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奴化教育
日本为达到长期统治滇西沦陷区的目的,1943年6月命令腾冲伪政府新置了教育科。为推行奴化教育,日军在腾冲县城开办日伪学校,令伍溪舟任教育科科长。1943年7月,腾冲日伪县政府在大山脚下成立中心小学,其教授科目有国语、公民、常识、算数、习字。 (6) 同年冬季,其亲赴缅甸,采购汪精卫汉奸政府所编教科书来腾教授,毒化青年。保山县县长李国清在给省民政厅的呈文中写道:“日军在腾组织教科书修改委员会,其主旨在废新取旧,以连合民众之心理,并加学日语,实行其文化侵略。” (7) 腾冲县政府1943年7月中旬上报的敌情旬报表记载“腾敌令附城各私塾每周授日语一次,由敌行政部派人教授” (8) 。腾冲县民政科科长、县党部书记李嘉祐给省民政厅呈文:
敌最近又将实施毒化主义,办理日文学校及中小学等,取消复兴教科书与抗日宣传之书籍,采用共和教本,以图毒化青年思想。而民间于无可奈何之中,则多采读古文经史。日军除了在县城开办日文学校外,还在放电影、召开难民会议时,多次宣传日中共荣、共存等政策。 (9)
现存2份档案文件揭示了日军占领腾冲后筹备伪中学的史实。1944年1月21日的报告记载:
部长命令:本月二十日须召集筹备委员讨论中学教科书问题,遵于十七日发出通知,如限召集,是日到会委员有张焕然、刘松年、李秋农、蒋云峰等四君,缺席委员钟镜秋、伍溪舟、陈虞唐、周镜铨,因到会人员未超过半数,又值部长、县长、科长因公外出,无法开会,仅于原则加以检讨,当经决定先设法购买旧中学教科书,全部呈部审核或需要再行开会,恳请另定日期,又为召集,谨此备文呈报。谨呈行政班本部长田(田岛寿嗣)钧鉴。 (10)
3月21日的报告揭示了筹办伪中学的情况:
中学筹备瞬经两月招生广告贴出亦已月余,但各乡报名者不满十人,如和顺一乡,报名生更属寥寥,经研究,结果无非因生活艰难,为父兄者困难,负担子弟学费;为子弟者,不能不废学帮助父兄,现象如此,学生既少,碍难成班,中学开学原定于三月十五日,拟请从缓办理,理合签请县长转请行政班本部部长宫本钧核。 (11)
日军攻陷龙陵后,在“军政班”的操作下开始推行奴化教育,宣传“日中亲善”“东亚共荣”“王道乐土”等强盗文化。日伪政府新置教育科,先后在龙陵县城、镇安、象达、平达等地建立日文学校,招收汉奸和当地民众的孩子学习日文,并配以日文教材,内容是一些日常用语,主要培养战时翻译员等。主要的校址有2处:1处是位于龙陵县城白塔村村民赵志广的住宅,该民宅占地300平方米,有房屋2幢(即一正一厢),共5间。日军将其占用为学校后,为扩大教室空间,将正房的2根柱子锯掉。学校设有校长刘向东,日文教师赵锡禄 (12) ,此外还有中文教师等,招收学生10余名。另外一处为镇安的日伪学校,校址在杨家宗祠(现镇安小学)。日军把战前读过书的儿童通知来读书,通知后不来的就派人去抓来读书。该学校中文由私塾教师负责,日文由翻译官负责,将国民政府的教材内容删改,凡是抗日的部分都删去,加入了“日中亲善”“东亚共荣”等内容,招收学生10余人,对象为13—15岁少年。对去读书的儿童日军还不时发放糖果给他们吃,以收买人心。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