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 语

结 语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好战性和侵略性凸显,遂走上对外扩张的不归之路,且将积贫积弱的中国作为它的主要侵略目标之一。日本为鲸吞中国,称霸东亚,对中国发起了旷日持久的14年战争。日本在武装占领中国大片领土后,把建立法西斯的军事殖民统治视为首要任务,相继建立了形式各异的殖民地,如割占地(台湾、澎湖列岛),租借地(旅顺、大连等),日租界(天津、汉口、杭州等地日租界),沦陷区(东北、华北、华中、滇西)等,以达到永久占领中国的目的。在这些占领区,日本采取的统治手段既有普遍的共性又不失灵活的变通。总的看来,虽然日本统治集团在上述地区施行军事殖民统治的机构、形式和方法有所不同,各具特点,但无论哪种形式,日本侵略者在殖民地都拥有绝对的主宰地位,而中国人则始终处于被统治的屈辱境地。与其他殖民地、占领区或沦陷区相似,日本对滇西沦陷区的统治是凭借武力建立的。因具体历史环境的不同,与中国其他沦陷区相比,日本对滇西沦陷区的统治具有“入侵火速、占领期短、手段残酷”的特质,这使滇西成为日本侵华战争中具有鲜明地域性特征的沦陷区,也是一个值得深度考察的典型区域。

一、 日本在滇西沦陷区的统治特征

日本占领滇西期间,根据该地域的社会特点,采取了种种统治手段,即总体上实行军政统治,通过“以华制华”的政治思路就地建立伪政权,并对少数民族采取区别统治。

(一) 移植缅甸“军政统治”模式,肆意荼毒滇西沦陷区民众

自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占领东南亚伊始,就迅速建立起由入侵日军操纵各地行政管理的军政政治系统。这种管理由日军司令官掌控一切最高权力,各级行政机构的工作由日军司令部负责监督。日本的军政统治先是在东南亚地区实行,后来也涉及二战时的一个特殊战场——滇缅战场。它由纵贯战场南北的滇缅公路相连接,战火波及中缅两国边境线。从中国角度而言,滇缅战场既是中国抗日战场的外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的组成部分。而就日本方面来说,在其南方战役的蓝图中,对滇西的作战计划在于切断滇缅公路。从最终结果来看,占领滇西是日本缅甸战役的战果扩大。因此,日本一直将“缅北—滇西”战场视为一个整体应是无疑。与之相呼应,日本在实施军政统治时也将两者一并考虑。日本对缅甸实施的是更直接、更全面的军政统治,占领滇西后,日本遂将其在缅甸的军政统治模式“移植”至滇西,成立了“军政班”这一具有典型军政统治特征的机构,并在滇西实施统治。从始至终,占据滇西的日军第56师团指挥官不断发号施令,掌控一切军政大权,其统治方式符合军政统治的类型。

(二) 推行“以华制华”,在滇西沦陷区扶植伪政权

侵华战争中,日本在军事、经济侵略的同时,亦强化政治控制。日本帝国主义一直在中国培植亲日力量,为对广大占领区的中国人民实施有效而方便的统治,不遗余力地扶持与操控由中国人组成的各种伪政权以及各种政治组织,以实施“以华制华”的统治目的。沦陷后的滇西,一部分国民党政府官员弃民而逃;普通民众处于高度恐慌状态,为躲避战乱流离失所;土匪、地痞流氓则浑水摸鱼,大肆抢劫;少数民族地方势力纷纷武装自保。滇西与缅甸有所不同的是,日本在实行军政统治这个大前提下,同时以“以华制华”政治策略为指导,“因地制宜”,通过利诱、威胁、分化、拉拢等各种伎俩,拉拢和勾结滇西各地的一些地方头面人物,在滇西沦陷区炮制了各级伪政权。在滇西主要的沦陷区龙腾一带,日本先后扶植了龙陵县伪政府、腾冲县伪政府以及各级地方伪政权,采用警察镇压、机关管控、欺骗宣传等措施对滇西人民实施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统治。

(三) 大打“民族牌”,以“泛泰主义”笼络滇西少数民族势力

日本帝国主义“以华制华”的政治伎俩还有一个体现,就是常常利用中国少数民族众多的特点,极力挑拨中国民族间的内部关系,通过制造分裂来破坏中国各民族的团结。具体途径往往表现为对少数民族实行区别统治,以便各个击破,达到最后灭亡中国的目的。譬如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内蒙古进行武装侵略的同时,极力拉拢蒙古族王公贵族、宗教上层,最终成立了伪蒙疆政府。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对西北回族军政要员威胁与利诱兼施,建立伪回回国,而实权操于日本侵略者之手。1942年日军攻陷缅北、滇西后,鉴于滇西的主要民族傣族与泰国主体民族泰族间的深厚历史渊源,便大力加强对“大东亚共荣”和“泛泰主义”的宣传,试图对以傣族为主体的缅北、滇西地区施加影响。日本利用当地民族众多、关系错综复杂的状况,竭力挑拨民族关系,对少数民族地方土司政权恩威并济,拉拢以土司、山官为代表的滇西各少数民族。同时深入乡、镇、村、寨,派驻“行政班”,以武力为后盾,扶持各地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建立“维持会”,以帮助日军占领和有效控制地方秩序。上述手段的目的是以民族分化的方式,使各民族与中央政权脱离,削弱抗日力量,以便其宰割。身陷囹圄的土司家族中有坚持爱国立场,支援中国军民抗日者;有与日军合作,协助日军建立伪政权者;也有见风使舵,虚与委蛇者。无论怎样,那些选择与日本合作的傣族上层精英,究竟是受“大泰族主义”的感召还是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而作出的选择的原因尚需进一步考察,但日本帝国主义“以华制华”的政治伎俩在分化滇西地区少数民族团结方面取得了成效。

二、 日本在滇西沦陷区的统治影响

侵略战争是一项投入高昂的冒险活动。入侵者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各种成本,如派遣部队的开支,维持军事占领的费用等,而这些开支和费用大多是从占领区掠夺的。相对而言,日本在滇西的占领虽然短暂,但造成了这一时期的滇西地区政治黑暗、经济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困苦、文化发展受阻、生态环境恶化等灾难性后果。虽然日本统治滇西近3年,但作为不义之战的发起者,日本军国主义者纵使费尽心机巧妙筹划、挑起事端、突然袭击、扶植傀儡,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汪洋大海中,终陷于内外交困,彻底垮台。

(一) 日本统治对滇西社会的影响

抗战前滇西地区市场经济繁荣,农业生产稳定,滇缅公路畅通,民族团结祥和,丝路文化昌盛,社会秩序安定。日军锋镝所至,屠杀、抢掠、焚烧常是相兼并行。在日本以武力为后盾的殖民统治下,滇西沦陷区人民的基本权利被剥夺殆尽。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和掠夺致使滇西地区财产流失,基础设施被毁,文化教育停滞,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滇西社会发展的严重衰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苦难。战争毁坏了滇西许多城乡,破坏了大面积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也破坏了滇西人民的生存条件,导致大批民众流离失所,被迫走上逃亡之路,形成了非正常的人口流动。日本侵占滇西近3年里,除了给滇西人民的财产造成重大损失,还给民众身心带来巨大创伤。那些因日军暴行身体不全、眼盲耳聋者,终身遭受着痛苦的折磨;那些遭受日军性暴力侵害的妇女,背负着刻骨铭心的屈辱度过余生;那些亲身经历过那场战争的幸存者,始终对惨不忍睹的画面记忆犹新,成为挥之不去的噩梦,萦绕一生。此外,在强制推行毒化精神的奴化教育的同时,日军还推销鸦片,不仅获取重利,更摧残了滇西人民的身体。尤为不幸的是,人们的痛苦并不会因战争结束而消失,这对战后家园的重建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一言以蔽之,战前滇西社会发展稳定、路畅人和,战时生灵涂炭、饿殍遍野,战后满目疮痍、一片废墟。日本的侵略、掠夺与统治,不仅对滇西各族人民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也引起了该地区社会面貌一系列急遽的变化。滇西社会的发展被外力打断,限于停滞甚至倒退的困境,致使战后较长时期难以恢复元气。

(二) 推翻日本统治的滇西抗战成为宝贵的历史遗产

日军入侵滇西,践踏疆土,残害人民。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收复河山,赶走统治者,从日本入侵之日开始,怒江两岸就燃起了抗日武装斗争的熊熊烽火。滇西边疆的汉、白、傈僳、傣、景颇、彝、佤、回等各族人民,爱国的知识分子、国民党官兵、地方政府官员、开明士绅和少数民族上层人士,都积极投入反侵略斗争的洪流中。“滇缅边区自卫军”“龙潞抗日游击队”等抗日组织先后成立,深入开展敌后游击战,英勇打击日本侵略者。当地群众同仇敌忾,毁家纾难,踏上了抗日支前的征途,展现出全民族抗战的坚强意志。他们竭尽全力筹集粮秣物资,保证军需供应;抬担架抢运伤员,夜以继日;修筑工事,风餐露宿。在伟大的滇西抗日战争中,中国远征军、美国盟军、爱国华侨、滇西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前赴后继,“以一隅而荷天下之重任”,付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巨大牺牲,取得了滇西抗战的伟大胜利,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滇西抗战历史文化遗产。

三、 对日本统治滇西沦陷区的批判

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成败,取决于它的政府是否能够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战略和政策。日本所谓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本质是在政治上实施殖民统治,在经济上实施掠夺和占有,在文化思想上实施奴化,其基本手段则是以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为主。日军在中国每占一地,都是出于日本军国主义既定方针的需要,是其有计划、有预谋、精心策划的。1931年侵占东北后,日本并没有终止侵略行动,而是按其既定的侵华总战略,通过军事进攻、外交阴谋和武装走私等方式,不断在关内进行新的侵略扩张;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更加肆无忌惮地进攻中国;战略相持阶段,彻底切断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线上升为日本侵华战略的重点;1941年起日军武力封锁中国东部沿海及发动占领中国滇西的一系列“断”字号作战。至1942年5月,日军完全切断了滇缅陆路通道,一度实现其预期作战目标,而中国失去了最重要的国际援华物资通道。日本沿滇缅公路陈兵布阵,在滇西地区建立统治近3年,使中国的抗战环境变得更加险峻。

通过中外各类史料的对比查证,侵华战争中日本军队践踏战时国际公法,对滇西人民实施的战略轰炸、细菌作战、屠杀民众、抢劫掠夺、肆意放火、强迫劳动、奸淫妇女等残暴行为是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文中引用的大量数据反映出的滇西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由于战时防疫、统计及善后等机构的不健全,病、亡登记疏漏甚多,而且由于距事件发生70年以上,居民变动极大,有大量受害者、遗属及知情者已无法找寻。因此,日军暴行下的滇西实际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的数字远比现有统计多得多。侵占、殖民、杀人、放火、掠夺、强奸等暴行只是日军在滇西所犯罪行的剪辑与缩影。小到滇西、大至中国,日军罪孽滔滔、恶迹昭昭。日本侵华军人对中国和平居民实施的种类繁多、极其残酷的反人道罪行,在其残忍剥夺中国人民生命权的同时,也无情地践踏着全部的人权与尊严。

事实上,战争的残酷并不只限于无数的被害者和牺牲者,战争的加害者同样无法自免于战争的反噬。日本军国主义者大发魔性,摈弃良知与正义,不顾国力和国情,孤注一掷发动侵华战争,走上了自取灭亡的不归路。日军在滇缅战场上的密支那、松山、腾冲等地全军覆没时的“玉碎”(强制的集体自杀),是日本帝国主义穷兵黩武并走向末路的先兆。埋葬了数万日军的滇西战场,也成为日军战史上挥之不去的刻骨记忆。没有哪个国家或民族甘愿忍受外来的侵略和压迫,没有哪个国家不因丧失主权而痛心疾首,也没有哪个国家不为捍卫主权和尊严而奋战到底。在中国全民抗战的洪流中,日本在中国战场彻底失败,其在滇西沦陷区建立的各色伪政权和统治机构亦随之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