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商业的破坏

三、 对工商业的破坏

日本在盘踞滇西沦陷区近3年时间里,利用各种卑鄙的手段打击、破坏、摧残滇西民族工商业。滇西的民族工商业几乎被破坏殆尽,剩者寥寥。

(一) 日军对滇西手工业的破坏

腾冲的手工业在清末就比较发达,在民国时期进一步发展,个体手工业作坊很多,并兴办了一些私营的矿冶、火柴、制革、纺织行业。1931—1941年,腾冲的工业、手工业发展到70多家,产品有近300种,火柴、造纸、藤编、饵丝等手工制品亦很受欢迎。

表3.1 腾冲县1939年县城工业、手工业兼商业户数统计表

单位:户

资料来源: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腾冲县志》,第380页。

缅甸的勐拱、勐密等地产玉石翡翠,由于产地邻近腾冲,便于运输,腾冲遂发展成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珠宝玉石集散中心。在众多久负盛名的传统工艺品中,玉雕及琥珀雕名声最盛,拥有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在清朝的中后期到民国早期,腾冲的玉雕业可谓闻名遐迩,繁盛一时。由于得地缘之便,在1937年,有一定规模且较为正规的加工玉石的作坊在腾冲达到了173家,雇佣工匠近3000人,经营的玉石交易额占当时世界份额的90%。玉石交易如此流行,以致在腾冲民间几乎无人不晓基本的玉石鉴赏知识,也培育出许多闻名国内外的“翡翠大王”,如著名的张宝廷、寸如东等人。腾冲自然而然地发展为当时全球翡翠加工的最大集散地,“翡翠城”的称号也由此传扬天下。 (22) 时至今日,珠宝玉石行业仍是腾冲市场繁荣的重要支柱。腾冲沦陷时期,百业停顿,珠宝玉石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损失30多亿元。

表3.2 人民团体机关私人通用财产直接损失汇报表(珠宝行业)

续表

资料来源:《人民团体机关私人通用财产直接损失汇报表》(1942年5月10日至1944年光复时止),云南省档案馆藏,1011/014/00008/015。

沦陷前,腾冲共有3家火柴厂,主要产品有“白象”“鹿牌”“飞机”“雄狮”“地球”“慈佛”等诸多品牌。“鹿牌”为硫化磷火柴,“白象牌”规格质量好,供不应求。其产品主要销往梁河、盈江、莲山、龙陵、芒市、保山及本县,平均有30%外销缅甸。创办于20世纪30年代初的腾冲火柴厂,以“慈佛牌”和“白象牌”等为商标,销量甚巨。 (23) 1934—1939年,其年产火柴4000件,产值达72000元。腾冲县被日军占据后,火柴厂的厂房被剥夺,制成品、原料、机械及工具等来不及搬运,悉数被日军掠夺,火柴厂的生产也随之停顿。“慈佛牌”最高年产量曾达7200件(每件100包,每包10小盒),占缅甸销售额的50%。收复后,年产量有限,销缅甸的额度也降至30%。 (24)

表3.3 工业同业工会之会员(公司行号)商会直辖之工业公司

行号及工业生产合作社用民营工业财产直接损失汇报表

资料来源:《工业同业工会之会员(公司行号)商会直辖之工业公司行号及工业生产合作社用民营工业财产直接损失汇报表》(1942年5月10日),云南省档案馆藏,1011/014/00008/015。

腾冲纸张业、衣冠业、丝绵业等手工业同样难逃此劫,损失巨大。腾冲光复后,手工业虽有所恢复,并新建了造纸、火柴、皮革、发电等工厂,但规模小,设备简陋,生产水平低,一般日常生活用品均需依赖外地供应。 (25)

日军对龙陵的侵占使原本脆弱的手工业更加举步维艰。战前龙陵的手工业主要有:小铁农具、马蹄铁、翻砂、铜器、银器、棉、毛纺织、毛毡、染布、缝纫、皮革、土纸、陶瓷、纸伞、火炮、刻字印刷、牛马鞍、木盆、木桶、棺材、竹木农具、榨油、榨糖、豆腐、豆粉、酱油、锡箔、钱纸、草鞋、布鞋、石瓦、石灰、矿业等。这些手工业多为农兼工的家庭副业,是以户为单位的小手工业生产。龙陵沦陷后,手工业者流离失所,百业废弛。 (26)

表3.4 商业同业公会之会员(公司行号)商业直辖之商业公司

行号及消费合作社用民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财产损失汇报表

资料来源:《商业同业公会之会员(公司行号)商业直辖之商业公司行号及消费合作社用民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财产损失汇报表》(1942年5月以后),云南省档案馆藏,1011/014/00008/015。

(二) 日军对滇西商业的破坏

在日军铁蹄未曾践踏腾冲城以前,即1942年之前的腾冲,可谓云南极边第一城。近代以来,这个面向南亚、东南亚,有着悠久对外商业贸易史的滇西重镇,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其进出口贸易之盛,珠宝玉石交易规模之大以及琳琅满目、品种丰富的手工业品贸易之广泛,使整座腾冲城“内外商人云集,大小店铺林立”,呈现出一片繁华景象。翻看民国《腾冲县志稿》对1937年腾冲的记录,有这样一组数据:该年在腾冲县城和主要的集镇里,共有各类商行18个,858户;到处都有小商贩和半农商户;分布各乡的初级市场有48个;民间从事加工业者众多。腾冲与缅甸接壤,历来是滇缅贸易的枢纽,手工业较为发达,产品甚多。民国时期,其是今德宏、保山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云南省3个对外贸易口岸之一,因而“商贾丛集”,“店市甚盛”。

据《云南通志》商务资料记载,在1931年前后,腾冲县私人出资专门经商的纯商业户有306户,有77户经营花纱布(含丝),占25.2%;有34户经营珠宝玉石(含加工),占11.1%;有43户经营百货(含纸),占14.1%;有28户从事屠宰业,占9.2%;有59户经营理发、茶馆、酒馆、旅栈、轿夫等服务业,占19.2%。 (27)

表3.5 腾冲县1939年县城座商行业(纯商业)户数统计表

单位:户

续表

资料来源: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腾冲县志》,第380页。

具有敏锐生意头脑的腾冲人并不只是将目光停留在传统的生意上,他们顺应时代的发展,开始将投资方向转向了新的工业门类,诸如纺织、采矿、冶金、制革、火柴、印刷、水电、化工等产业。“腾冲帮”商号洪盛祥在下关开办了“洪记石磺有限公司”,在普洱设“洪记普茶有限公司”,在下关设制革厂和茶叶加工厂。“茂恒”商号在昆明兴建“云茂纱厂”;商人王绍武从香港购进卷烟机,在腾冲创办“名扬烟草公司”;董信成在腾冲创办织布厂;还有人办火柴厂、印刷厂、火力发电厂、电池厂、肥皂厂等。但在日军的侵入与统治下,腾冲数额巨大的公私财物被日军掳掠、破坏,对外贸易中断,工商业严重受挫。

表3.6 腾冲县抗战时期商业损失调查表(腾冲县建设局1948年1月1日)

续表

资料来源:《腾冲县抗战时期商业损失调查表》(1948年1月1日),云南省档案馆藏,1077/001/06396/128。

日军对腾冲的经济侵略使腾冲的内外贸易被迫中断,大批从事内外贸易的商民破产、失业。商民损失的惨重性从腾冲县城保镇五保街张南溟的个人损失数据中可窥一斑。

表3.7 人民团体公司行号合作社及私人通用财产间接损失汇报表(商民损失)

续表

资料来源:《人民团体公司行号合作社及私人通用财产间接损失汇报表(商民损失)》(1946年7月29日),云南省档案馆藏,1011/014/00008/015。

在日军对腾冲商业的致命冲击下,腾冲作为“极边第一城”的城市繁荣景象消失无踪。战后,腾冲城更是化作一片焦土,社会经济严重倒退;腾冲人民用数百年时间创造的商业奇迹毁于一旦,曾经闻名于世的“翡翠城”变得黯淡无华。

表3.8 腾冲县商会造报市街各商沦陷损失货品价值数目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注:此表日期不详,约为1947年。

资料来源:《腾冲县商会造报市街各商沦陷损失货品价值数目一览表》(1947年),云南省档案馆编:《日军侵华罪行实录云南部分》,第578—581页。

滇缅公路通车后,大批商界转入滇缅公路沿线经商,畹町对面的九谷(缅境)是中缅两国边界的重要物资集散市场。畹町成为滇缅公路的咽喉,由原来只有1户人卖茶水的小寨子,发展为有数百户人家的商业集镇。日军侵占德宏后,畹町几乎成了无人区。因滇缅公路通车带动发展起来的德宏汽车修理业也受到重创。远在芒市的由西南运输处牵头组建的“第五汽车修理厂”,其厂长张代华与当地土司代办方克光共同投资创办的“光华汽车修理厂”,以及当地公私合营、民营企业及各县市(区)内大量各类手工作坊被迫倒闭,多家商贸商号严重受损,民族工业惨遭重创,德宏工商业发展被严重阻滞。

(三) 日军对滇西金融业、服务业等行业的破坏

随着腾冲边贸的繁荣兴旺,中缅边境一带出现了一批以边贸为根基发展起来的跨国经营的大商号,如“福春恒”“永茂和”“永昌祥”“茂恒”“永茂”等。它们不仅拥有雄厚资本,从事多种买卖,还多在仰光、曼德勒、八莫、腊戍等城市开设分号。一些外国公司,如美国烟草公司、南洋烟草公司等也纷纷参与中缅边境商贸。参与中缅边贸的商业资本开始流向生产和金融领域,带动了金融业的发展。民国初年,腾冲出现银钱兑换、汇兑等金融业,据统计1921年全县有典当行4家,银钱兑换业6家,汇兑业7家。在此基础上,1916—1945年,云南富滇银行、云南兴文银行、国民党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以及云南地方的矿业银行、实业银行、侨民银行等金融机构亦纷纷在腾冲设立分支机构,从事信贷业务。所谓“昔日繁华百宝街、雄商大贾挟赀来”就是当时腾冲市场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一时间,人口近30万的腾冲成为边陲金融重镇。

以云南本土的富滇银行为例。在响应辛亥革命发动“重九起义”后,云南摆脱清朝统治,宣告独立,来自清政府的财政支持遂告断绝,南京临时政府自顾不暇,远水解不了近渴。为此,云南军都督府立即推出一个解决财政问题的对策,就是在1912年成立省立富滇银行,属官办,史称“富滇银行”。该银行既具有一般银行所有的职能,又被赋予特殊权限,它可以发行纸币,也可以代行省政府制定本省金融政策,还可以统一管理外汇业务,是名副其实的“滇省金融机关之中心”。1916年,富滇银行在腾冲开设了第一家分行,刚开始派陈漱泉担任总办,后面又委任唐伯庄出任总办。1926年,分行在腾冲爆出了“大包头”丑闻,停办了一段时间。1932年,新富滇银行成立,在上海、香港及云南各地设有分行和办事处。1937年,经过一番调整之后,用了新名的富滇新银行在腾冲重设分行,李敏生、周金、董天一相继任经理,富滇新银行仍然承担着新滇币的发行兑换及日常的存贷、汇款等金融服务。不过在日军占领腾冲之后,富滇新银行业务中止,从腾冲撤回了昆明。据战后富滇银行填报的损失数据分析,滇西沦陷区金融业被破坏的程度可见一斑。

表3.9 富滇银行财产直接损失报告表

资料来源:《呈报昆明总行及所属保山、芒市、龙陵、畹町等分行抗战损失财产报告表》(富滇银行1943年1月1日),云南省档案馆藏,1011/007/00018/059。

表3.10 富滇银行财产间接损失报告表

资料来源:《呈报昆明总行及所属保山、芒市、龙陵、畹町等分行抗战损失财产报告表》(富滇银行1943年1月1日),云南省档案馆藏,1011/007/00018/059。

再以云南兴文银行为例。该行成立于1939年5月1日,是在一个原来叫“兴文官”银号的基础上重新改组成立的。新成立的兴文银行在1939年10月到腾冲开设了一个办事处,聘请旃德荣兼任经理,此人还同时担任腾冲消费税局的局长。银行在他主管下从事税款收解业务。当日军占据腾冲后,该行也不得不停办并撤回昆明。腾冲沦陷期间,金融行业全面停顿,日本侵略者指使汉奸何世隆等设立“大东亚低利银行”,其“乃敌人于所掠腾商大批物资内提出一小部为基金开办者。其法宣传民间欢迎借贷。万元,四分行息,十月本息还清。每得以清丈执照为抵。第一月或请担保,各借国币还本息一千四百元,第二月还本息千三百六十元,第三月还本息一千三百二十元,第四月还本息一千二百八十元,以下递减,息本类推。借行小惠,以弄愚民,闻亦少有借之者” (28)

腾冲市场虽仍保持着本县及德宏州各县物资的供应集散角色,但不再像沦陷前那样繁荣。1947年,县城商业、饮食服务从业户数下降为301户,资产较大的仅两三户,私营工业只有造纸、火柴、皮革、发电等几个小工厂。腾冲光复后,一部分商贩集资在废墟上经营,但货源短缺,人民购买力低下,苛捐杂税繁多,商业萧条,对外贸易冷淡。1945年,腾冲许多大商号开始东迁,它们沿滇缅公路来到保山、下关等地另谋出路。从此,腾冲商业一蹶不振。根据1946年8月31日腾冲县商会上报给县政府的文件内容,当时情况可见一斑。呈文说:“光复后,屋宇摧毁,瓦砾遍野,繁荣之区成为荒凉之地,创痛巨深,满目疮痍,号寒啼饥者比比皆是。生活所迫,岂能坐困待毙?一般素业工商业之人,或典田卖地,或合数人、十数人之力,集资经营,借觅蚝头,以维衣食。讵意去岁日寇投降,又遭物价之惨跌,折本亏累,一蹶不振。光复两载,尚有多数待留在外,无法迁回。城内则一片焦土,无家可归,大半于城外租房住,小本营生。然商场冷淡,元气未复,印缅交易尚未畅通。贸迁无货,出口无物,腾冲商场成为死市,频日以忧,难以经营,折本之号更多。凡营工商业者,皆困惑不堪,欲罢不能,挣扎无方。各同业公会虽迭奉县府会催,始于最近先后成立。本年间各处又遭鼠疫及水灾之患,全县人民叫苦连天,所受痛苦,罄竹难书。” (29)

表3.11 腾冲县1939年县城服务业户数统计表

单位:户

资料来源:腾冲县志编纂委员会:《腾冲县志》,第380页。

日军攻进腾冲,腾冲人民事前并不得知,各号货物仓促未能疏散,日军占据后已抢运不及。所有牲畜均被宰食,汤馆茶铺亦损失奇重,腾冲的服务业也陷入了停顿状态中。

表3.12 商业同业公会之会员(公司行号)商业直辖之商业公司

行号及消费暨合作社用民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财产损失汇报表(服务业)

资料来源:《商业同业公会之会员(公司行号)商业直辖之商业公司行号及消费暨合作社用民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财产损失汇报表(服务业)》(1942年5月10日以后),云南省档案馆藏,1011/014/00008/015。

腾越海关是在清末中国国门被打开、外强群起入侵的背景下于1902年成立的。它的成立与列强尤其是英国对中缅边境日趋深入的侵略紧密相关,是清政府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云南边境的具体实施。为了达到“增开商埠,门户洞开”的目的,腾越海关应时而生。它一设立,其重要性便日益凸显,成为云南乃至中国通达缅甸、印度的重要门户。凡是在海关监管范围的进出口货物,都要经过报关、验货、放行等一系列严格的流程,还要按货检缴纳相应的海关税。1912—1942年,是腾越海关监管进出口货物最盛时期。1942—1944年,腾冲沦陷,腾越海关移驻昆明,因市场停滞,大商号纷纷将资产转移内地,进出口贸易及货检全部停止,滇缅贸易一落千丈。以1939年腾冲海关进出口总值7083714海关两计,3年进出口贸易合计损失21251142海关两。因3年关税停征,以1940年腾冲海关关税征收1817540元法币计,折合1937年国币值308580.65元,腾冲海关1942—1945年间损失关税国币1234322.6元。 (30) 腾冲光复后,由于战争的破坏,商道交通受到严重破坏,进出口货物数量很少。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反攻阶段,腾冲关区与缅甸边境之贸易颇受限制;日本投降后,对外贸易恢复。1946年,腾冲关区货检才有所回升。这从侧面反映出这一时期滇缅贸易的衰落。

表3.13 腾越海关历年监管货值表(1941—1946年)

单位:海关两

资料来源:吕文超:《腾越海关简述》,腾冲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腾冲文史资料选辑》第3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页。

日据腾冲期间,就滇缅进出口贸易总量来看,它的大幅下降是非常明显的,仅用棉纱、棉花、汽油等的统计数据就能说明这一点:1939年腾越关棉纱进口为20511公担,1946年降为1760公担;当年棉花进口为7875公担,1946年减少至5721公担;1940年汽油进口为1398161公升,1946年减为152475公升。另外,像煤油、烧碱等货物进口数量在这一时期也是急剧减少。 (31)

自1942年5月10日沦陷,至1944年9月14日收复,经日军2年多的蹂躏和近2个月激烈战火的破坏,腾冲这座历史悠久、商贸兴旺、富甲一方的边陲古城,几乎被夷为平地。全城已无一间完好的房屋,处处都是断壁残垣,昔日的繁华景象荡然无存。此外,日军的侵略也使滇西保山、腾冲、龙陵等重要城镇变成一片废墟,给滇西地区带来了难以计数的财产损失。作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滇西千百年来积累的物质财富灰飞烟灭,商业更是遭受自古未有的惨重破坏,经济基础几被破坏殆尽。抗战结束后,滇西经济稍有复苏,但社会发展受到极大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