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化教育政策及其内容

一、 奴化教育政策及其内容

为了长期统治和奴役中国,日本一方面标榜“日本人化”会让殖民地人民走上“进步和幸福”的道路,另一方面坚信通过教育会使民族改造更容易被接受 (1) ,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中国推行奴化教育政策。所谓奴化教育,是“日本侵略者通过教育、宣传等手段,企图在思想、精神方面消磨、摧残甚至泯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使沦陷区人民心甘情愿做亡国奴的政治目的” (2) 。其基本特质是“同化—皇民化”。“同化—皇民化”体现在日本奴化教育方面主要包括:其一,强制教授日本语。日本认为对于南方诸地域日本语教育及日本语之普及,为建设东亚共荣圈首要之图。日本许多学者曾著书撰文,提出要把日本语作为“亚洲通用语言”或“亚洲第一语言”推行。为此,日本定例阁议通过了南方诸地域日本语教育普及案,明确提出普及日语的内涵是“指导大陆民族使之炼成纯正日本人,外延是青少年的教育和一般民众的教化” (3) 。其具体对策为:

(一) 关于日本语教育及日本语普及诸方案须根据陆海军之要求,由文部省设计立案。依上述规定在文部省内设立日本语普及协议会从事审议有关上述方案之具体事项。(二) 在南方诸地域之学校为施行日本语教育所使用之教科图书,须根据陆海军之要求由文部省编纂发行。(三) 派遣至南方诸地域之日本语教育教员须根据陆海军之要求由文部省训练之。日本语普及协议会由陆海军企划院文部省、拓务省、外务省、情报局、兴亚院派员组成之。现在文务省方面已根据陆海军之要求而着手进行者,为教科书之编纂,系按照南方各地域分别编辑之,并拟定于今年(1942年)内选拔中学毕业生五百人,施以三个月之训练,再派往南方各地充任日本语教员。 (4)

其二,引进日本历史、文化、生活方式,也就是抹杀民族文化,培养“日本臣民”化的精神奴隶;其三,使之适应殖民地经营,教给近代生产技术(主要是农业)。从表面上看,这与英国统治殖民地的方法有所不同,那就是不仅破坏被统治民族的经济基础,而且企图破坏(日占区)民众的文化精神传统、生活态度。 (5)

在此背景下,日本侵略者对滇西沦陷区的奴化教育从领导体制、教育方针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统统都是“同化—皇民化”的。其主要从学校教育、思想教育和社会教育3个方面进行。在学校教育方面,日本在滇西沦陷区命令当地教育局办理日文学校及中小学,日语被定为“国语”课;删改中小学教科书,凡是易于激发中国学生爱国思想的内容都被剔除;取消复兴教科书与抗日宣传书籍,采用“共和”教材课本,竭力推行“日本文化”“大东亚共荣圈”“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王道乐土”等奴化教育。在教育思想方面,向滇西青少年灌输日本的封建法西斯军国主义精神和附日卖国思想。为更彻底地达到目的,日军强迫滇西青少年学习日语,接受日本文化,妄图以此举淡化、削弱甚至泯灭滇西人民的国家观念,达到语言、思想和习惯上的“日本化”,从而使其沦为日本二等臣民。在社会教育方面,利用各种信息媒体和宣传工具,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并进行反共宣传,以破坏滇西人民的抗战意识。上述奴化教育往往伴随着残酷的镇压。

表4.1 日本奴化教育教材的内容

续表

注:由于滇缅战场的特殊关联性,日军在缅甸和滇西占领区的奴化教育方针、教材内容是一致的。

资料来源:「日本語及学校日本語教員養成所用教科書編纂要領」、太田常蔵『ビルマにおける日本軍政史の研究』、5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