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科学简介
纵观俄国历史,科学基本上是为国家的需求服务。更具体地说,最初,俄国引入科学是为了加强军事防御:17世纪沙皇阿列克谢一世(Tsar Aleksey Ⅰ)引进德国大炮,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引进荷兰的造船技术。俄国长期征战瑞典、波兰、波罗的海地区、土耳其和其他地区,在这些科学技术的帮助下获得胜利,跃升为世界帝国。1724年,彼得大帝在统治晚期建立了圣彼得堡科学院(St.Petersburg Academy of Sciences),用以发展军事技术所需的科学知识和原理,圣彼得堡科学院是俄罗斯科学院的前身。1762年,叶卡捷琳娜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登上皇位。她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大力支持科学院的发展,因此,科学院吸引了众多外国杰出科学家和俄国新兴科学界的精英。
在接下来的一个半世纪里,在国家和私人慈善家的支持下,俄国科学繁荣发展。苏联时期,特别是斯大林掌权后,军事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加剧。保守估计,苏联有四分之三的科学经费来自军方。
此外,苏联科学体系的另一个特点是,研究与教育严重分化。如上文所述,在斯大林时期,科学研究前所未有地集中于苏联科学院下属的研究所以及一些工业部门的研究所,这些研究所进行着核武器和其他武器的应用与发展研究。除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大学外,其他大学基本上沦为了教育机构。科学院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分配科研经费和科学设备采购经费,而且很多科学设备都是由优秀的技术人员自行制作。在科技发达的国家,研究与教育基本不会分离开来。然而,在苏联,由于与军事相关的研究获得了大量资助,大批科研人员参与其中,而研究所本身承担起了为优秀大学毕业生提供高等教育的责任,所以,苏联的科学体系似乎运行良好。
但这个体系的效率非常低。格雷厄姆和德芝娜写道:“根据一位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官员的说法,美国科学家的平均工作效率是苏联科学家的四倍。”〔215〕苏联科学资金的来源和本质以及管理方式直接导致了这一后果。前面已经说到过,财政资助没有通过竞争机制,而是自上而下地分配给科学院和工业部门的研究所,再由研究所所长分配给研究团队和个人。作为一种评估和资助科学研究的方法,基于成果的同行评审在苏联完全不存在。相反,苏联施行以军事为导向的计划经济,计划型的研究管理体制是整个大环境的缩影,这种管理体制虽然产生了很多优秀的科学成果,但也滋生了不公与腐败。苏联无法从西方市场购买现代科学设备,这意味着即使是最优秀的苏联科学家也不得不临时自行制作器材,尽管这些器材很巧妙,但通常不如西方同行使用的实验器材,效率也更低。特别是在应用研究方面,对西方工艺和设计的复制和逆向分析研究非常普遍。
尽管如此,苏联科学院的研究所确实进行了一些出色的基础、非军事研究,特别是在物理和数学等领域。事实上,也正因为研究环境相对落后、研究设备相对匮乏,苏联的科学家们形成了独特的见解和研究方法,为与其他国家在很多领域的互补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成为许多科学合作成功的关键。
出人意料的是,在这种自上而下的体系中,科学家也有一定的自由可以选择研究主题,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研究所、实验室和团队的大量资助使一些顶级科学家能够从事与特定项目无关的基础科学研究。尽管依旧受限,但无疑,苏联科学家很珍惜在基础研究领域的自由。事实上,许多那个时代的科学家现如今仍会缅怀那段经历。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因为,该科学体系下,科学家的待遇很好,尤其是高级科学家和科学院的院士。他们有着丰厚的薪资,通常能免费分到体面的公寓,还能获得优质的进口商品和食物以及专门的度假疗养院等一系列福利。在苏联,科学家身份是对个人才能的认可,象征着极大的荣耀。而研究所对很多人来说就像避难所,可以用来躲避政治风波,在研究所里,科研成果确实有一定的意义。用罗尔德·萨格迪夫(Roald Sagdeev)回忆起的一首饮酒歌来说就是:“只有物理学才有意义。”〔216〕客观地说,在其他发达国家,优秀的人才会从事各行各业,而在苏联,他们更倾向于从事科学工作。
本节主要对苏联科学做了简要介绍,我希望能对普通读者有所帮助。我从我之前的采访中收集提炼了具有真正深度和内涵的佐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