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对滇西的无差别战略轰炸

第一节 日军对滇西的无差别战略轰炸

侵华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为切断国际援华线强化了空中作战的力度。1940—1944年,侵华日军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滇缅公路及其沿线的桥梁、机场、城镇和乡村实施无差别战略轰炸。日军无视前线和后方、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的差别,常以非军事目标为对象,肆意轰炸,导致滇西大批民众非正常死亡或流离失所,居民和社会财产损失惨重,且带来了持续霍乱、阻滞滇西社会发展等严重后果。

按照一般的军事学说,战争期间使用航空力量对敌方采取的以轰炸为手段的军事措施,分为“战术轰炸”(Tactical Bombing)和“战略轰炸”(Strategic Bombing)两种,其中战术轰炸是指通过战术轰炸机、战斗机、攻击机等军用飞机对敌方军队、军事基地、军事设施等军事目标的轰炸。而战略轰炸除具备战术轰炸的特征外,更重要的是对敌后方生产设施、交通部门、政府机关,甚至包括居民区、文化教育单位、医院、教堂甚至慈善团体的轰炸,其目的是从物质与心理层面,不遗余力地摧毁目标国持续应对战争的各项能力。换言之,战略轰炸不仅重视打垮敌国的领导者,还有重视摧毁敌国国民的战斗意志(士气)的倾向。 (4) 因此,日本侵华过程中,“不但要给予敌军及其军事设施以物质上的损害,更要对敌军及其普通民众形成精神上的威胁,让他们在极度恐慌之余产生精神衰弱” (5) 等轰炸思想,不时出现在日军的军事作战计划与军事命令之中。在此战略轰炸思想指导下,日军对中国各地长时期、大规模、残酷、野蛮的无差别轰炸,就贯穿于整个侵华战争之中。

日本“三月亡华”的计划破产后,其侵华方针遂由“速战速决”改为“战略持久”,空中作战行动开始活跃。这一时期“努力切断(敌方)残余的对外联络线,特别是输入武器的路线” (6) ,成为侵华日军的作战任务之一。1940年前后,国民政府主要通过法属印度支那运输线(滇越铁路)和缅甸运输线(滇缅公路)这两条补给线得以坚持抗战。为此,日本迅速出台“根据地理条件有必要在北部法属印度支那物色可供对昆明方面进行空中作战的基地” (7) 的应对战略。1940年10月7日,日军以越南河内为飞行基地,建立了“滇缅路封锁委员会”,开始对滇缅公路沿线的桥梁、机场、城镇和乡村实施大轰炸。 (8) 日本于1940—1944年对滇缅公路及其沿线的轰炸,正属于典型的“战略轰炸”,即“轰炸敌方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军事、工业或民用目标,目的是通过摧毁敌国的物资资源和民心士气(Morale)来剥夺敌人进行战争的能力和意愿”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