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政统治的实施

二、 军政统治的实施

如前所述,日军于1942年5月3日入侵滇西地区,占领了从畹町至惠通桥的滇缅公路沿线的主要节点,并在芒市、龙陵、腾冲等地构筑军事基地,以防备中国军队的反攻。与此相适应的是,日军对滇西沦陷区的占领体制也随之紧锣密鼓地筹谋开来。战时日本军方文件《第56师团战时月报甲第八号》显示日军对滇西占领最初的考虑是“地方行政暂且先以恢复至原有状态为目标,只有在不可能复原时,方令其结成治安维持会” (11) 。据日本驻缅甸占领军司令饭田祥二郎回忆:“中国在战场上是敌国,住民就是敌国人。因此驱逐中国政府之权力是根本,自然会在中国设置治安维持会。通常在占领之后,采取尽可能地不动用现有的组织,而采用日本军理想的人物,使其按照日本军的想法工作的方法。” (12)

因此,日军第56师团认为军政实施的重点在于利用、恢复旧制,要以遵从旧习为第一要义。故基于本方针,其决定实施如下政策:

1. 允许各酋长、土司、地方团体征收前所未有的税务,然对其他如同利用我等之施政当严加管束。

2. 眼下对居民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因交通及运输机关的工作停滞而导致的物资交流的停止。故须着手令以牛马、车辆等为主的地方小型运输机关复活,从而进一步促进物资的圆满输送。

3. 将农产物资作为主要产业,尤其是为军队驻屯考虑,恒久性的增产非常必要,必须尽可能地收集调配农产物资,命酋长和土司负责。另一方面,还须指导农作,防止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劳力外流。对于苦力的征用亦须顾虑到生产力而进行严格调整。

4. 各酋长土司如于远隔之地遇意外之事,倘有联络网,其传达速度定能极为迅速,故其有责搜集有关敌军之情报。

5. 如发生鼠疫、霍乱等传染病或猪牛马等兽疫之际,须指导各地区相关处置措施。

6. 缅甸的产业复兴,其重点在于保持南渡制炼工厂及包德温矿山。全力支援治安维持会的行动,对生活必需物资和劳力供给必须充分考虑调配。 (13)

循此谋略,日军在控制滇西沦陷区居民方面,首先推行了设立“维持会”的政策。“维持会”是伪政权的雏形,作为伪政府成立前的过渡机构,以搜刮物资供应日军军需为第一要务。日军先后成立了潞西“维持会”、腾冲“维持会”,龙陵则是首先设立了以村为单位的“难民村”,最后在“难民村”中设立了“维持会”。

随着滇西战场怒江两岸对峙格局的逐渐稳定,“维持会”已不能满足日军统治滇西沦陷区的需要。日军田岛寿嗣大尉进驻龙陵后,建立了对占领区实施军事统治的机构“行政班”。它的主要任务是秉承日本军部的命令,招降纳叛,网罗汉奸,筹建伪政权,建立统治秩序。日军在滇西各地的日军“行政班”均由设在腾冲的“行政班”本部指导。时机成熟后,日军“行政班”一手扶植建立龙陵、腾冲等地伪政府,从上到下组成一张推行强制奴化的政治网络。

首先,扶持成立伪政权组织。日军先后在滇西沦陷区成立了“军政班”“维持会”,最后建立龙陵县伪政府和腾冲县伪政府。伪政府的建制包括军、警机构以及政权下属机构、外围组织、临时性机构。这些机构是日军在滇西沦陷区进行统治的行政机构主体。

其次,扶持建立伪经济机构。伴随着日军的军事占领,日本在滇西沦陷区陆续建立起经济掠夺组织,如伪大东亚低利银行、伪商工会、伪新华公司、伪东亚公司、伪协新公司、伪日兴公司等,相互配合强制发行和流通日本军票,进行肆意的金融掠夺,以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

再其次,扶持建立伪文化教育组织。日本军政统治同样需要实行文教相关的政策,因此在军政逐步展开后,《要领》中虽未明言的“日语普及”也呼之欲出。1942年1月,南方军发出指令,要求以“八纮一宇”精神为指导,将南方各民族文化融入日本文化之中,重视学习产业技术,普及作为“大东亚共荣圈”通用语的日语等;半年后,“中央”也提出了彻底普及日语的指示。 (14) 8月,南方军在“军政总指示”中向各军命令道,“忍耐或多或少的不便,彻底贯彻使用日语的指示,迅速学习并彻底普及日语” (15) 。命令一出,南方占领地便紧锣密鼓地将日语普及政策付诸行动。各类日语培训学校、培训班随即在滇西德宏、龙陵和腾冲等地开办。

最后,建立其他伪机构。日本《军政指导方策》中明确提出“为方便与加强当地进攻,设立并完善慰安妇等制度” (16) 。因此,在滇西沦陷区,“慰安妇”制度逐渐建立起来,田岛寿嗣的“行政班”本部负责管理“慰安所”。为更好地实施“慰安妇”制度,田岛寿嗣命令伪县长钟镜秋、“维持会”会长李子盛等人强拉当地汉族、傣族妇女充当“慰安妇”。“慰安妇”制度在滇西沦陷区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