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滇缅公路的战略封锁
滇缅公路的建成通车粉碎了日本企图封锁并困死中国的战略计划。为此,日本先后采取禁运和轰炸等手段,妄图从源头上彻底掐断这条国际援华物资补给线。
(一) 外交施压对滇缅公路禁运
滇缅公路甫一建成,日本驻仰光外交官立即向英缅殖民政府提出威胁,企图对滇缅公路实行禁运。1940年6月19日,日军参谋本部情报部部长土桥勇逸以战争相威胁,向英国驻日武官提出关闭滇缅公路的系列要求,具体为:“1. 关闭滇缅公路;2. 关闭香港边界;3. 英军从上海撤退。” (25) 翌日,日本外相有田八郎将土桥的要求公开化,并强调“如果滇缅公路不被封闭,他将不能控制日本的极端派” (26) 。6月24日,日本外务省通过正式外交途径要求英国政府采取措施,停止通过滇缅公路向中国运送战争物资和某些其他物资,同时对香港方面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日本政府声称,如继续让这些物资过境运输,将对英日关系产生严重的影响。为了加重这种威胁的分量,日本还在毗连九龙租借地的边界上集结了5000名日军。 (27) 形势一度变得非常危急。最终,英国在日本的威胁和对日奉行绥靖政策的背景下,做出了关闭滇缅公路的决定。
1940年7月18日,英国当局在东京与日本签订《英日关于封闭滇缅公路的协定》(亦称“克莱琪—有田协定”)。协定规定“英国政府从1940年7月18日起3个月内,禁止武器、弹药并铁道材料等通过缅甸输送至中国。上述禁止经缅甸输出之货物,在香港亦同样禁止输出” (28) 。至此,日本以外交施压手段封锁滇缅公路的图谋暂时奏效。英国同日本签订的关于封闭滇缅公路的协定是“中日战争爆发以来英国对日本所采取的一系列绥靖行动中的最后一次,但却更使日本蔑视英国,加快了‘南进’的步伐” (29) 。
然而,由于日本侵华严重损害了英国在华及其在远东的利益,加之中国的强烈抗议 (30) 、国际舆论的压力、美国的强硬态度等,英国终于在1940年10月18日重新开放滇缅公路 (31) ,这也意味着日本企图通过外交施压封锁滇缅路的计划宣告失败。
(二) 轰炸滇缅路
滇缅公路再次开通后,日本转而采取以战略轰炸阻断援华路线的军事行动。
想要轰炸昆明和滇缅公路,必须有最佳的空军基地,法属印度支那北部遂成为日本战略中的理想选择。1940年10月7日,日本成立“滇缅路封锁委员会”,任命侵华海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大川内传七少将为指挥官,从河内空军基地派出飞机 (32) ,开始对昆明、滇缅公路及沿线的桥梁、机场、城镇和乡村实施无差别战略轰炸。
1940年10月—1941年2月,日军先后出动飞机400架次,重点轰炸滇缅公路2座关键性的桥梁——澜沧江上的功果桥和怒江上的惠通桥。前者被炸16次,后者被炸6次。2座桥建造得隐蔽巧妙,日军虽多次轰炸,命中率却不高,仅在1940年10月28日和1941年1月6日先后成功轰炸。在日机轰炸功果桥、惠通桥期间,中国路桥技术人员和滇西民工顶着随时被日军轰炸的危险,同仇敌忾,随炸随修。由于中国抢修员工英勇顽强,加之稳妥可靠而又简便的渡运方法,两地始终保持“桥断路仍通”。虽然2座桥被炸总计20多次,但直至1942年5月滇西沦陷,除被英国封锁的3个月外,滇缅公路无法通车的时间仅有13天。因此,该路被誉为“炸不断的滇缅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