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侵缅与中英联军的败退
日本的轰炸虽然使滇缅公路设施严重毁坏,但只要公路掌握在中英两国之手,国际援华物资依然可以沿着这条路线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同时向美国、英国、荷兰统治的东南亚地区发起全面进攻,开始了“大东亚战争”的疯狂军事冒险。在日本大本营宏大的南方作战计划中,缅甸属于日本非常明确的攻占目标。从宏观上看,攻占缅甸可以“一、保障马来半岛作战的侧背安全;二、切断援蒋路线;三、加大对印度和中国的压力” (33) 。更具体来讲,“缅甸作为南方重要地区的北翼据点,不仅具有必须确保的战略地位,而且具有对中国方面来说切断援蒋公路,对印度方面来说促进其脱离英国的重大战略意义” (34) 。为此,日本在缅甸的作战计划是:“第一期和第二期,相机夺取缅甸南部的航空基地,第三期是确保占领地域,如有可能,则实施处理缅甸的作战。” (35)
缅甸位于中南半岛西部,南部面对印度洋,北部和西北部与中国云南、西藏毗邻,当时和印度一样,是英国的殖民地。滇缅公路南端起自缅甸境内的腊戍,北端终于中国云南的昆明,而腊戍经曼德勒至仰光则由铁路连接。因此,日本侵占缅甸不仅是要直接剥夺英国的殖民成果,也是要釜底抽薪地切断国际援华通道。对此中英两国当然不能坐以待毙。1941年12月23日,两国代表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与英军协同作战。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后,日本认为要完成所谓“大东亚战争”,无论如何,在战略上,确有非攻占缅甸不可的理由:“第一理由,是英美与中国的联军,已经盘踞缅甸,作为逆袭日军、驱出南海的陆上基地。第二理由,是法属越南与中国的陆路交通切断之后,英美援助重庆国府的物资悉经缅甸公路自由输入;而且美军将领与战斗单位,亦经缅甸进入中国,以协助建立近代化的中国部队。第三理由,是要伺机破坏英印关系,以减弱英国的战力;同时,要倡导大东亚有色人种大结合,以笼络印度。所以在地理上,自有进攻缅甸的必要。于是,攻击缅甸,以断绝与中国、英国之间交通的缅甸战争,遂与夺取英国的远东基地马来亚、毁灭美国的远东基地菲律宾及攻取印尼的石油等三大战争,合并成为当时大战略的最高命令。” (36)
1942年1月4日,日军第55、33师团自泰国方向出发,分别对缅甸南部的土瓦和毛淡棉发起进攻。1月31日,日军占领缅甸第二大海港毛淡棉及其以南地区。2月11日,日军第33师团突破英军萨尔温江 (37) 及米邻河防线。2月23日,日军第55师团突破锡当河防线,3月8日占领缅甸首都仰光。之后日军大举北上,中英联军虽在同古阻击战、棠吉进攻战、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腊戍保卫战中顽强抵抗,终未能阻止日军的侵略步伐。1942年4月底,日军占领腊戍,中英军队被迫撤往印度和中国境内。5月底,日军占领缅甸全境,滇缅公路被彻底切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