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布里格姆-格雷特:气候变化的奥秘
2009年,朱莉·布里格姆-格雷特(Julie Brigham-Grette)前往偏远的埃利格格特根湖(Lake El'gygytgyn)进行钻芯考察,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为地球轨道变化造成古代全球变暖提供了确凿证据,也为人类活动敲响了警钟。以下长篇访谈摘录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这次考察成果丰硕。4月份第3周的某天,我们钻到了基岩,获得了36亿年的气候变化记录,接着,我们再向下深钻了200米,抵达了陨石撞击层。很久之前,陨石在此处撞击了火山,从没人见过这种样本。
考察结果可总结成以下几个要点。首先,我们发现,在360万—220万年前的上新世[15]非常暖和,比现在暖和多了,这并不奇怪,因为二氧化碳的浓度和现在差不多,那里出现了铁杉、胡桃树等植物化石,这些树木是“上新世到更新世出现巨型动物”的证据。很明显,当时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导致北极十分温暖。而人类现在的排放活动会导致相同结果。我们也可从中看出,在那个时期,二氧化碳浓度大约达到百万分之四百,格陵兰岛没有冰原,整个北极被森林覆盖,而且,部分时候,西南极洲冰原也会消失。当时全球海平面很高,整个地球都很温暖。我们看到了第一个大冰期之前的过渡阶段,了解到北极如何从森林带演变成如今的冻土带。
第二个要点仍然相当惊人,我们记录了过去280万年内17个气候异常温暖的时期,它们被称为超级间冰期,从最近的几个超级间冰期来看,其并非由二氧化碳所造成。南极洲的冰芯显示,至少在过去的80万年里,二氧化碳浓度并不一定高。所以我们有证据证明超级间冰期需要更多的解释。我们分别于2011年、2013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两篇论文,〔123〕记录了当时温暖的气候,以及这17个超级间冰期。
有几个超级间冰期引起了全世界的兴趣。此前,从未有人在北极发现过它们。我们现有的地质记录大约有20万或30万年,但我们确实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气候在不断演变。与海洋完整的地质记录不同,陆地地质年代记录零碎而分散。
2009年我们钻探时,发生了另外一件事,南极钻探计划(Antarctic Drilling Program,ANDRILL)公布了他们从罗斯冰架下提取的冰芯结果。因此,他们能够记录下西南极洲冰原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对科学界来说,这项工作意义非凡,人们突然清楚地发现,西南极洲冰原并不稳定。科学界曾认为,700万年来,西南极洲一直很稳定,从未变小,现在看来,这个假设并不正确,南极钻探计划成果提供了不同的解释。
快进到今天:我们与所带的研究生一起工作,提出了米兰科维奇理论,其解释了更新世[16]为何会有超级间冰期,毕竟当时的二氧化碳浓度还不如现在高。尽管成因很复杂,但事实证明,受引力影响,地球公转轨道变化、地球自转倾斜度,以及近远日点(即偏心率、黄赤交角、岁差)共同导致了南北半球夏季太阳日辐射量变化。也就是说,当偏心率为零,地轴倾斜度达到最高,两个半球就会连成一条直线,气候也会变得同步起来……所以,当两极突然同步,其夏季就会同时到来。我们认为,当两个半球同步,超级间冰期就会出现,并导致南极地区一直处于间冰期模式。南半球若长期处于间冰期,西南极洲冰原就会消失。当地轴倾斜度很高时,南北半球排成直线,地球会进入异常温暖的超级间冰期。当然,这只是一个我们仍在努力研究的理论。
地球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格陵兰冰原极易受到气候影响,其出现与消失比我们以为的更容易、更频繁,西南极洲冰原也同样如此(基于南极钻探计划结果)。现在虽然不是超级间冰期,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超过百万分之四百,全球气温不断上升,气候正朝着300万年前的上新世时期变化。二氧化碳成为当今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因此,科学界有理由认为,西南极洲冰原正在发生的消融不会停止。地质记录与过去一年的新观测结果证明了这一点,当然,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格陵兰冰原也开始消融。〔124〕
虽然此次考察成就卓越,历史意义重大,但一些人最初并不看好这一项目的前景:“我记得,我第一次提交拨款申请提案时,一个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项目经理跺着脚走出了房间,说这是个愚蠢的想法。他说,‘你为什么研究一个俄罗斯东北部的湖呢?它离北大西洋这么远,不会有任何成果。’然而,当我们钻取出那些最初的冰芯时,他又说,‘呀,这些冰芯与南极冰芯相似,贝加尔湖的冰芯与我们湖的冰芯相似,这不是偶然。’它有一个全球性的信号。”〔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