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sociology)
社会学一词由19世纪法国哲学家、数学家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所发明,意指对人类社会及其结构和过程的研究。在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三位社会学家的理论对社会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德国政治哲学家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认为,生产的经济模式和关系是所有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基础。他特别强调在社会的功能和变革中阶级冲突的重要性。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émile Durkheim,1858—1917)质疑社会过程可以通过个人的行为来理解这一假设。他认为哪怕是自杀,这一明显的、终极的个人行为,也不能完全从个人的角度进行解释。迪尔凯姆通过社会调查表明:利己主义自杀(egoistic suicide),与已婚者相比更多发生在单身人群中,产生于社会内聚力的缺失;利他主义自杀(altruistic suicide),相对来说在日本更普遍,是由于对社会产生的失败感而引起;失范性自杀(anomic suicide),很少出现在信仰天主教的人群中,是由于社会准则的缺失造成,迪尔凯姆称之为失范(anomie)。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1864—1920)把注意力主要集中于理性的社会含义上,把经济和法律看成是理性的人类行为,而把宗教看成是非理性的行为。他依此划分了权威和官僚主义的类型。
很明显,在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有相互交叠的地方。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社会态度,它在两门学科中均被研究。但即使是研究同一现象,这两门学科也倾向于在不同的层面进行。社会学家研究社会和社会过程,不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研究与解释;心理学家研究社会现象的目的是帮助解释个体,或至少是小群体的行为。两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研究方法。心理学家更主要依据实验的证据验证他们的理论(在第4章中将会讲到更多的研究方法)。社会学家也依靠通常是调查得来的证据,但由于学科本身的特性,社会学家的研究不能使用对照实验。
心理学中一个主要的研究领域是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这也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社会心理学的心理学版本与社会学版本之间的微妙差异常常使学生们感到困惑不解。不同专业的学生有倾向地选择不同版本的教科书。很明显,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学版本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版本有所不同。特别是,实验社会心理学经常被社会学者们所轻视,并表示不可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