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修辞学》简介
《感性修辞学》这本书是由.刘振著创作的,《感性修辞学》共有69章节
1
序:激励言辞
《易传》说“修辞立其诚”,《荷马史诗》多是“有翼飞翔的话”,《圣经》也讲“子为圣言”“圣灵激励言辞”。对于任何一种文明,修辞都是极其重要的事。 《文心雕龙》说“...
2
目录
目 录 序:激励言辞 引 论 一、研究总纲 二、美学三要素与艺术三要素 第一章 立象(上)——身体与人的伴随 第一节 空间的开辟 第二节 形质的积累 第三节 心...
3
引 论
...
4
一、研究总纲
事物的发展,常常像树木一样,在新的时期,伸展出新的枝条,但是以前的枝条并不因此枯萎,而是越发粗壮。这样,新的枝条不断伸展,旧的枝条日益粗壮,树干不断高大,整棵树...
5
二、美学三要素与艺术三要素
美学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新兴的艺术形态能否做出及时和有力的概括。为了表现中国美学持久的生命力和连续性,我们从更具当代性的电影美学入手来展开讨论。电影艺术经...
6
第一章 立象(上)——身体与人的伴随
...
7
第一节 空间的开辟
中国美学既已开启,那么我们先来观察其第一阶段,这个阶段是空间的开辟,在时代上,从孔子之后到西汉,都在这一阶段。[1]我们选取《毛诗序》作为分析的对象,揭示这一阶...
8
第二节 形质的积累
《毛诗序》为中国美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而在对空间的不断探索、构建中,必然要形成特定的“形质”,以方便人们的运用,也形成中国美学最基本的规模。如此,我们来到中国美...
9
第三节 心的统摄
《典论·论文》进一步简化了《毛诗序》开辟的空间,而由此以下,各种艺术题材也纷纷自觉,画论、书论都得到极大的发展,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质积累阶段的一个特...
10
第四节 七分之主人
在中国美学的第三阶段,由于“心”的地位的提升,身体与人的伴随关系显得更为渺茫,但是在“心”的提升过程中,“人”的感觉却愈发明显。经过空间的开辟、形质的积累和心的...
11
第五节 人的突显
中国美学的第四阶段,是从清代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处在这一阶段之中。通常对中国美学史的分期,常常将先秦两汉划为一期,却忽视了战国到秦汉之间巨大的变化,那同样是一个千...
12
第六节 身体的制造
...
13
一、作为纯身体的电影
巴拉兹·贝拉在《创造性的摄影机》一文中指出,虽然电影摄影机是从欧洲传入美洲的,但电影艺术确实由美洲呈现给欧洲的,欧洲有史以来第一次向美洲学习一种艺术,而其原因,...
14
二、从《推拿》看电影对身体的制造
目前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相对于中国第五代导演的电影作品而言,第六代导演的身体意识更为出色。我们可以期待“纯身体”的电影,期待电影制造出更完整的身体,期待我们可以更...
15
第二章 立象(下)——平行物及其起源
...
16
第一节 平行物
...
17
一、平行物
在讨论《人间词话》时我们提到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小说也是中国美学第四阶段的重要内容,但是为了文章结构的需要,我们将小说单独放在这里加以讨论。如果说中国美学需要对电...
18
二、小说与修辞
可以运用各种文体创作,是小说的一个特点。那么这个可以运用各种文体的小说文体,是什么触觉的平行物呢?是将各种文体对应的平行物加在一起么?为什么小说可以运用各种文体...
19
三、人性修辞与文艺修辞
伯克认为,人是运用象征的动物。[31]所谓象征,其实就是各种修辞、符号,各种具有等值功能的平行物,所以人是运用修辞的动物,运用符号的动物。但是伯克没有指出的是,...
20
第二节 论平行物的起源
韦勒克在其《文学理论》中划分了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所谓外部研究,是指通过对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社会思潮等方面的分析去分析文学作品,与文学作品中的各种内容建...
21
第三节 人性社会的起源之际
...
22
一、吃人的文字
小说是人的平行物,是人性社会的平行物。在近代之前,“人”作为平行物虽然早已出现在文学作品中,但小说这一文体仍然是边缘的。自梁启超提倡新小说,小说开始成为中国文学...
23
二、德谟克利特之井
鲁迅是中国人性社会文学的开端,爱伦·坡则是整个现代主义文学的开端。爱伦·坡开始创作的年代,正是本雅明特别强调的19世纪40年代前后。这个时间段,也是第一次工业革...
24
第四节 人性社会文学中的语言与意志
如果和爱伦·坡同时的狄更斯比较一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其间的差别。狄更斯是最早创作正面底层人物的作家,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的精神,但是,狄更斯身上更体现出了...
25
一、人和语言的关系
一篇小说中,作家通常会创作数个人物,展开发生在人物之间的故事。那么作家是如何能够创造出这许多人物,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让他们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事,有不同的关系的...
26
二、填补空洞的空洞
在《被伤害和侮辱的人们》中,陀氏展现了俄罗斯社会各个层面显露出来的空洞。小说的开始,作者先描写的就是斯米特老人那种空洞的眼神,“可以打赌,他对周围的一切是视而不...
27
三、空洞之后的自由意志
《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只留下了各种层次的空洞,但是失去了人性仪式的人们是否就是一无所有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大工业剥夺了所有人的人性仪式,在宗教这一赋予人们起源...
28
第五节 人性社会文学中的空间与记忆
失去了人性仪式的人获得了自由意志,但是,如果在他面前又有了一个新的仪式让他选择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陀思妥耶夫斯基建立了“地下室”,地下室里有自由意志。卡夫卡则...
29
第六节 人性社会文学中的孤独与恐惧
人们为什么没有根,马孔多为何不能是一个根,马尔克斯用小说起源了马孔多,但这起源也找不到根。之所以如此,是人们无法获取强制力。命名—语言通常意味着人性中的等值性,...
30
第三章 尽意——人性的天极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