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机构的破坏
腾冲虽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但历史悠久,商业繁荣,文化发达,教育事业源远流长。腾冲人民一向重视教育,社会贤达解囊办学历代迭见。民国初年,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出现了崭新气象,现代学校、图书馆和民众教育馆等文教机构逐步建立。由于日军的入侵,腾冲各地文教设施损失甚巨,以下部分统计数据清晰地描述出了这一情景。
表4.2 腾冲县教育机关及各级学校损失调査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腾冲县政府填报抗战期间各级学校及教育机关财产损失调查表呈》(1945年11月27日),云南省档案馆藏,12/4/559/210。
1942—1944年腾冲沦陷期间,县城学校全部关闭,农村大部分学校也相继停办。1942年7月,抗日县政府在界头组建腾冲战时联合中学,收络县内各中学逃到界头的初中学生,设一、二、三年级各一班,学生121人,教职工7人。但上课仅半月,因日军扫荡,全校师生撤到保山,学生分送大理干训团、大理中学、大理国立师范就学。2个月后日军撤退,学校恢复,返校学生仅20余人。8月,敌占区城郊及农村照常上课的还有中心小学15所,保国民学校123所,但由于受战争影响,人心惶惶,加之经济困难,教学用品缺乏,大都时办时停。日伪县政府曾在县城内开办学校,培养“顺民”,皆因民心不向,师生誓死不入汉奸学校,不久即“夭折”。9月以后,战争吃紧,日军疯狂扫荡,镇压民众反抗,各地学校大都相继停办,全县继续上课的仅有中心小学8所,保国民学校56所。 (19) 至1933年春,日军再次侵犯界头,腾冲战时联合中学停办。在此期间,沦陷区中学全部停办。
1942年日军侵占滇西后,沦陷区接近战区的学校被迫停办。据统计,澜沧、泸水、梁河、盈江、莲山、陇川、潞西、镇康等地停办后的省立边地小学教育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4.3 1940—1943年云南省立边地小学情况简表
单位:个
资料来源:蔡寿福主编:《云南教育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521页。
1934年,龙陵县拥有各类学校100所,在校学生达5642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34.2%,成为龙陵教育的民国之最。龙陵沦陷前,其学校数量一直保持在100所左右。 (20) 全县比较有名的是龙山小学、象达小学、镇安小学、龙陵中学等。1942年5月4日,日军攻陷龙陵,学校横遭破坏,被迫停课,损失甚巨。即使龙陵光复后,政府清理学校款产、充实设备,怎奈劫后恢复不易,故学校残破,多未复修。
事实证明,由于日军的入侵,德宏教育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教学设施损毁殆尽,教师队伍大量流失。原有的32所国立、私立小学,光复后只剩8所,校内一共只有20多名教师,学生总数不足700人。 (21) 国民基础教育受到严重破坏,边疆民族文化教育再度走入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