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空间向文人空间的转化

第一节 圣人空间向文人空间的转化

在人性史、美学史和文学史的呼应中,也有一种意、象、言的模式。人性史是“人”的意,美学史则是“象”,文学史则是“言”。我们对美学史的梳理,正是一个“立象”的过程,通过立象,将人性修辞(意)和文学修辞(言)联系起来。历史是我们量度哲学和文化发展的一种“尺度”,在这些尺度上,我们可以对其中的任何事物加以“定位”。在某种意义上,我们所做的任何研究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定位”。而刘勰的《文心雕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能同时展现这三种尺度的作品。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文心雕龙》的重心是“言”,我们研究的重点也是这个“言”,看这个“言”究竟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在对美学第二阶段的讨论中,我们指出汉代和魏晋,分别讨论了“这是什么样的人”和“什么样的人要做什么样的事”两个问题,也就是名教与自然的问题,这是汉代哲学与魏晋玄学的根本不同,人性修辞和文艺修辞关系,也与此相类。本章的分析则可使我们看到,意、象、言三者,其实是三种“人”,人性史、美学史和文学史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既然是关系,其间就是有距离的,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是一种“人性的言说”,也是一种重新的起源。我们说目前对《文心雕龙》的研究忽略了人性修辞和文艺修辞的距离感,但这并不是说刘勰也不了解这种距离。在对《文心雕龙》的讨论中,我们将会发现,刘勰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与刘勰相前后的很多文论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只有了解这种距离感,了解距离感的具体化和现实化,才能恢复《文心雕龙》的整体感。