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扎鲁宾协定》

《莱西-扎鲁宾协定》

1958年1月27日,美苏签订了《美利坚合众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交流的协定》。该项协定主要由两位谈判代表签订,分别是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负责东西方交流事务的特别助理威廉·斯特林·伯德·莱西(William S.B.Lacy)和苏联驻美大使乔治·尼古拉耶维奇·扎鲁宾(Georgi N.Zarubin)。这项协定后来被称为《莱西-扎鲁宾协定》。〔9〕

《莱西-扎鲁宾协定》(The Lacy-Zarubin Agreement),通常简称为《莱西-扎鲁宾》或是《文化交流协定》是所有国际合作形式的一项重大革新。耶鲁·瑞奇蒙德(Yale Richmond)在美国国务院文化局(State Department's Bureau of Cultural Affairs)监督美苏合作项目数十年之久,正如他在早期交流项目中强调的那样,“对于美国,这样的协定是史无前例的。”〔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解释说,美国曾单方面资助并管理过与德国和日本的交流项目,目的是加速这些国家民主化进程,但项目中正式双边关系与政府间合作的概念却是新颖的〔11〕。此外,美国非营利组织和私营部门也参与了该项目,涉及的领域包括科技、广播、电影、青年、教育、表演艺术、体育以及旅游业。在某些情况下,这些活动几乎完全是自筹资金和自行管理的。瑞奇蒙德问道:“那么,为什么这样的协议具有必要性呢?”“简单来讲,”他接着说,“是因为苏联领导人想要达成这项协议,并使其成为交流的条件。”〔12〕简言之,这或许为了满足苏联的一些想法。在苏联,所有进行交流的领域都是由国家资助和控制的。

在这一框架下所开展的活动安排组织十分严密。“交流”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精心规划的交易,事实上与间谍活动并无二致。通常,这些交流活动以人或人·月为计量单位开展。〔13〕协议中规定,项目的基本原则是平等、互惠和互利。

美国和苏联政府的政策目标在某些方面相似,而在另一些方面则截然不同。在他对这一时期的全面研究中,瑞奇蒙德描述如下:

正如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指令(NSC 5607)所述,美国的目标是通过增强人民和机构之间的联系,来拓宽并加深与苏联的关系;让苏联人参与共同活动,养成与美国合作的习惯;给予苏联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世界和自己,从而结束苏联的隔离状态和内向倾向;接触苏联的制度和人民,增进美国对苏联的了解;并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长期合作中获益。

苏联在交流中的目标并未公开阐明,但从对它们如何进行交流的一项研究中可以推断出,其目标可能包括以下内容:获取接近美国科学技术的机会,并了解有关美国这个主要对手的更多信息。通过让美国人参与双边活动来支持苏联与美国平等的观点;宣扬苏联是一个和平大国的观点,寻求与美国进行合作;展示苏联人民的成就;缓解苏联学者、科学家、表演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积压已久的对国外旅行和交流接触的需求;并在苏联艺术家的国外演出中赚取外汇。〔14〕

《莱西-扎鲁宾》经过多年的重新谈判、微调和修订,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它都是美苏所有主要文化和科学交流与合作活动的外交和法律基础。它为大批的人文活动制定了框架,随后此领域每项重要政府间协议中都引用此正式框架协议作为议定书。这些活动不仅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的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还包含了其他不计其数的活动,包括著名的艺术表演,巡回展览(包括在莫斯科举行的那场著名的美国国家博览会,该展览举办场所就是尼克松与赫鲁晓夫于1959年进行的“厨房辩论”[4]的所在地),还有专业人士和普通民众的交流。所有这些活动都是在《莱西-扎鲁宾》谨慎界定的范围内开展的,因为这项协定并无先例,所以具有政治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