏张力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