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末期的“歇斯底里”
虽然日本在滇西沦陷区的统治政策不断调整,各项统治机制逐步完善与成熟,但随着局势的变化,日本在滇西沦陷区的统治逐步走上了末路。早在1943年10月,为打通和修筑中印公路,中国驻印军新编从印度东北边境的雷多(又译为“利多”)出发,向驻守胡康、孟拱河谷的日军发起进攻,拉开了大反攻的序幕。此后,新编军队奇袭密支那,攻占八莫、腊戍等,收复缅甸国土18万平方公里,协助盟军迫使日军退出缅甸。为策应中国驻印军缅北反攻,打通中印公路,保障物资供应,1944年5月11日起,中国远征军先后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作战。
依据当时文件,滇西反攻作战分为4个时期,即强渡怒江、围攻据点、攻克腾龙和会师芒友。作战中的3场重要战役包括腾冲攻城战、松山争夺战与龙陵拉锯战。1944年5月11日,负责反攻滇西之右翼第20集团军成功渡过怒江,随后向腾冲推进并达成预期作战目标。准备向龙陵进攻的左翼第11集团军亦在此时渡怒江向龙陵推进。其起先进展颇速,于6月10日先后攻克腊勐、镇安及龙陵县城。嗣后日军由腾冲、芒市集结残余兵力进行反扑,而松山为日军据守,亦未攻下,加之后路补给不继,6月中旬,左翼各军放弃龙陵县城,与日军鏖战于松山、象达、平戛等处。宋希濂以第8军主力并其他部队经过2个月的苦战,方于9月间将日军全部歼灭,克复松山。9月14日腾冲收复后,又抽调一部军队加入龙陵作战,11月3日,乃将龙陵再度克复。而后继复向西攻击,11月20日克复芒市,12月1日克复遮放,次年1月20日克复畹町,残余日军逃向缅甸。1945年1月27日远征军与驻印军进攻缅北的部队在畹町附近的芒友会师,标志着滇西抗战取得完全胜利。在日本欲“断”与中国欲“通”的生死博弈中,中印公路建成通车,中国西南重要的陆上国际交通通道恢复,滇西沦陷区4万多平方公里国土全部收复。
表1.6 滇西边区重要城镇和主要阵地沦陷及收复日期
资料来源:《电报·口号·统计表》,德宏州史志编委办公室编:《德宏史志资料》第8集,潞西:德宏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104页。
伴随着中国远征军的反攻作战,日本在滇西沦陷区的统治摇摇欲坠。在末日将临之际,日本军队愈加歇斯底里。滇西战场是侵华日军少有的“玉碎”之战,他们烧掉了2面联队军旗,还用毒药、刺刀甚至火焰喷射器将“慰安妇”残忍杀害。日本在滇西沦陷区的行政长官田岛寿嗣不知所踪,其苦心经营的滇西伪政权机构随之不复存在,相关汉奸人员受到审判。滇西国土逐一收复后,日军残余兵力溃逃缅甸,这宣告了日本对滇西沦陷区近3年统治的终结。
(1) 朱海嘉:《封锁与毁灭:抗战时期侵华日军轰炸滇缅公路述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第131页。
(2) 中尾裕次『昭和天皇発言記録集成』、芙蓉書房、2003年、61—62頁。
(3) 杨栋梁等:《近代以来日本对华认识及其行动选择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77页。
(4)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營陸軍部〈2〉昭和十六年十二月まで』、朝雲新聞社、1968年、58頁。
(5)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營陸軍部〈2〉昭和十六年十二月まで』、209頁。
(6) 张家德:《中国抗日远征史》第1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8页。
(7)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支那事変陸軍作戦3:昭和16年12月まで』、朝雲新聞社、1975年、338頁。
(8) 『香韶路遮断作戦自昭和16年2月3日至昭和16年2月12日』、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447500、支那事変に於ける主要作戦の梗概 昭和16年/全般/支那事変/支那/陸軍一般史料(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9) 『雷州方面遮断作戦 自昭和16年3月3日至昭和16年3月15日』、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447700、支那事変に於ける主要作戦の梗概 昭和16年/全般/支那事変/支那/陸軍一般史料(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0) 『汕尾方面遮断作戦 自昭和16年3月23日至昭和16年4月10日』、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447800、支那事変に於ける主要作戦の梗概 昭和16年/全般/支那事変/支那/陸軍一般史料(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1) 『浙東作戦 自昭和16年4月16日至昭和16年5月25日』、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446800、支那事変に於ける主要作戦の梗概 昭和16年/全般/支那事変/支那/陸軍一般史料(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2) 『支那事変に於ける主要作戦の梗概』昭和16年、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1110447900、全般/支那事変/支那/陸軍一般史料(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3) 滇缅公路缅境段由缅甸负责修筑。
(14)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相当于县一级的政权机构。
(15) 龙陵县交通局编:《龙陵县交通志》,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60页。
(16) 黄恒蛟主编:《云南公路运输史》第1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17) 河北新報社東亜調査室『大東亜戦争戦况解説:シンガポール陥落まで』、河北新報社出版部、1942年、42頁。
(18) 《云南近代史》编写组编:《云南近代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67页。
(19) 《龙煃垣为加强滇缅路之战备请调一大队扩充整训电》(1941年10月1日),云南省档案局(馆)编:《抗战时期的云南——档案史料汇编》上册,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年版,第354页。
(20) 《蒋介石分析国际形势变化与我国抗战关系电》(1940年9月29日),《滇军抗战密电集》,云南省档案馆1995年编印,第334页。
(21) [英]弗兰克·麦克林恩著,章启骅译:《缅甸战役——从灾难走向胜利(1942—1945)》,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7页。
(22) 「昭和十三年秋季以降对支処理方策(昭和十三年十二月六日省部決定)」、臼井勝美、稲田正夫『現代史資料(9)日中戦争(二)』、553—554頁。
(23)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營陸軍部〈2〉昭和十六年十二月まで』、209頁。
(24) 『帝国国策遂行要領 御前会議議事録』昭和16年9月6日、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2120185100、重要国策文書/戦争指導/中央/陸軍一般史料(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25) 日本国際政治学会、太平洋戦争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戦争への道 第6巻:南方進出』、37頁。
(26) E.L.Woodward, British Foreign Policy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Vol.2 (London: 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1971),p.93.
(27) [英]阿诺德·托因比、[英]维罗尼卡·M.托因比编,许步曾等译:《国际事务概览(1939—1946年)——轴心国的初期胜利》下册,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931页。
(28) 《英日关于封闭滇缅公路的协定》(1940年7月18日),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教研组编:《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下卷·第二分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45页。
(29) 徐蓝:《行走在历史中:徐蓝自选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5页。
(30) 朱世明:《抗议英国违法封锁滇缅路》,《时事月报》第23卷第2期,1940年8月,第48—49页。
(31) 『明日開放的滇緬公路星報1940年10月17日』、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ー)Ref.C13032364000、重慶側資料第233号「特種読物」(地方概況)昭和18年/参考資料/支那/陸軍一般史料(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32) 『B再開後の滇緬公路 (チャイナ·ウィークリー·レビュウ 12月7日号)』、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ー)Ref.C14060194100、滇緬公路関係資料 昭和16.1.9/ビルマ/南西/陸軍一般史料(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33)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ビルマ攻略作戦』、朝雲新聞社、1967年、74頁。
(34) 服部卓四郎『大东亜戦争全史』、原書房、1965年、266頁。
(35) 『第3期ラシオ攻略及シパウ附近滇緬公路の遮断』、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4060235200、マン作戦経過概要(第56師団)昭和3月28日—5月14日/ビルマ/南西/陸軍一般史料(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36) 《日军东南亚战史》,昆明军区司令部二部1980年编印,第139页。
(37) 该河在中国境内称“怒江”。
(38) 宁洱、思茅、六顺、江城、澜沧、景谷、景东、镇沅、墨江和宁江属今普洱市;镇越(勐腊)、车里(景洪)、佛海(勐海)和南峤(勐遮)属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双江、镇康、云县、顺宁(凤庆)、缅宁(临沧县)、沧源和耿马属今临沧市;昌宁、保山、龙陵和腾冲属今保山市;云龙、永平、漾濞、弥渡、祥云、大理、凤仪和蒙化(巍山)属今大理白族自治州;新平和元江属今玉溪市;双柏、禄丰、广通、姚安、楚雄和镇南(南华)属今楚雄彝族自治州;潞西属今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39) 此处少数民族名称属现代称谓,战时日本统治下的滇西沦陷区世居民族有汉族、汉摆夷、水摆夷、大小蒲蛮、阿昌、民家、怒子、崩嚣、卡瓦、山头(景颇族旧称)、图土俚、茶山、汉倮倮、黑倮倮、老亢、倮黑、浪速、戛拉、花倮倮、倮倮等21种之多。参见狄超白主编:《中国经济年鉴:1947》,香港:太平洋经济研究社1947年版,第134页。
(40) 《陆军第七十一军滇西攻势作战战斗详报》(1944年5月11日—1945年2月1日),《龙陵会战》,云南省龙陵县政协委员会、云南省社科院保山分院滇西抗战文化研究基地2016年编印,第42页。
(41) 滚弄是缅甸掸邦下辖的一个镇,此地有一座跨过萨尔温江的滚弄桥,是腊戍与果敢之间的交通咽喉。
(42) 片马位于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区高黎贡山西麓,西、南、北三面与缅甸接壤,是中国南通缅甸、西达印度、北连西藏的咽喉,为印缅通云南的陆路捷径。现片马镇为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下辖镇。
(43) 拖角位于云南省泸水设治局西、滚马河东岸、小江南岸。东通片马,南通茨竹、派赖,西经罗孔通石灰卡,由此西入江西坡,南下缅甸密支那,为云南省西部交通咽喉及军事中心。
(44) 明光位于腾冲北部、姊妹山以东、大战岭以南的河谷中。东接界头,西连瑞滇,北部与缅甸接壤,是腾冲北部粮油产区。
(45) 腾冲北部重镇。
(46) 腾冲北部重镇。
(47) 马面关位于高黎贡山北麓、腾冲县界头镇黄家寨村后山。属腾冲县元代古四关(马面关、镇夷关、猛连关、古永关)之一。
(48) 腾冲北部重镇、粮仓。
(49) 江茸位于高黎贡山西麓,是保腾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其他史料多见“江苴”。
(50) 大塘子位于高黎贡山腹地,是保山至腾冲之间的要冲。
(51) 腊勐位于松山主峰的西南侧,滇缅公路从畹町经过龙陵,从松山盘旋而下,经过腊勐后直达惠通桥,指向保山和昆明。
(52) 黄草坝位于龙陵城北,距离龙陵城区10多公里。它是龙陵县城的第二屏障。
(53) 象达位于龙陵县西南部。
(54) 遮放是位于云南德宏芒市中缅边境的一个农业古镇。
(55) 《抗日战史:缅北及滇西之作战》,“国防部史政编译局”1981年编印,第5页。
(56) Charles F. Romanus, Riley Sunderland, Stilwell's Mission to China, p.354.
(57) 彭明生:《倭戮略:侵华日军制造的大屠杀事件罪行辑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49—352页。
(58) 『第4.治安状況』、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14060433900、第56師団戦時月報 甲昭17.6.1—17.6.30/ビルマ/南西/陸軍一般史料(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59) 《侵占滇缅的“急先锋”——日军第56师团第146联队志》,云南省龙陵县政协委员会、云南省社科院保山分院滇西抗战文化研究基地2019年编印,第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