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占领滇西各地
“滇西”从古至今是一个动态的地理概念。本书所论述作为沦陷区的“滇西”属于民国时期的空间概念,其地理范围、行政区划、居民人口、民族构成等以20世纪30—40年代的数据为准。
(一) 滇西兵要地志考
滇西为山岳地带,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南与泰国接壤,东南毗连越南,西南界接缅甸,西北通达印度,地势高耸,北高而南渐低。怒山、高黎贡山诸脉内均自北而南横断全境,入于中南半岛。而澜沧江、怒江、龙川江、恩梅开江奔流其间,水流湍急,波涛汹涌,雨季水涨,横渡艰难,形成军事上的自然天险。
滇西气候虽四季温和,春冬经常晴朗,但秋夏之交雨季(6、7、8、9月)届临时,通常数日或数十日阴雨连绵,浓雾弥漫,给空军活动、部队运输、观测、射击等均造成极大不便。又因雨季期间阳光缺乏,到处阴湿,所以滇西蚊虫繁殖快,瘟疫细菌传播种类尤多。且深谷内动物的排泄,植物的腐烂,很长时间不能充分地分解蒸发,形成“瘴气”,侵入辄病。瘴毒最频发之地为怒江坝及芒市坝,故每届雨季,坝内居民多相率迁居高山以避之。此际平原低注之处亘数十百里,人烟绝迹,大军至此,迨如入无人之境。
国民政府军令部1943年的调查资料显示,滇西地区共有42县局,即宁洱、思茅、六顺、镇越、江城、车里、佛海、南峤、澜沧、双江、镇康、昌宁、顺宁、缅宁、云县、保山、云龙、龙陵、腾冲、永平、漾濞、大理、凤仪、蒙化、弥渡、祥云、镇南、景谷、景东、镇沅、新平、元江、墨江、双柏、禄丰、广通、姚安、楚雄38个县及宁江、沧源、耿马、潞西4个设治局。 (38) 但从日军入侵后沦陷区的范围来看,“滇西”的地域范围以德宏、腾龙两地及保山部分地区为主,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
滇西边陲重地,首推腾冲与龙陵,因腾冲为密支那及新街(又称八莫)之锁钥,龙陵则为新街及腊戍之咽喉,扼滇缅公路。腾龙公路之交会点,皆为自古以来军事所必争之地。日军侵入滇西后,即以腾龙两地作为进窥云南内部之据地。
腾龙两地均为崇山峻岭,山岳绵亘。高黎贡山横贯南北,与怒江平行,雄踞西岸,海拔在4000米以上,山巅常年见雪,气候剧变无定。且山内丛林茂密,古树参天。松山扼惠通桥西岸,为控制滇缅公路的咽喉地带,形势高峻险要。大雪山在苏帕河之北,峭壁断岸,峰峦起伏。其间道路狭窄倾曲,人马通行困难,大军运动作战均不利。惠通桥以西,除滇缅公路直通缅甸外,其余骡马大道绝少,羊肠小径悉随山脉之形势而曲折倾斜急峻,攀登不易。且复越山岭,跨深谷,穿密林,涉山溪,一至雨季,则洪水陡涨,到处不能徒涉;山路湿滑,平地泥泞,部队运动及骡马驮载,如一不慎,则坠入深崖或陷入泥淖,人马伤亡,在夜间行军尤甚。
战前的滇西,人口约有76万,汉夷杂居。怒江西岸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世居这里的有傣族、景颇族、傈僳族、德昂族、阿昌族和彝族等。 (39) 除腾冲、龙陵县汉族居多外,其他泸水、潞西、畹町、瑞丽、陇川、盈江、莲山、梁河等县主要是少数民族。腾冲士善民良,地方殷富,居民率多汉籍,皆长江南北经商游宦、从军屯垦而至者,人口有20余万。该地耕读文化兴盛,百姓从商为业,气候温平,人情和顺,声教所及,文化开通,人才代有。龙陵县属镇安所、勐冒、龙陵城区及象达系小盆地,略产大米,经济稍富裕,其内居民较多且聚居;其余地方均系高山丛林地带,地质硗薄,食物不足,村落零散,住民极少,均为摆夷、倮倮、傈僳等少数民族,他们以砍柴种山为业,知识落后,思想保守。 (40) 龙陵附近均系汉族,芒市、遮放、畹町等处尽属摆夷。遮放以西山地山头人居多,畹町四周则是山头、利索(傈僳旧称)、汉人杂居处。总之,沦陷之前的滇西,历史悠久,物产丰富,以腾冲为代表的商业重镇经济发达,由永昌古郡发展而来的保山文化繁荣昌盛,整个滇西地区民族众多且和平相处。
(二) 日军攻占滇西各地
日军第56师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入侵缅甸和中国滇西的日军主力作战部队。自1940年起,日军8个常设师团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永久驻扎。以留守师团为基础,设立新师团来替代常设师团。其中的第56师团是以留守久留米的第12军团为基础组建的,以福冈、佐贺、长崎作为征兵区。其管辖区从1941年起改名为久留米师管区。1945年负责管辖区域补充任务等军政的留守师团司令部变成了独立的久留米师管区司令部。师团编成后,虽然隶属于当初在久留米的西部军,但伴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师团主力于1941年11月被动员编入第25军,对马来亚作战。由于达成了早期的协同作战,1942年又被编入第15军加入对缅战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后,日军尾随溃败的中国军队一路疾进,以第56师团6个联队及第2、18师团各一部,进犯西南国门。1942年4月27日,日军攻陷腊戍后,乘胜东入滇西。同年4月28日,日泰联军之一部,由泰北进占景栋及猛马、猛信地区(中国、越南、泰国、缅甸国境交界之三角地带),以掩护其右侧翼,随后犯畹町,占芒市,陷龙腾,狂炸保山。
保山县位于云南省西部,抗日战争时期属云南省腾龙边区行政监督辖区,县治(即今保山市人民政府驻地)距省会昆明市498公里。辖10个分区、2个助理区,共有105个乡镇,县境包括今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和施甸县。保山是云南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是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商业重镇,历史上的永昌郡、永昌府就是保山市的前身。保山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农作物产量较高,有“一年耕三年食”之说。其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有一定规模,是滇西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曾对民国时期保山城的繁荣予以记述:“城内大街,自昔宽宏整洁,气概大方,意必为明初规划。后渐繁盛,有72条街,82条巷之称。”保山县在日军侵滇期间并未沦陷,但遭到日军飞机的无差别轰炸。
畹町系傣语,即“太阳当顶”之意,又名勐回,傣语意为“大山洼子寨”。畹町在明清时期就是滇西边关要隘,与缅甸隔河相望,是云南省的对外口岸和贸易窗口。1932年始设畹町镇,隶属于潞西设治局,由遮放土司代管。1938年8月滇缅公路建成通车后,畹町成为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大后方通往国际的交通要冲。作为滇缅公路在国境内的终点,畹町进出口物资月吞吐量在万吨以上。从此,畹町由原来仅有六七户人家的边关驿站一跃成为举世闻名的边关繁荣小城镇。1942年4月,当腊戍战局吃紧时,入缅远征军纷纷向国内溃退。1942年5月2日,国民党交通部部长俞飞鹏派1个宪兵连将畹町未能运走的8万桶准备出口的桐油及汽油、棉花等物资烧毁。5月3日,日军第56师团派出快速部队3000人,以148联队1个中队200余人为先导,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1942年5月3日,日军占领畹町,畹町沦陷。
潞西,西汉属哀牢地,东汉属永昌郡,蜀汉、晋、刘宋、南朝齐均为哀牢县地,唐南诏为永昌节度地,宋为金齿部地,元为金齿宣抚司地,明为芒市长官司,清为芒市安抚司、遮放副宣抚司、勐板土千总,属永昌府。1915年划芒市、遮放、勐板为芒遮板行政委员辖地。1932年置潞西设治局,滇缅路穿境而过。1942年5月3日,日军占领遮放,遮放沦陷。同年5月4日,日军占领芒市,芒市沦陷。
龙陵县是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古镇。先秦时期,龙陵属“濮”部,西汉为“百越”部落,宋时属软化府地,元代属大理管辖,1390年,在境内勐设守御所,1585年改守御所为千户所,1770年始建龙陵厅,把潞江、芒市、遮放3个土司地划归龙陵厅管辖。1899年勐板土千总划归龙陵厅管辖。1913年改厅建龙陵县,1932年将龙陵所辖的芒市、遮放、勐板3个土司地析出新置设治局。1938年滇缅公路正式通车,县城中央、省机关林立,南来北往车辆云集。是年,国民政府派员统计,县城人口由2670人剧增到27500余人,县城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日军陆续侵占缅甸各地之际,国民政府在龙陵未驻有守备部队,当缅甸情况紧急时,才于1942年3月20日将驻守惠通桥的交通警备中队200余人调至龙陵与芒市之间的南天门设防。5月4日中午,该中队获悉日军已进抵芒市坝头木康寨,遂不战而退;龙陵县政府则打开监狱释放犯人,县长杨立声携印鉴及政警10余人逃至象达,后退至平安乡的乌孟村,老百姓则向乡间疏散。下午6时30分,当日军侵入龙陵县城时,城内机关早已撤退,绅民逃避一空。1942年5月4日,龙陵沦陷。
腾冲是中国西南毗邻缅甸的一个边疆县,位于中国、缅甸、印度传统商道上。腾冲历史悠久,西汉时称滇越,东汉属永昌郡,为滇缅古道上的重镇,唐置羁縻州,元置腾冲府,明设腾越卫(州),清设腾越厅,民国设腾冲县。1942年4月缅甸腊戍失守后,腾冲驻军未警惕日军侵犯。5月4日,日军突进龙陵的消息传至腾冲,全城顿时慌乱。5月7日,腾冲县县长邱天培召集临时会议,宣布县府与各机关联合撤退之意,到会士绅建议拆毁腾龙、龙安2座桥,派兵沿龙川江防御,设递兵哨以通情报。邱天培不顾众绅请求,于当日午夜携家眷逃出县城,所属自卫队及警察也跟随逃至三练。其余机关主管人员纷纷逃散,驻防腾城的护路营,由营长李从善率领,撤退至城西15公里外的巃山,仅留少数士兵在城内维护秩序。5月8日,腾冲地方一片混乱,从缅甸退回的伤兵和难民蜂拥而至,到处人心惶惶。地方士绅一面致函请邱县长回城主政,一面集议维持秩序。9日,邱天培接士绅函请刚从曲石返回腾城,得知日军已进抵腾城南20公里的勐连街,又连夜逃出县城。顿时官绅相泣,一筹莫展,全城民众四处逃散。10日午后14时许,由日军第56师团第146、148联队各一部组成的“黑风”部队共292人,不费一枪一弹,直入腾城。此时,各机关门户洞开,杳无一人,居民已逃散一空。城内所布公私财物全被日军所占。1942年5月10日,腾冲沦陷。
瑞丽市,东汉属永昌郡,唐南诏归金齿部,宋归腾冲府,元置麓川路,明改麓川平缅宣慰司,清为勐卯安抚司,1911年后设弹压委员、行政委员,1932年置瑞丽设治局。1942年5月上旬,日军占领瑞丽,瑞丽沦陷。
梁河,古名南宋,东汉属哀牢县,元初置南甸路军民总管府,明置南甸宣抚司,清沿明制,1912年设八撮县丞、县佐,1932年置梁河设治局。1942年12月26日,日军占领梁河,梁河县沦陷。
陇川县,东汉归永昌郡,唐南诏时属永昌节度,宋属金齿地。1276年置平缅路,1330年置麓川路军民总管府,1355年置麓川平缅宣慰使司。1446年,析麓川宣慰使司地设陇川宣抚司。清沿明制。1913年设弹压委员,兼并户撒、腊撒2个土司地;1916年改弹压委员为行政委员,户撒归干崖,腊撒归勐卯;1932年改置陇川设置局。1943年2月,日军占领陇川,陇川县沦陷。
盈江,东汉、蜀汉、晋时期属永昌郡哀牢县,南诏为永昌节度软化府辖的押西城,宋大理时期为腾冲府的乞兰部,元代设镇西路军民总管府。1403年改为干崖长官司,1444年升宣抚司,1449年析干崖地新置盏达副长官司,1659年盏达升为副宣抚司。1912年设干崖、盏达弹压委员,1916年改弹压委员为行政委员。1932年改干崖、盏达行政委员为盈江、莲山2个设治局。1943年2月24日,日军入侵盈江,盈江县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