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学术史回顾

二、 学术史回顾

中国抗日战争理应包括日本侵华(责任方日本)与中国抗战(受害方中国)两大侧面,同时涉及美英等国(关联方)。滇西抗战研究是世纪之交云南史学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近年来,随着中国抗战史研究的不断推进及其领域的日益拓宽,滇西抗战的相关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方兴未艾。而相较于美英等国,国外滇西抗战相关研究更多集中在日本。中日两国各具侧重点的研究成果为本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提供了参考。

(一) 中国学界的学术史回顾

从国内来看,近些年随着相关史料的收集、整理和发掘,中国学者开展的侵华日军在中国进行殖民统治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有关滇西抗战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展开。

张洪祥的《近代日本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和关捷主编的《日本对华侵略与殖民统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日本在中国各占领区殖民统治的概况。这两部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基本上按照日本侵华并强行划分占领区的先后顺序,采用编年和专题相结合、以专题为主的方法编写,把日本当年在中国所建立的殖民地,按照性质、内容和统治方式的不同,清晰地划分为占领地、租借地、租界、铁路附属区和沦陷区等几大类,并对日本在每一类殖民地实施统治的内容、方法、特点和危害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介绍,对后人研究极具启发性。具体到区域研究,其中关于日本对中国东北统治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较早有20世纪90年代初王希亮的《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政治统治(1931—1945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等,较近有高晓燕的《日本殖民统治与东北农民生活(1931—1945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除此之外,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黄静嘉的《春帆楼下晚涛急:日本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及其影响》(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水野明的《日本军队对海南岛的侵占与暴政(1939—1945)》(南海出版公司2005年版)、经盛鸿的《武士刀下的南京:日伪统治下的南京殖民社会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金海的《日本在内蒙古殖民统治政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以及张铨等人的《日军在上海的罪行与统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等著作的相继出版,使日本对中国占领区统治的研究呈现日益具体而丰富的面貌。但从全国范围看,目前较为全面论述侵华时期日本在滇西统治的研究专著尚未出现,既有的研究成果均从“滇西抗战”的中国角度展开。这些研究成果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即对滇西抗战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宏观研究着眼于对滇西抗战的整体研究,侧重于滇西抗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国内及国际地位、区域特点等内容;微观研究则是在“微观战史”概念引入后,聚焦于滇西抗战中的某一战役、具体事件或历史人物等具体而微的内容。

滇西抗战的宏观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耿德明的《滇西抗战史证》(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充分利用了20多年文物调查和保护工作中实地采访、搜集所获的第一手材料,阐述了滇西多民族的抗战历史、40个抗日民族英雄的英勇故事、抗战中的傈僳打法、抗战文化以及抗战遗迹等内容;何光文的《滇西抗战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则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滇西抗战史实为依据,采用史论结合的形式,对滇西抗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梳理和评述,论述了滇西抗战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地方抗战史内容、著名历史人物对滇西抗战的贡献、滇西抗战精神、日本军国主义道路及其战争观等;陈祖樑的《血雾迷茫——滇缅抗日及日军罪恶揭秘》(云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揭露了日军在滇西进行无差别轰炸、推行“慰安妇”制度、实施细菌战等暴行;李枝彩的《实证滇西抗战》(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是对滇西抗战遗址遗迹进行数年不懈的田野调查后的研究成果;张家德的《保卫滇缅路》(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叙述了滇缅公路从被截断到打通的过程以及围绕这条公路展开的一系列事件。其中,《保卫滇缅路》资料丰富,既有文献档案资料,也有中外文图书资料,还有实地考察材料。另外,其对敌我友三方情况、战略决策、战斗经过及胜败原因等描述分析得比较全面。

“微观战史”是军事研究者余戈倡导的概念,其特点是基于核心史料进行文献爬梳和田野调查,对敌我双方史料进行“互参”、严格的“史料批判”和时空的“网格化”标定等。余戈所著“滇西抗战三部曲”《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和《1944:龙陵会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2014年、2017年版)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具体而微地研究了滇西抗战。他利用战场的“日记体”来推进内容,仔细地跟踪和展示了滇西抗日战争中各个战场的方位和坐标、中国和日本军队的前进与撤退,以及各种作战部队的组成、双方的空袭和所获支援、军事行动中战死官兵的数量,甚至日本军队剩余士兵的逃跑路线。其叙述也涉及中日两国的战斗风格和意志、每一场局部战争的得失、双方指挥官的战争谋略、军事目标的实现等等。余戈通过展现完整的历史细节,还原出了一幅“真实的战史图景”。

较具代表性的微观研究学术论文有如下几类:从滇西抗战战事、战略、地位等方面进行研究,如《中国远征军第十一集团军在滇西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论滇西抗战的特点》《谫论滇西抗战“拒敌于怒江之西”的战略意义》《缅北—滇西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试论滇西抗战》《滇西土司在滇西抗战中的影响及其贡献》等;从滇西抗战中少数民族视角进行研究,如《云南边疆各族人民与滇西抗战》《滇西抗战中的云南边疆各族人民》《滇西抗战中多民族战事考述》《滇西抗战对滇西土司的影响》《滇西抗战与潞江安抚司土司制度的延续》等;从滇西抗战遗址遗迹方面进行研究,如《滇西抗战遗址遗迹多维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将滇西抗战遗址打造成统战平台的思考:以港澳台侨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为视角》《“滇西抗战”史迹一瞥》等;从滇西抗战时期日军罪行方面进行研究,如《日军在滇西的细菌战》《日军在滇西和贵州犯下的罪行》《抗战时期日军对滇西妇女的性暴行初探》《战后之疫:1944—1947年滇西鼠疫研究》《日军“慰安”制度在滇西》等。

总体而言,上述前期研究或侧重对日军在滇西暴行的披露,或着重论述滇西抗战的光辉史实,仅有极小篇幅或专题涉及日本对滇西的统治,均未系统梳理和考证日本对滇西统治的历史全貌。已发表学术论文大都是从抗战史研究的角度,对滇西抗战的进程、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中国抗战中的地位、滇西抗战中的少数民族等方面进行探讨,鲜见从日本侵华的角度审视滇西战场的战略地位及日本的统治情况。与本书相关的研究不但寥寥无几,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结合不够,研究视野亦不开阔;国内研究重复建设的居多,推陈出新的偏少;跨学科综合研究最为欠缺。可见,本选题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与必要。

(二) 日本学界的学术史回顾

与我国相比,战后日本方面的滇西抗战研究对中日两国史料的利用较为充分,他们博采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之长,从不同视角对滇西抗战做了大量具体而微的研究。

1. 将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方法引入滇西抗战研究

日本大阪教育大学教授山田正行为充分研究日军滇西作战的历史,亲自到滇西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山田采访了滇西当地许多战争亲历者和受害者(或其后人),对其口述内容进行记录。最后他运用欧美心理学者精神分析心理历史认识的方法,同时引入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关于“人的条件”的学说,对这些口述资料进行解读,著成《身份与战争:战时中国滇西地区心理历史的相关研究》 (2) 。该书深入分析了作为加害者的日军官兵的犯罪心理,指出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日本最高当局的狂妄决策、战地指挥官的野蛮指导、民族歧视、残酷战斗等导致日军官兵人性条件恶化,心理极度扭曲,以至于由人变成了“鬼”。他们置国际公法于不顾,对中国滇西民众野蛮地烧杀淫掠,甚至公然在“给养就地征发”的军令下实施这些暴行。山田还进一步分析了日本的战争责任问题,指出只有克服天皇制的群愚性,才能明确战争责任的主体性,从而深刻认识日本的战争责任。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远藤美幸的两篇论文《战场的社会史:缅甸战线和拉孟守备队(1944年6—9月)》(分前后两编) (3) 开启了他对滇西抗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他著有《继承“战争经历”——寻访滇缅公路松山会战的幸存者》 (4) 一书。远藤的研究以战争责任方日本的《公刊战史》为基础史料,同时参考战争关联方美国与英国的档案馆资料,重视战争受害方中国的调查资料,将“战争体验”和“战场的社会史”等概念率先引入滇西抗战的研究中,提出新的战场观。他非常重视多方史料的相互印证,听取了参加过缅北—滇西作战的日本军人小林宪一 (5) 、木下昌巳 (6) 、早见正则和森本谢 (7) ,尤其是朝鲜籍日军原“慰安妇”朴永心等人的证言,通过对各方资料的分析研究,再现了日军拉孟守备队(1942—1944年)全军覆灭的过程,同时记录了滇西被日军杀害者亲属的战后生活。

《战争灾害与社会变迁:腾冲抗战的社会人类学研究》(云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版)是中国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和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先端社会研究所关于“腾冲抗战”的合作研究成果。该书从人类学视野出发,以腾冲抗战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和平与发展这两大时代主题,用人类学特有的田野调查、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方法研究战争灾害与社会变迁。这一研究成果的突出特点是将战争灾害纳入“灾害人类学”视野进行研究和探讨,具体内容既包括对腾冲抗战国民党老兵、少数民族、“慰安妇”等群体的关注,还包括对腾冲抗战遗址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建言献策等。这种将腾冲抗战和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置于灾害和社会变迁理论框架内的研究,是对滇西抗战研究的新尝试,也是目前中日共同研究滇西抗战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2. 以日军滇西战争罪行为主题的战争记忆研究

日军占领滇西后,对当地民众犯下了种种令人发指的战争罪行:无差别轰炸使数以万计的滇西平民死于非命,大量财产损失殆尽;丧心病狂的霍乱与鼠疫细菌战,导致云南数地疫情蔓延,死者难以计数;强征“慰安妇”和“三光”作战惨绝人寰。日本学者伊香俊哉多年来一直从事中日战争史的研究,多次赴中国进行田野调查与史料搜集。伊香的研究成果大多不会回避日本的侵略责任,并对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有所思考。《中国云南省所见日军对当地居民的屠杀(1942—1944年)》 (8) 是其代表论文之一。因为缺乏日军方面的资料,伊香俊哉整理出滇西地区现住民口述资料中关于战时日军虐杀当地住民的内容,并分析了日军对滇西住民态度的原因。此外,文章还对日军在滇西地区实施细菌战、性暴力罪行,尤其是第56师团司令部对龙陵当地居民的支配体制做了详细论述。在此研究基础上,伊香俊哉于2014年出版专著《如何记忆战争?——日中两国的共鸣和争执》 (9) ,重点考察了中日两国战争记忆的形成过程与彼此差异。全书涉及滇西抗战的是“战争记忆的积累与相逢——云南、占领与‘玉碎’的记忆”(第2章)和“铭刻在云南的战争记忆”(第3章)。在实地考察滇西的基础上,他认为双方的战争记忆依然处于“争执”的状态:滇西地区的战争记忆中包含了因日军入侵、占领而遭受的各种损害,对他们而言,日方要前往滇西祭奠日军阵亡者、收集遗骨是“自私自利”的行为;日方人员关心的不是日军曾在当地做过什么,而是自己的战友或亲属曾在那里“英勇”战死。但与此相对,在云南所积累的受害记忆与战后在中国成为战犯的日本军人亲笔写下的加害记忆,也有不少相通之处,这正是伊香所谓的“争执”与“共鸣”。他希望通过其研究,能够增进中日两国之间战争记忆的共享。同样对滇西地区战争灾害进行研究的还有日本学者望月睦幸的文章《云南省——战争伤痕的追踪》 (10) ,文中对滇西民众“战争记忆”的分析与伊香俊哉有类似的结论,此处不再赘言。

日本作家、民间“调查日本战争性暴力组织”成员西野瑠美子在参与日军“慰安妇”幸存者调查研究时,发现了曾被日军从南京转移至滇西的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2003年11月,西野瑠美子随中国、日本、朝鲜三方组成的调查团,带领朴永心赴南京和龙陵等地指认日军“慰安所”。在此机缘下,西野著成《战场的“慰安妇”——拉孟歼灭战中的幸存者朴永心》 (11) 一书,主要记录了朝鲜籍妇女朴永心1939年被日军以招工之名骗至中国南京充当日军“慰安妇”、1942年被日军转移至北缅和滇西各地“慰安所”继续当“慰安妇”、1944年被中国远征军俘虏、1945年被遣返回国等内容。沿着朴永心被迫充当“慰安妇”的人生轨迹,读者既可从中窥见日军“慰安妇”制度在南京、缅甸及云南的实施情况,也可深切地体会到日军“慰安妇”制度的罪恶性。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浅野丰美则大大拓展了资料收集的范围,在美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进行调研时,他获得了滇缅战场原日军“慰安妇”的若干照片和不少文字资料,以此写成《在缅甸、云南最前线的慰安妇们——死者之言》 (12) 一文,内容涉及缅北、滇西日军“慰安妇”被联合国军收容前后的日常生活以及当时的战线情况。该文依据上述资料,从社会史、国际政治史的研究视角出发,着重考察了滇缅战场“慰安妇”的生存环境,为分析“慰安妇”制度的性质提供了新的研究维度。该文指出,对于日军“慰安妇”的征集是否具有强制性和军队的参与程度,一直有论争。但这两个问题是论述“慰安妇”被征集的过程与“慰安所”的运营情况,因此有资料方面的制约,以往的研究不得不以静态的制度分析和统计为主要方法。浅野认为日军“慰安妇”制度的性质最明显的体现应该是“战场”这种可以区分生死极限的场所。通过对滇缅战场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动态分析,可以看出“慰安妇”并没有被日军充分告知危险形势的信息,而且被军队长官独断地强制留在前线,最终与日军一同“玉碎”,这充分说明了日军“慰安妇”制度并非是以被征妇女“自由意志”为基础而建立的制度。

1993年,日本中央大学吉见义明教授等人在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图书馆里查阅到了日军侵华期间的《井本日志》 (13) ,这是原大本营参谋本部负责联络日军细菌战实施事宜的作战参谋井本雄男大佐的工作日记。学者们破译了日记中的一些暗语,揭开了日本陆军细菌作战的真相。根据吉见义明与伊香俊哉合写的《日军的细菌战——简明日军总负责人的真相》 (14) 一文对《井本日志》的分析,滇西细菌战是日军参谋本部1942年制定的一个庞大细菌战计划——“昭和十七年(保)号指导计划”的一部分。日本太平洋战争研究会副代表森山康平的《胡康—云南的战役》 (15) 考证了缅北密支那,云南芒市 (16) 、龙陵、腾冲等地日军防疫给水部的部署和人数。1954年在富士书苑出版的《秘录大东亚战史:马来—缅甸篇》中,由日本朝日新闻社社会部记者野村正男执笔的《云南行》记录了战时作者在滇西的所见所闻,其中提及为了避免霍乱和鼠疫波及驻扎滇西的日本军队,“拿着注射器的日本士兵积极地进行着注射天花、鼠疫、霍乱、疟疾疫苗的工作” (17)

3. 以滇西抗战遗址遗迹为对象的研究

参加过滇缅作战的日军老兵门胁朝秀所著《滇缅公路—中印公路:日军对盟军的作战》 (18) 是一部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研究成果。著者以滇缅公路、中印公路为主线,重温了日军侵占滇西和中国远征军缅甸—滇西反攻作战的历史进程,着重介绍了日军第56师团第56步兵团长水上源藏、步兵第148联队队长藏重康美、日军驻腾越行政本部长田岛寿嗣等相关历史人物。书里穿插了多幅史料价值较高的军事地图、历史图片以及作者走访滇缅公路、中印公路沿线战争遗址遗迹的照片,使读者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感知滇西抗战的历史。

日本学者秋畑进《西双版纳、茶马古道、援蒋公路战争遗迹的寻访》 (19) 一文也有对日军经缅甸入侵云南西部的历史背景的相关介绍,着重阐述了日军轰炸保山后引发霍乱、日军占领龙陵与腾冲等史实。全文用较大篇幅介绍了位于保山市的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位于腾冲的来凤山战场遗址、国殇墓园、倭冢、滇西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龙陵的惠通桥遗址遗迹、松山战场遗址、龙陵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广场的碑文,以及位于畹町和瑞丽等地遗址遗迹的现状。字里行间,作者流露出寻访滇缅公路战争遗迹后的感慨:无论日军如何用“舍身”战术顽固地推迟败北,那些筹划并实行作战的参谋、司令官等人也要担负重大责任,而误导国策的日本领导人,其责任更是不言自明。

除上述三大类研究外,还要注意日本对滇西抗战有关战争纪实文学方面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楳本捨三的战争纪实文学作品《壮烈拉孟守备队——玉碎殉职的日军官兵记录》 (20) ,古山高丽雄的战争文学三部曲《断作战》 (21) 《龙陵会战》 (22) 《胡康战记》 (23) ,以及横田进的《战友在云南长眠:缅甸云南战线追忆录》 (24) 等。这些作品为研究滇西抗战提供了一个别具价值的视角。

与我国学者相比,研究滇西抗战的日本学者,其研究思路更为灵活多元,除善于借鉴各学科的优长并在研究中交相为用,他们也尝试在更宽的视域里展现日方对滇西抗战的不同解读,譬如对战争记忆研究的重视就对国内学者拓展、深化滇西抗战研究有所启发。纵观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日本在滇西统治的相关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其基础性研究成果斐然,但个案或专题性研究不足。本书将滇西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背景以及日本对滇西沦陷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治作为一个有机的、密不可分的整体,并对其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力求在深化日本侵华史和中日关系史研究方面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