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进”与“断”字号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大战期间,日本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在军事侵略路线选择上有所谓的“北进”和“南进”两种倾向。前者主张侵占中国后北攻苏联,以制霸整个亚洲;后者则主张侵华后向东南亚扩张,将西南太平洋收入囊中。无论是“北进”还是“南进”,都以占领中国为前提,即中国战场的发展态势对日本全局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时,裕仁天皇曾询问时任日本陆军大臣的杉山元,如果全面侵略中国,多久可以结束战事。杉山元给出的答案是:“一个月解决中国事变。” (2) 但是中国人民的顽强抗战使日本深陷持久战的泥潭。日本统治集团清楚,要想粉碎中国的抗战意志使其屈服,必须彻底斩断国际援华通道,由此便产生了是先“北进”进攻苏联,还是先“南进”占领美英荷在东南亚及西太平洋地区殖民地的战略选择难题。 (3) 1938年武汉沦陷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不得不将准备用于“北进”的兵力投入中国战场,从而导致了日本“北进”政策的动摇。1940年4—6月,德国发动了闪电战,在东南亚有殖民地的荷兰和法国向德国投降,英国也面临危机。德意法西斯于1940年夏胜利席卷欧洲,深刻地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者。日本考虑,如果能利用这种情况,在东南亚扩张自己的势力,确立日本国防资源自给自足的态势,充分加强国力,然后根本稳妥地解决“中国事变”,那么就可以从现在的危机中脱身。至此,日本国策中的“北进”政策逐渐降为次要地位,“南进”政策的地位迅速上升。
在此过程中,日本利用情报机关摸清中国的外援通道。满铁调查部1939年6月组成“中国抗战力调查委员会”,翌年6月完成10册《中国抗战力调查报告》。报告强调:重庆的力量来源在于外来援助,只有切断其南方补给线方能迫使中国投降。基于上述设想,1940年7月,第二届近卫内阁成立后不久,日本大本营、政府联席会议制定了《基本国策纲要》及其实施计划《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决定下一步行动以“南方政策”为重点,并认为在“转变以南方施策为重点的态势时”,倘若“中国事变”仍未解决,就须集中政治和战争的综合力量,“尤须采取一切手段杜绝第三国的援华行为,迫使重庆政权迅速屈服”。 (4)
当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1941年时,日本陷于进退维谷的窘境:要迫使中国屈服就必须控制东南亚和滇缅公路,切断中国的主要外援通道,这就意味着日本必须拉长战线、延长时间。1941年1月中旬,日军制定《对华长期作战指导计划》:“维持在华兵力在50万人;作战将以治安维持、占据地域之整饬为主要目的,不实施大规模之进攻;持续对华政经中枢,施以战略轰炸;加强自陆上、海上及空中的封锁,并由海军对海上、陆军兵力之对海港封锁作战,以加强对华经济之压迫。” (5) 1941年7月,美国宣布停止对日本的经济贸易,并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这对日本而言无疑是个不利消息,因为要继续侵华,必须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而要进行长期作战,就必须夺取南亚的战略物资。面对这样的态势,1941年11月,日本御前会议批准了陆军“南进”作战计划,意图侵占美英荷在东南亚的主要根据地,掠夺东南亚的战略资源来补充国力以适应战争需要,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
由此可见,日本为了打破长期消耗的不利局面,最终选择扩大侵略,趁机实施“南进”(抑或先南后北)的战略。此举的根本目的有二:一是截断国际援华路线,使中国无法持久抗日;二是攫取南洋资源,威胁英美在远东的经济安全,实际亦是为了劫夺英美的战略资源。所以日本“南进”战略即是截断战略。 (6) 正基于此,日本制定出包括占领广州湾在内的法属印支策略,以彻底断绝援华的印支路线,并使用其飞机场对滇越、滇缅通道进行航空截断作战;同时以封锁“香港须结合彻底截断滇缅公路的援华路线”为作战行动方针。
1940年9月下旬,日本军队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一举切断了滇越铁路运输线。然而,国际援华物资依然可以转道由香港及华东、华南沿海或西北通道进入内地。对此,日本如鲠在喉,必欲阻断。1941年2月26日,日本下达第488号令,要求“从现在起,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应对浙江省以北的中国沿海、华南方面军应对福建省以南的中国沿海,分别以一部兵力,随时进行以封锁为目的的作战” (7) 。据此,参谋本部和军令部签署了《陆海军中央关于对华沿海封锁作战的协定》,明确规定封锁作战位列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1941年各项任务之首,旨在封锁中国东部沿海的一系列“断”字号作战由此展开。这一时期日本主要进行了香韶路切断作战(1941年2月3—12日) (8) 、雷州方面切断作战(1941年3月3—15日) (9) 、汕尾方面切断作战(1941年3月23日—4月10日) (10) 、浙东作战(1941年4月16日—5月25日) (11) 、福州作战(1941年4月19日—5月4日) (12) 以及甲子附近切断作战(1941年5月1—6日)等战争。
据统计,为了切断华南沿海的援华通道,日本在一系列“断”字号作战中共投入了87个大队(含后备兵力23个大队)、约7个师团的兵力。其后又为保住切断作战的成果,派出23个大队、约2.5个师团的兵力在占领地驻守,从而削弱了一线作战的能力。
表1.1 日军担任切断补给线并确保占领的兵力概况
资料来源: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大本營陸軍部〈2〉昭和十六年十二月まで』、2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