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一、 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滇西即云南西部,从古至今都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边防门户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这里东接昆明,西邻缅甸,是连接中国腹地与印度洋的交通孔道。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华北及东南沿海大片国土落于敌手,出海通道相继被日军阻断,西南川、滇、黔3省的战略地位迅速上升,成为支撑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后方基地。为缓解日本封锁造成的压力及适应战略上的需要,国民政府交通部与云南省政府共同决定赶修滇缅公路西段,开辟大西南出海通道。1938年8月底,自昆明起,经下关(今大理)、保山至畹町出境,连接缅甸

腊戍 (1) 的滇缅公路建成通车。滇缅公路内连川、黔、桂、康4省,外通缅甸腊戍、曼德勒、仰光,是中国西南主要的国际交通线之一。滇越铁路被日军切断后,滇缅公路作为盟国援华国际通道的重要性凸显,当时的月运量即在万吨以上。因此,为掐断中国这条至关重要的“抗战生命线”,逼迫国民政府放弃抵抗、屈膝投降,日本在挑起太平洋战争、大举“南进”的同时,不断扩大战线,除席卷南洋各地外,还陆续攻占泰国和缅甸,对中国西南地区构成严重威胁。日本寻求封锁滇缅通道的战火扩大到缅甸后,1942年3月,国民政府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要求,动员中国远征军10万将士出国抗日。入缅之后,尽管中国远征军将士斗志昂扬、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但因盟国各方协调指挥不当,尤其是缅英当局为了自保,一再贻误战机,致使日军长驱直入并迅速切断中国远征军后路,造成全局动摇、战线崩溃的恶果。最后,中国远征军不得不分散撤退回国或转入印度,声势浩大的援缅行动以失利告终。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败,国门洞开,日军先头部队乘虚而入,于1942年5月上旬强占了中国怒江以西的德宏州各地及保山地区龙陵、腾冲等大片国土。1942年5月—1945年1月,日本在占领滇西期间实行残暴的军政统治,不仅给滇西沦陷区各族人民带来了极为深重的灾难,也使当地社会面貌发生了诸多变化。

本书的目的之一是详细描述日军攻占进而统治滇西沦陷区的全过程。研究内容主要有日本侵占滇西的图谋及其行动(包括日本“南进”政策的出台、“断”字号作战的图谋、攻占滇西的作战过程等)、统治滇西时期各类伪政权的建立与运行(包括军政统治机构“行政班”、各地各级“维持会”、龙腾伪政府的建立、强征民夫、对德宏土司地方政权的特殊政策等)、对经济的控制与资源掠夺(包括成立经济统制机构、强制发行日军军票、劫掠滇西民众生产生活资料等)、奴化教育与社会控制(包括各种形式的奴化教育机构的建立与运行、愚民政策的实施、对滇西社会的控制、鸦片毒化等)以及日本在滇西沦陷区的暴行(包括无差别战略轰炸、细菌战、性暴行、“三光”作战等)。本书期望通过对以上日本统治滇西沦陷区全貌的分析,揭橥其侵略本质。

本书的目的之二是深度探究日本在滇西沦陷区统治期间各阶段的特点。在日本侵略者与中国远征军围绕滇缅公路和中印公路“断”与“通”的火线对峙中,日本盘踞滇西沦陷区长达两年零八个月之久(1942年5月—1945年1月)。在此期间,日本从“入寇”到“坐寇”最终成为“败寇”,其统治手段也相应经历了从占领之初的“肆意妄为”到统治中期的“怀柔同化”,再到战败末期“歇斯底里”的转变。在审视不同时段日本统治政策的调整演变后,本书归结出日本统治滇西沦陷区的总体特征。

本书的目的之三是总结日本统治给滇西社会发展带来的诸多后果。由于日本的侵略、掠夺与统治,滇西沦陷区的社会发展被外力打断,陷入停滞甚至是倒退的困境。为充分说明这一点,本书通过对战时日本统治滇西沦陷区方针、政策和措施的分析解读,借助翔实的档案史料和统计数据等文献,揭露日本的侵略与统治给滇西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与深刻影响。

笔者认为,日本在滇西沦陷区的统治较之全国其他沦陷区既具有共性,亦不失自身独有的特征。对日本在滇西沦陷区的统治作系统研究,挖掘其典型性,既有助于丰富抗战区域研究,也有助于夯实侵华日本统治研究领域较为薄弱的云南部分。这正是本选题的深层动因所在。

近代史上中国诸多地区陷于日本之手,是日本长期侵略中国的直接后果,对其开展的研究也是日本侵华史、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中日关系史的重点部分。若想全方位、多视角、深层次地解读日本侵华史,在深化重点地域和领域(政治史和军事史)研究的同时,有必要强化区域抗战和薄弱环节(沦陷区的社会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滇西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沦陷区域,其社会在日本的侵略与统治下发生巨大的断裂与变革。将侵华时期日本对滇西的统治作为一个个案,对其进行全方位、深入详尽的研究,厘清日本入侵滇西的轨迹和过程,揭露其本质、解析其特征并揭示其影响,无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警世意义。

从学术价值的维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对滇西地区的侵占及统治的相关研究,是日本侵华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学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为系统、深入地研究日本入侵并统治滇西沦陷区的具体史实,不仅可以强化以往日本侵华史研究中被忽略或遮蔽的一些薄弱环节,而且可以极大丰富中国近代史、中日关系史、滇西抗战史研究的内涵。有鉴于此,本书在全面、系统研究日本侵华期间对滇西沦陷区统治的基础上,尽量弥补以往此项研究由于史料局限所产生的片面性,力求在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和实证考察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与此同时,本书进一步加强对日本统治滇西沦陷区相关资料的整理与考证,并以此为立论的起点,深入开展理论上的分析、探讨、争鸣,冀望于对推动本领域的学术研究有些许裨益。

再者,就现实意义而言,日本在统治滇西沦陷区近3年里,杀人盈野,烧抢掳掠,无所不用其极,使滇西各族人民遭受了近代以来最大的劫难。时至今日,日本仍有一股右翼势力在极力掩饰日本军国主义者曾对中国及亚洲各国所发动的侵略战争,他们经常抛出否认或美化侵华战争罪行的怪诞言论。面对这种状况,我们有责任将日本在中国包括在滇西占领期间的残暴统治及其具体史实作一全面揭露。这不仅能为批驳日本右翼势力否认或美化其侵略战争的言论提供确凿的历史依据,而且可以给滇西人民留下一部日本在滇西罪恶统治的信史,继而加深人们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教育我国人民尤其是滇西边疆地区各族青少年,使其继承和弘扬滇西抗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